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封红梅 《法治研究》2013,76(4):125-131
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实施模式①的争论中,主张监所检察主导模式者和主张侦监部门主导模式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对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及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定性不同。从刑事羁押救济理论和我国的羁押救济实践来看,羁押必要性审查权应被定性为一种羁押救济权,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应被定性为一种羁押救济制度。从刑事羁押救济视角来看,监所检察部门应成为羁押必要性审查机构的主导人选。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建立背景,提出了分阶段由侦监、公诉和监所部门相互配合的羁押必要性审查模式,并从考核机制、非羁押性强制措施的完善、建立延长羁押期限实体审查机制方面完善羁押必要性审查相关制度,以期通过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保障被羁押人基本权利,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赵越超 《法制与社会》2013,(25):128+130
在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羁押是一种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关押于指定场所,暂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状态。正如有些学者所言,"羁押并不是一种法定的强制措施,而是代表着一种人身自由被暂时剥夺的实然状态,是刑事拘留和逮捕之后所生成的法律状态与结果。"羁押的首要目的是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同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基本人权。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羁押期限过长、超期羁押等问题,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缺失,是这些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陆冬年 《法制与社会》2012,(30):128+130
新刑诉法第93条确立的"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将于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基层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的干警,我们要深刻领会立法精神,在进行羁押必要性司法审查时,既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又要谦抑执法,严守边界,防止司法权力空置和滥用,确保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王琳 《法制与社会》2014,(15):130+138
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从立法层面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进一步强化了检察机关对羁押措施的监督,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权免受不当侵害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由于该条法律规定内容较为原则,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为了保证侦查阶段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开展,并取得实效,仍需根据相关法律和司法实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侦查阶段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标准、范围、方式、期限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强化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新刑诉法第九十三条对逮捕后检察机关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做出了规定.进一步限制了审前逮捕羁押这一刑事强制措施的使用.体现了国家对公民人身权利的切实保护.也强化了人民检察院对逮捕活动执行的监督。但是,如何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  相似文献   

7.
周鹏 《中国检察官》2013,(17):30-32
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由人民检察院继续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是本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新设置的制度.该制度是刑事诉讼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对于完善我国未决羁押制度,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侦查阶段检察机关开展捕后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为视角,探究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构建与保障措施,为贯彻刑事诉讼法规定,提升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监督实效提出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仍应当对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对于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应当建议予以释放或者变更强制措施。有关机关应当在十日以内将处理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这是新刑事诉讼法构建的"逮捕后对羁押的必要性继续审查"制度,该制度契合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总体设计,体现刑事诉讼活动应保障人权的原则。但是,该条文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规定还是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是很强,检察机关如何准确把握立法意图、构建科学合理的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如何在司法实践中实施好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值得研究的议题。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基本理念,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建立了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但这一机制的运行尚处于初级阶段,其程序构建和配套机制的完善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本文以侦查监督部门办理批捕案件为视角,提出开展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的构想,期望为我国的法治进程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王飞娜 《法制与经济》2013,(12):34-36,39
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是实现其他权利的基础和前提。羁押,作为直接限制或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的措施,决定羁押应当慎之又慎。在当前出台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是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文章拟从检察机关视角出发,对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机制进行简要的论述,提出在司法实践中完善该机制的几个构想。  相似文献   

11.
逮捕作为一种最严厉的刑事强制措施,因其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刑事诉讼法对逮捕的条件做了极其严格的规定。然而在司法实务中,侦查机关"随意"变更强制措施的情况不乏存在,这不仅变相放纵犯罪,损害司法的尊严与公正,也易激化社会矛盾。本文从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不当变更强制措施的不良影响及监督的缺位,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剑 《法制与社会》2015,(1):285-286
修改后刑诉法第九十三条规定了检察院对逮捕后羁押必要性进行持续审查的制度。该制度的落实有利于降低审前羁押率,促进公正司法。羁押必要性审查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客观上刑事案件审前羁押率有很大的降低空间;第二,有利于消除审前羁押三大误区;第三,羁押必要性审查实践需要积极启动。羁押必要性应当符合刑罚标准和社会危害性标准。完善考核体系,逮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建议检察机关作为一个案件来受理,并纳入考核,检察机关进行羁押必要性审查时应当听取律师意见,并履行告知义务。  相似文献   

13.
根据修改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的规定,驻所检察部门在驻所检察工作中发现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可以提出释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建议。根据规则的要求,驻所检察部门可以在侦查、审查起诉和审判阶段全过程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为保障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维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本文从驻所检察工作的角度,以C检察院为视角,探讨对羁押必要性的认识及羁押必要性审查中提出建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羁押率过高、羁押期限过长一直是我国刑事诉讼领域中的一大难题,刑事司法过程中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障缺失。为合理规制羁押在刑事司法活动中的适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羁押问题进行了特别规定以减少不当羁押对当事人造成的侵害,但是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在可操作性上的缺失又带来了司法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因此,探究一种法治化的羁押适用模式,尤其是建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已成为提高刑事司法效率,促进法治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正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是刑事诉讼法修改中增设的新内容,根据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后,人民检察院应当对羁押必要性进行审查。这一制度设置对完善我国刑事强制措施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肩负刑事案件的全部诉讼过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因其内设部门间的分工不同,决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涉及其多个内设部  相似文献   

16.
人民检察院对逮捕后的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较为原则,目前主流观点认为,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本意是:"羁押诉讼是例外,非羁押诉讼是常态"。这囿于对不同侦查对象的社会危险性及保障诉讼可能性缺乏研究。本文认为,普通刑事案件宜采用"羁押诉讼是例外,非羁押诉讼是常态"的原则;自侦案件宜采用"非羁押诉讼是例外,羁押诉讼是常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梁艳 《法制与社会》2012,(33):60+64
新《刑事诉讼法》第93条增加了对犯罪嫌疑人继续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但是对于该制度的实施没有确定规定,司法实践及理论界对该制度的具体实施方式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对羁押必要性审查在贿赂犯罪中的应用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朱鹏 《法制与社会》2011,(34):124-1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增加了检察院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规定,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规范的问题,比如对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标准、程序等,本文对此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9.
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主体呈多元化分布。刑事案件的侦查者、公诉者、审判者、侦查监督者都负有审查职责。但审查缺乏实效性。为增强审查实效性,新刑诉法赋予人民检察院监督型审查主体资格。监督型审查主体的内部分工在刑诉规则第617条基础上仍有完善必要。  相似文献   

20.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羁押必要性审查职权,《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对检察机关行使羁押必要性审查权也做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利于转变司法实践中一押到底的不良局面。然而,由于立法上并没有明确羁押必要性审查的适用规范和相关审查规则,导致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的操作性。因此,本文以羁押必要性审查的权利救济属性为切入点,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完善的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