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来自新英格兰乡间的农民诗人。诗人笔下的新英格兰与维吉尔创造的阿卡迪亚所具有的隐喻意义颇为相似,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社会和真挚情感的向往之情。新英格兰世界不仅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之地,也是诗人在现代文学群体中确立自己文化身份,重塑美国自新大陆被发现以来所传承的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弗罗斯特发现了他熟悉的乡土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重要诗人。  相似文献   

2.
诗人徐志摩坠机身亡于鲁境前大概一周,对自己当时的某种心绪,不无遗憾地在纸片上留下了10个字:说什么已往,骷髅的磷光。是感叹人生之易逝,是感慨于生存境界之生死困惑,似  相似文献   

3.
邹福清 《理论月刊》2007,(11):116-118
屈原是"诗人"还是辞赋之士?自汉代提出这个问题以来,历代士人争论不休,一直持续到明末清初。汉代士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汉代以来,士人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个问题?从中国的经典诠释传统入手,深入认识"诗人"、辞赋之士这两个概念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揭示出历代士人在解读屈原时,力图将屈原形象定位于"诗人"或辞赋之士的不同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4.
蒯定 《理论月刊》2014,(4):80-84
西晋一统天下,结束了政权的分裂与割据,一股新的诗歌创作风气开始形成,也涌现出了一批名诗人。西晋诗人的诗歌作品之中,承继西晋之前诗歌创作多引入自然物的表达方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文章将围绕西晋诗歌中所涉及的自然物,来展开探讨。我们发现,自然物是激发西晋诗人诗歌创作的"触发物",自然物亦是西晋诗人在诗歌创作之中,表情达意的重要凭借。西晋诗人笔下的自然物的"主观化"色彩浓郁。而促使西晋诗歌中的"自然"风貌形成原因之中,自然物本身对人心的"感荡",特定的社会生产状况局限,影响着西晋诗歌之中独特"自然"风貌的构建。西晋诗歌承继了自然物入诗的"传统",对西晋诗歌创作者而言,便于表现自身鲜活的生命,诗人亦可以在自然物构建的大自然之中,获得精神的栖息之地。从诗歌本身的发展角度而言,西晋诗歌承继自然物入诗,也推进了自然作为独立审美对象之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东晋诗人的诗歌创作,对促进我国的诗歌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问水哪得清如许,玉汝于成终得之"。这是一位乡土诗人在庆祝当阳市城区"引巩入城"十周年纪念会上吟唱的诗句。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当阳市人大常  相似文献   

6.
"窗"在方位上不仅具有东西南北的朝向,而且在形态上具有敞开与闭合之分。唐诗中的窗多以开敞的形态存在,"开窗"成为一个固定的诗学话语,与"闭门"形成了鲜明对照。"开窗"蕴涵了中国文人一种特殊的观物方式,诗人们凭借窗这个审美支点艺术地、诗意地、哲理地观照自然万物。同时,"开窗"又蕴含了唐人特殊的隐逸心理,一方面与现实世界诗意相通,是诗人对闲适追求的渴望,一方面与精神世界相通,是诗人消解内心矛盾获得精神自由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正>每一次诗人之死,都会有许多祭奠,是对死者的祭奠,还是对诗歌死亡的祭奠?诗人吾同树死了,死在自己打造的"囚笼"里,死在自己亲手打结的绳索上。他没有像梧桐树那样坚强地壮大起来,而是像秋天的一片梧桐叶,被冷嗖嗖的秋风吹落,然后孤零零地飘向远处。  相似文献   

8.
长城意象对于唐代诗人而言,意味着功名与意气,阻隔与和平,其间隐含着唐诗之文化品格、诗人之文化心态与时代之审美精神、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唐诗之边塞、闺怨与咏物之作,使长城意象朝着最具文学活力的方向推进发展.唐诗长城意象最具诗学价值与意义之处,在于其大汉图腾的时空思维以及刚健悲壮之审美取向的奠定.  相似文献   

9.
诗词与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李后主《虞美人》中的名句。该诗以江水喻愁,写出了诗人的愁之长、愁之深、愁之广、愁之多,甚至可以说写出了诗人绵绵不绝、永无尽期的愁思。全词音韵和谐,声情凄婉,读来令人“伤心欲绝”。这正是比喻的功效所至。  相似文献   

10.
曾丽芹  宋姗 《传承》2010,(21):152-154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永祥  张秀芬 《前沿》2009,(2):173-175
屈原作为一名弱质文人,怀抱着善良的愿望想重振楚国,可当时的楚国偏偏是一潭死水。作为政治家的屈原是不成功的,政治斗争上的失败迫使屈原把一腔忠怨之情倾注于诗歌创作,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此,楚国政坛少了一位不成熟的政治家,历史上多了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诗人,这位悲剧诗人的天才诗篇里同样浸透着悲剧性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2.
“他爱诗如命,对推动诗运,更是不遗余力。在他主持《葡萄园》诗刊编务期间,曾大量刊登年轻诗人的作品,对提携后起之秀,付出过很多的心血。目前,台湾不少中青年诗人,都曾受过葡萄园的帮助。”——这一段话,是台湾《秋水》诗刊主编、女诗人涂静怡对著名老诗人、台湾诗歌艺术学会理事长、《葡萄园》诗刊社长文晓村由衷赞美之辞。事实上,文晓村不仅是台湾诗坛上一个成就斐然、十分爱护和提携新人的诗人,一个始终主张“国粹”——即中国诗歌要有中国特色的诗评家,更是一个推动诗运、弘扬诗教的歌手。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写景抒情之作占有相当的比例。在这些作品中,诗人或借景抒情,或以情写景,景与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在一些优秀的诗作中,诗人常能使自己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一种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读之常  相似文献   

14.
绮丽是精美华丽的诗境风格。这一品以富贵而又美丽高雅的景色图画,生动地展示诗境之绮丽,强调其关键在诗人主体精神的高贵、丽雅,在艺术境界上主淡斥浓。自然是朴素天然、不加雕琢的诗境风格。道家思想的哲学之"道",是造成自然诗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诗人的职责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的时候,我想起当代诗坛上大家熟悉的一位诗人早在四十一年前说过的两段话: “每个日子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激动,都在迫使诗人丰富地产生属于这时代的诗篇。这伟大而独特的时代,正在期待着、剔选着属于它自己的伟大而独特的诗人”。“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之最忠实的记录。”(艾青:《诗与时代》) 这些话,今天看来仍然是完全正确的。就在说这些话的前一年(1938年)和后一年(1940年),这位诗人写了《向太阳》和《火把》那样强烈而深刻地表现人民情绪  相似文献   

16.
读《骚》之难,尤难在“求女”一节。关于所求对象,历来众说纷纭,颇多歧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求贤君”,一说“求贤士”,一说“求贤妃”,一说“求通君侧之人”。细绎《离骚》文意,上引诸说,似觉可通,必欲坐实,皆难尽合。盖诗人上征天国,被拒于天门之外,“神女”已不可求,理想破灭,于是转而欲求“下女”。所谓“求下女”,乃是诗人在兴楚无望,返朝无由的情况下所设想的三种自处之道,即  相似文献   

17.
刘建林 《台声》2013,(8):60-61
在台湾历史上,有一位诗人,用笔时时捕捉着他所生活时代的脉搏,诗风深沉凝重,质朴情深,充满了家国沧桑之感,以迎寄情、以情寓意,诗集犹如史书。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前卧轨自杀的海子铸造了一个神话.生前贫困寂寞的诗人死后却声誉逐年升温,是用生命写诗,为诗歌献身的殉道精神造就了海子,还是诗人的诗歌世界蕴含着神奇的魅力?从诗人之死与诗歌文本两方面入手,简析海子神话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古典诗歌在英美诗坛上展示了其独特魅力,丰富而饱满的“意象”使庞德等众多诗人为之倾倒,然而“意象”的接受过程中却发生了异化现象。本文主要从“意象”的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英美意象主义诗人在接受和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时所遇到的多重羁绊,这正是意象派借鉴中国古诗意象形似而神不似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长久以来 ,治唐代文学者将白居易的思想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并在这两期的具体分界上持有种种说法。实际上 ,白居易的思想由积极进取向消极退藏的转变并不是在某一短暂的时间点上完成的 ,而是经历了十三年左右时间流程。元和五年之前 ,白居易思想在总体上是积极的。从卸拾遗任开始 ,经江州之贬、忠州之移到再为近臣 ,虽然待时而起的愿望尚未泯灭 ,建功立业的念头时有闪现 ,但白居易的思想在总体上是日趋消沉。长庆二年主动请求外放更表明诗人将心中残存的“兼济天下”的理想彻底放弃。“退身江海应无用 ,忧国朝廷自有贤” ,在此后的二十多年中 ,虽不乏“遗惠一方”之举 ,但在其间一千多首诗中 ,诗人竟鲜有言及国事之作。因此 ,有必要将白居易思想创作分为三期 ,从而将其转变历程单独列为一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