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职务犯罪量刑轻刑化是指对职务犯罪案件判处免予刑事处罚或者适用缓刑的比例较高的倾向。这一问题不仅是法律界的热点,更是检察机关的监督难点。近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查办、预防职务犯罪的力度空前加大,但职务犯罪处罚却出现了轻刑化的倾向,这显然无助于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因此,解决职务犯罪量刑轻刑化问题,既是司法工作的需要,也是民众的期待。一、职务犯罪量刑轻刑化的实证分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12年全国检察  相似文献   

2.
职务犯罪量刑适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发现,职务犯罪案件量刑呈现的突出现象是免予刑事处罚和缓期执行刑罚的案件比例过高。针对这种现象,有三个问题值得人们思考,即被免予刑事处罚的人是否仍然可以当公务员,对职务犯罪处罚是否应趋向轻刑化,对贪贿犯罪的人应否判处财产刑。对职务犯罪量刑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应该通过完善刑罚制度、强化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权、运用抗诉权和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加强审判监督。  相似文献   

3.
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职务犯罪缓刑率偏高的问题,从刑罚裁量上看,相当一部分判决存在被告人具有一个减轻处罚情节,而在适用量刑档次上跨多"格"减轻适用,从实质上违背了罪刑均衡原则,量刑中减轻处罚的幅度应当受到"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职务犯罪缓刑率偏高的问题,从刑罚裁量上看,相当一部分判决存在被告人具有一个减轻处罚情节,而在适用量刑档次上跨多“格”减轻适用,从实质上违背了罪刑均衡原则,量刑中减轻处罚的幅度应当受到“格”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量刑轻缓化现象日渐突出,适用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比率过高已成为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分析此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量刑轻刑化的趋势日渐明显,特别是被告人被判处缓刑和免予刑事处罚的比例较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一、职务犯罪量刑轻刑化的危害一是违背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对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我国刑法和刑事政策历来坚持"从严"、"从重"处罚的立场。这不仅体现为犯罪数额标准设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职务犯罪高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司法实践中,对职务犯罪适用缓刑居高不下、免予刑事处罚的数量日渐增多,以下是某区检察院2000年至2005年上半年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的统计表,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这一问题:刑罚贵在适度,在司法实践中,对于那些具有投案自首、重大立功表现、积极退赃情节且犯罪数额不是巨大、情节不是十分严重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依法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不失为挽救失足干部的一个好的途径,无可厚非。然而,职务犯罪案件的缓刑、免予刑事处罚适用率明显偏…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其在刑事责任的认定和刑罚的适用上有别于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应坚持从宽处罚、不适用死刑、相称、双向保护四个基本原则,在具体量刑上,应适度从宽,从轻或减轻处罚。  相似文献   

9.
论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对于促进量刑的公正性和合理化具有积极意义.由于现行立法规定的适用条件不够清晰、程序限制过严等因素,这一制度的实际适用率极低.为避免立法闲置现象,最大程度地发挥酌定减轻处罚制度的功用,应进一步修改完善现行立法,对案件"特殊情况"的范围予以明确界定,并改变酌定减轻处罚判决一律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规定;同时,应健全和完善相关的量刑程序和量刑制度,促进量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针对国家公务人员职务类犯罪,我们不仅要分析出它们的社会危害性本质,更需要以司法的角度对每一类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进行分解、细化,最终得出科学的职务犯罪定罪量刑标准.本文通过对全国及河北省近三年来职务犯罪情况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到河北省司法审判实务中职务犯罪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在分析这些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今后制定河北省职务犯罪量刑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吉喜 《证据科学》2013,(5):545-553
《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和《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对量刑事实的证明标准的规定与学术观点之间存在一定分歧.为了防止立法技术上的因素使被告人陷于不利境地以及在界定定罪事实与量刑事实上的无休止争论,罪重事实应当适用与定罪事实相同的证明标准.量刑事实的举证责任分配以及控辩双方的举证能力差异决定着罪轻事实的证明标准应当低于定罪事实的证明标准.其中,从轻处罚的事实可以适用优势证据标准;减轻处罚的事实和免除处罚的事实应当适用明晰可信标准.  相似文献   

12.
一、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有的同志认为,贪污贿赂是明显的职务犯罪,只要剥离了犯罪主体的行政职务,他们就不大可能重新犯罪,故尽可能地对他们适用缓刑。还有的同志认为,贪污贿赂犯罪分子原来都有一定的职务,立案查处后,其行政职务大多免去,已经受到了处罚,量刑  相似文献   

13.
朱红明  陈靖宇 《法制与社会》2011,(28):291+295-291,295
我国对职务犯罪的量刑很大比例是从轻、减轻处罚的。从打击职务犯罪的作用上来看,轻刑化可以使得部分案件的侦查成本降低,但过分的轻刑化又会导致刑法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量降低。如何规范、控制职务犯罪轻刑化是我国司法实践中必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峰  晏磊  左勇 《法制与社会》2012,(28):150-151
职务犯罪适用缓刑、免刑偏多,量刑普遍偏轻的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关切、诉求强烈的司法问题.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开展的全国检察机关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发现,2005年至2009年6月,全国被判决有罪的职务犯罪被告人中,判处免刑和缓刑的共占69.7%.①职务犯罪如此高的免刑、缓刑率可以说是量刑问题积弊的一个折射.  相似文献   

15.
曹坚 《中国审判》2009,(8):33-33
近期,媒体报道了首都机场集团原总经理李培英贪污、受贿一审被判处死刑案。该案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一审被判处极刑的职务犯罪案件。在人们的印象中,贪污、贿赂类犯罪分子处罚并不过重,相当比例的犯罪分子被处以缓刑,被处以死刑的较为少见,因而引起舆论关于对贪官处罚过轻的议论。在此背景下,“两高”于近期出台了Ⅸ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目的在于从严掌握职务犯罪自首、立功等法定从宽情节的认定,以防此类情节被滥用而导致对职务犯罪人的处罚太轻。  相似文献   

16.
所谓量刑情节,是指除定罪情节以外的,据以在法定刑限度以内或者以下对犯罪人从重、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主客观事实情况,其基本特征是能够反映出行为人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或者人身危险性。在正确定罪的前提下,理性评价量刑情节,是落实犯罪人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在评价量刑情节过程中,如何对待和适用量刑情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探讨如何适用量刑情节,必须以有利于实现量刑公正为指南。一、不能拒绝适用量刑情节对量刑而言,除去定罪事实后的案件事实就是由一个个量刑情节事实构成的事实整体。量刑必须“以事实为根据”是我国量刑基…  相似文献   

17.
晏磊  高峰  左勇 《法制与社会》2012,(28):282-283
从因果律出发,职务犯罪量刑失衡的危害性必然是由其量刑失衡的形成原因决定的.分析职务犯罪量刑失衡的程序性因素是消除上述量刑失衡恶果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量刑情节在立法上存在诸多弊端,减轻处罚适用原则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司法困境,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刑法规定的量刑过程一般包括选择刑罚幅度、形成处断刑、决定宣告刑三大阶段.加入了处断刑环节的量刑,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的过程,符合基本的思维规律与习惯,并能够很好地处理量刑情节的竞合等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我国《刑法》有必要考虑借鉴域外立法模式,考虑增加处断刑的阶段,以完善量刑过程、缜密量刑思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犯罪主体范围广且相对集中、涉案领域广泛、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化、窝案窜案增多等特点,且在查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过程中,法律适用问题一直困扰着办案机关,例如:涉农职务犯罪主体认定、管辖权异议、履行公务范围、法律适用导致处罚力度差别等,深入研究涉农职务犯罪法律适用问题,通过法律手段解决涉农职务犯罪适用问题具有急迫性、现实性,才能有效遏制涉农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20.
黄祥青 《人民司法》2013,(11):31-38
经过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现行刑法第六十三条分两款对于减轻处罚情节的适用问题作出明确规定:"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本法规定有数个量刑幅度的,应当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如何准确理解、适用上述规定,尤其是如何恰切掌握减轻处罚的适当限度,在刑法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