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学界对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基本思想的研究形成了以下几类观点:一是认为恩格斯晚年肯定了合法议会斗争的策略,同时也并没有否定暴力革命斗争策略;二是恩格斯晚年确立了合法斗争的战略,暴力革命只是作为议会斗争的辅助手段或暴力革命没有必要;三是恩格斯晚年彻底放弃了暴力革命,把合法斗争作为唯一的斗争策略,恩格斯是"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首创者"。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恩格斯 1891年以后的相关文献的爬疏 ,对传统科社史研究中认为恩格斯晚年对于议会斗争道路持反对态度的主流论点提出了质疑 ,并从文明多样性和发展多元化的角度 ,客观地评价了恩格斯思想中的与时俱进品质 ,强调了这种思想品质对于当前的改革大业的理论资源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批判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企图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观点,指导欧洲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恩格斯提出了有关民主共和国问题并形成相关思想。恩格斯认为,无论在德国、意大利等尚未彻底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国家,还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已建立民主共和国或民主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民主共和国形式一定程度上都能够推动这些国家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关于如何对待民主共和国,恩格斯认为,民主共和国形式由其内容决定,其本质是由掌握政权的阶级决定的,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后可以利用民主共和国的形式。研究恩格斯晚年关于民主共和国问题的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既坚持了具有内核性质的终极革命目标、根本原则和立场,又依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形成了通过长期的和平合法斗争积蓄暴力革命力量的新策略观,其思想创新的方法论原则启示我们: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创新思想体系,应努力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科学品质的内在统一,彻底摒弃经验依赖型思维模式;应反思出于需要或经过主义中介了的文本解读范式的不足,彻底摒弃预设论和非历史性倾向以及把经典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同理论割裂看待的旧观念。  相似文献   

5.
蒋茜 《岭南学刊》2014,(5):40-43
恩格斯晚年结合新的历史时代背景,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重要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认识只能把握起点和方向,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需要有中间环节,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理论出发,阐述了恩格斯晚年关于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分析和研究了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侧重于指出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可以抓住历史机遇探求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独特道路;恩格斯则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强调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动态地具体地分析了民族国家谋求发展的历史条件局限及可能的途径,并指出这一理论对落后国家的适用性。恩格斯的这一探索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完善,他们关于俄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于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晚年关于美国工人运动的论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886年之前,他侧重于论述美国工人运动的前进性;1886年之后,他侧重于论述美国工人运动的曲折性。也就是说,恩格斯认为美国工人运动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恩格斯还指出美国工人运动充满曲折的三点原因,这三点原因都成为后来的美国例外论的核心论点。恩格斯对美国工人运动的看法是非常正确的,但他也忽略了阻碍美国工人运动前进的其他因素,如美国的共和传统以及民主、共和两党对第三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研究》2021,(2):45-51
梳理恩格斯关于"两个革命"的相关论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课题。在领导无产阶级运动过程中,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运动的最终目标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开展实现人类解放的社会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自我革命则是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内在要求。他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定能够反映自身阶级性和价值追求的革命纲领,以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纠错能力来保持自身机体的健康成长,勇于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来增强自身的纯洁性和战斗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强调组织纪律以及对革命领袖权威的尊重以保持党的坚强有力,最终通过加强自我革命来推动实现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作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伟大领袖、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始终站在科学技术的前沿,密切关注着当时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而且还在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分类、科学技术发展动因的考察、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马克恩逝世之后12年的晚年活动中,对他们从青年时期以来不同时段的著作进行重新认识。一方面证明他们建立的基本理论的正确,一方面认为有些结论已经“过时”、“不完全”、“错了”,要“补充”和“修改”。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序言中,期望的社会革命“没有言中”。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导言中,阐发了剩余价值基础上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在《共产党宣言》多篇序言中,证实基本原理的正确性,但提出有些提法和内容已过时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法兰西内战》导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模式——民主与廉政。在《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指出,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空间,那时革命因素时过境迁,要运用新的革命策略,利用选举权。恩格斯不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推进和发展他们的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宪政问题的探讨散见于其不同时期的理论著述中,但他们对宪政基本问题的探讨却是十分深刻的,形成了较系统的宪政思想。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宪政思想的初步梳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关于人权、法治、民主制等宪政基本问题的理论探讨,厘清了社会主义宪政与资本主义宪政的本质区别,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宪政观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14.
在意识形态问题上,恩格斯与马克思有过共同的理论探讨,晚年恩格斯对意识形态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新的理论贡献,从意识形态功能的维度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新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作为“第二小提琴手”,恩格斯在晚年积极指导和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斗争精神。他坚决反对错误倾向、纯洁党的组织,严格划清思想界限、捍卫马克思主义,重视党的纲领的制定、明确党的斗争方向,倡导党内纪律和批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主张广泛地接触群众、壮大党的革命队伍,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向前发展。恩格斯晚年展现的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减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斗争意志,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把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精神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进一步增强斗争本领,赢得更大荣光。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晚年针对那种把唯物史观曲解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思潮和把唯物史观当做“套语”的错误态度所作的一系列论述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对于我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理论实质 ,从社会历史的高度总结第一个社会主义实践模式失败的教训 ,以及建构适应当代实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景少素 《传承》2008,(22):30-3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革命导师的廉政思想入手,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廉政建设应健全法制,完善监督体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以及发挥我党一贯的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8.
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中,恩格斯的贡献不可忽视。恩格斯不仅与马克思一起揭示了文化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还在此基础上批判了唯心主义文化史观,完成了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的总体性建构。晚年恩格斯更是在面对一系列质疑和责难中捍卫并发展了唯物主义文化结构思想,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自恩格斯逝世以来,恩格斯俄国社会发展道路思想一直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不过仍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这一时代价值的核心是它深刻地阐明了具体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应遵循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即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在农村应建立在新型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社会主义需要国际无产阶级共同努力、社会主义需要吸收世界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社会主义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在 10 0多年以前 ,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全球化”这一概念 ,但他们从世界历史的角度 ,用“世界性”或“世界历史性”等概念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他们有关这方面的思想为我们把握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提供了一把钥匙。重新学习这些思想 ,对于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化 ,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