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燕嫔 《法制与社会》2010,(31):285-286
我国保留了贪污受贿罪死刑的立法。本文认为从多方面考虑,对此类犯罪适用死刑是不恰当甚至是应该废除的。因为贪污受贿罪的发生是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在我国对此类犯罪规定了死刑立法的条件下,犯罪率依然一直呈上升趋势,而近年来死刑适用的减少并未引起民愤;通过价值衡量,人的生命权无疑冠于任何权利之首;此类犯罪只要剥夺其犯罪能力即可防止再犯。文中指出贪污受贿罪应该从根源治起,而不该通过适用死刑来惩治。  相似文献   

2.
贪污犯罪一直是社会最关注的腐败现象,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机构改革,使得贪污犯罪有了更复杂的变化,犯罪手段具有高智能性和高隐蔽性的特点,而且此类案件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较强,这就给这类案件的证据收集带来更多的困难。本文笔者试从贪污犯罪证据证明力的判断角度寻求对该类案件的证据认定,从而实现对贪污犯罪的有效正确打击。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在一些人看来,贪污、盗窃、杀人、放火是对社会危害性大的犯罪.必须严惩,而对玩忽职守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却不足。认为玩忽职守是工作中的失误,主观无恶意,是好心办坏事,有可谅解之处。其实玩忽职守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是相当巨大的。首先,玩忽职守犯罪行为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包括国害财产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有关方面的统计表明,玩忽职守犯罪呈上升趋势,单从直接财产损失来看,此类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失比贪污、资窃,抢劫等要大得多,而且它所造成的间接损失更为严重;因为一旦发生玩忽职守犯罪,常常会…  相似文献   

4.
我院属林区院,基于林区本身的特殊性,大部分的犯罪案件都是发生在木材流通领域当中。过去,我们是通过打击来震慑那些在犯罪边缘的人,控制减少犯罪的发生。落后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预防工作收效甚微。同时,一些单位滞后的管理制度,也使犯罪分子钻企业的漏洞,大肆进行贪污、贿赂等违法犯罪活动。为了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我院向林业局提出建议,运用信息技术对林业管理制度进行革新,即对传统的木材生产、贮存、销售环节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创新,用信息、网络化取代旧的滞后的管理体制,最终达到堵塞体制上的漏洞,  相似文献   

5.
贪污犯罪同其它刑事犯罪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和总结贪污犯罪的规律特点,对于同这类犯罪作斗争有其现实意义.一、贪污犯罪的特点贪污犯罪的主体是特定的,因而这类犯罪的另一个特征是:犯罪分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法律常识和社会阅历.因此,相对而言,这类犯罪分子善于钻空子、寻时机、巧伪装、或找靠山.作案手段大多数隐蔽而巧妙,不易被察觉发现.这给侦破工作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贪污贿赂犯罪已成为阻碍社会良性健康发展的一大桎梏,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中存在的贪污犯罪更成为贪污犯罪中突出的一种形式。本文对国企改制中贪污犯罪高发的经济学原因,贪污数额认定问题,贪污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区分进行了分析,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打击贪污犯罪。  相似文献   

7.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在我国刑法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罪12个罪名中,排在第一位。其社会危害性早已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始终是检察机关打击的重点。一、当前贪污犯罪的特点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现象,贪污犯罪亦然。笔者就我市2000年以来所查办的贪污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发现当前贪污犯罪又呈现出新的特点。1.发案频率高。从2000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反贪部门所办案件情况看,贪污犯罪比例最高。2.涉案金额大,最大涉案金额达690余万元。3.…  相似文献   

8.
于杰 《法制与社会》2011,(32):141-141,143
强奸犯罪一直是政法机关严厉打击的重点之一.然而打击犯罪的同时还要注意犯罪的预防,本文通过对近5年、181件强奸案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犯罪的特点及犯罪原因,提出相关对策进行犯罪预防,以期减少此类犯罪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刘昕悦 《法制与社会》2010,(29):274-274
当今社会,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而现行刑法的相关规定已经无法有效预防和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因此,我国应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公平原则和罪行相适应原则在刑法中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贪污、贿赂一类的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凭籍职权或职位的便利,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法利益的犯罪。此类犯罪的共同特点之一是犯罪主体供职不廉。或者自己败官以墨,或者互相觊觎不法之私。同贪污、贿赂犯罪进行不懈的斗争,是保障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旦有所懈怠,贪污、贿赂之风便会同瘟疫一样腐蚀干部队伍,毒害人的思想,污染社会风气,损害国家和政府的声誉,妨碍大政方针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呈现出高发态势,且所涉案件大多是性质较为恶劣,影响较为广泛的暴力性犯罪案件,此类案件的发生,严重地影响到了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们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如何更好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陈弓 《法制与社会》2012,(2):81-82,84
长期以来,刑事犯罪领域内的女性总是伴随受害人身份出现的.但是,近年来,女性犯罪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且超过同期的男性犯罪增长率.因此,在整个社会为犯罪的有效预防而积极探寻对策的过程中,女性犯罪客观存在的这一现象不能不走进我们的研究视野.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呈现出独有特征.本文主要对此类犯罪的诱因进行分析,以期引起见仁见智的有益对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 当前,贪污犯罪数量增多,危害甚烈,已成为四化建设的大敌。为了认识新形势下贪污犯罪的特点,科学地预测其发展趋势,以求采取有效的对策来预防和减少贪污犯罪,我们调查了华容县法院1982年至1985年8月判处的贪污案件。一、特点与趋势 1.案件、案犯数量较大,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上升趋势。华容县法院82年—85年8月共判处刑事案639件、案犯968人,其中贪污案62件,约占判处刑事案件的9.7%,案犯76人,约占判处案犯的7.9%。  相似文献   

14.
严肃认真地查处贪污、贿赂犯罪,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定的惩治腐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更有力地打击这两种犯罪,现对有关贪污、贿赂犯罪的有关问题作一初步的论述.一、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法律依据对于贪污、贿赂犯罪必须依法惩处.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惩治这二种犯罪的法律规定、法律解释曾有过几次补充和修改,我们对此必须熟悉和掌握.  相似文献   

15.
贪污犯罪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职务犯罪现象。我国1997年修订刑法时,借鉴了1979年刑法第一百五十五条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第一条的有关规定,将贪污犯罪和贿赂犯罪从其他类罪中分离出来,作为单独一章独立规定下来,并且根据新形势下惩治此类犯罪的司法实践和客观需要,对贪污犯罪进行了必要的修改、补充和完善。此次修改、补充和完善,对于打击国家工作人员的贪赃枉法,最大限度地遏制腐败,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具体认定和处理此类犯罪,仍然有不少问题难以理解和把握,诸如贪污罪及其主体的界定、共同犯罪问题、罪与非罪和此罪与彼罪问题等等。在本文中,特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谈一些在办案实践和学习中的相关见解,力求达到有助于司法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田媛 《法制与社会》2011,(30):169-170
强奸罪,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的行为.此类犯罪侵犯了妇女对性的自由权利,是社会危害性较大、严重危害女性生理及心理健康的恶性犯罪,为更好地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遏止强奸案件的发生,促进县域和谐,我院对近三年来所受理的强奸案件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对预防和减少强奸案件的发生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范江波 《法制与社会》2010,(12):176-177
腐败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所进行的犯罪,主要是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还包括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渎职犯罪。近年来,职务犯罪一直呈高发势态,并有蔓延的趋势,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因此,深入研究其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是遏制职务犯罪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首先,要加大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本身就具有弘大的震慑作用,客观上就能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现阶段,打击贪污贿赂犯罪明显存在着不力的问题:一是在某些地方存在着“禁区”;二是在刑诉法之外设置的程序过多、过严;三是反贪污贿赂多途管理,司法研究较高,经费不足且无保障。此类问题应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统一理顺,否则就会生成有力使不上或后劲不足,导致打击不力。  相似文献   

19.
经济惩罚:遏制贪污的有效手段杨炎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呈上升势头,反贪职能部门压力日紧,因此,寻求对此类犯罪更加有效的防治办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加重对贪污、贿赂等犯罪分子的经济惩罚不失为遏制...  相似文献   

20.
信用卡透支中容易诱发的银行工作人员犯罪李文杰第一,银行信用卡部工作人员每人至少有一张信用卡,卡部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条件,用自己的信用卡进行大额透支,供自己或亲友进行盈利活动。一旦经营亏损,透支款无法归还时,极易导致卡部工作人员走上贪污等经济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