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尔公司中国官方网站在2008年初出现某型号显示器报价错误,网上报价远低于该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当消费者发现这个消息后纷纷疯狂订购,几天后,戴尔公司发表声明表示,该公司将对这段时间的订单按照正常订单处理,由此带来的损失将由戴尔公司承担。这之前包括其他公司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处理方法不尽相同。本文仅就该种情形是否在消费者与商家之间构成合同的问题从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含义及区别等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部分要约收购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本文探讨了我国公司收购中的部分要约的基本制度、法律问题及法律规制,旨在为我国的公司部分要约收购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子要约的特殊性要求在其发出时间、生效时间和地点、撤回、撤销及输入错误等方面确立适当的法律规则。与《电子商务示范法》相比较,《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UECIC)对有关问题的规定更为科学、合理。我国《合同法》应借鉴UECIC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4.
对“一稿多投”违法性的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岚 《河北法学》2000,(3):131-133
在我国,一稿多投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违法行为,这几乎已成了一条定论。然而,这种现象却普遍存在,屡禁不止。作者对这一现象从法律和社会两种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应从另一种角度来看问题。最后,作者对我国《著作权法》有关条文提出了修改意见。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要约收购若干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约收购立法主要通过对要约人与目标公司管理部门的规范,保护受要约人的利益,为此贯彻了充分披露与目标公司股东平等待遇两项基本原则。但是有关国家对该两项原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其立法在结构与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我国,要约收购立法可增加合理的收购不应受到不合理阻挠的原则,在现有立法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有关部分要约的规定,增设有关目标公司管理部门采取反收购措施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通说认为:关于要约生效,大陆法采到达主义;英美法采发信主义,但后来规定例外;《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和《国际商事通则》调和了两者的观点,我国《合同法》采《公约》和《通则》的做法。本文指出:英美法中,承诺生效采发信主义;要约经承诺生效,采对价主义,自规定例外后,实质上已采到达主义。在要约生效问题上,两大法系表面上需“调和”,实质上无需“调和”。《公约》和《通则》文义上采对价主义加例外,实质上采到达主义。而我国《合同法》第16、17条采到达主义,第14、18、19条采对价主义加例外,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7.
梁岩 《法制与社会》2010,(27):83-83
在商品房买卖过程中,因开发商的宣传资料所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争议的核心是该宣传资料的法律效力问题。本文认为结合《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对要约邀请和要约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将宣传资料中相应内容直接认定为要约,从而保护购房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8.
教育合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和法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教育合同在我国仍属无名合同。如何从合同法角度认识教育合同的缔约过程在学术界存在争论,本文拟以学历教育合同和非学历教育合同的分类为基础对此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以期对教育合同立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合同订立中的格式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格式文本在合同订立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商人们往往无视双方格式文本内容的差异,照常进行交易,从而引发“格式之战”。为平息“格式之战”,各国基本上都经历了“镜像规则”──“最后一论规则”──“第一枪规则”──“相互击倒”的道路。我国《合同法》没有对“格式之战”问题作出规定,因而应在充分考虑合同法效益、正义的价值目标和现代合同法特征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广告中明示或默示广告发布方将确定获得征集作品的使用权是征集作品广告构成著作权使用权许可合同要约的充分必要条件;明确作品使用报酬、作品用途或者作品投入使用,则是构成要约的充分条件但非必要条件。征集作品广告虽未构成要约,但如构成提出交易条件的要约邀请,则投稿行为构成默示认可该交易条件的要约,双方仍可成立著作权使用许可合同。  相似文献   

11.
刘迪 《中国律师》2003,(5):35-35
近年来,自动售货机作为一种新型售货工具被商家广泛应用,虽然满足了人们求方便、求快捷的需要,但是,由其引发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尽管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数额及金额不大,但却造成了购买过程中某一环节利益的不平衡,甚至给消费者的利益造成严重损失。对此,有些人认为应属民法中的不当得利,而笔者则认为把它归类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更为贴切与妥当。 一、购买、使用自动售货机过程中所涉及的民事合同 自动售货机往往出现在公共场所,一般由公共机关或单位购买并设置,商家从中有利可图。 设置并使用自动售货机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涉及四个主体:a.货物提供者;b售货机制造者;c.自动售货机的购买者;d.购买机中货物的人(即消费者)。 三个阶段为:(一)c向b买自动售货机,c取得该架自动售货机的所有权,此为买卖合同①。此合同中,有规定“若机器有问题时,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担责情况”的条款。(二)c向a买货,c取得货物的所有权,此为买卖合同②。此合同中应有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归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合同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结合律师实务,对我国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要约、承诺等若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出租车"拒载"现象愈发严重。本文从拒载的情况、现实原因和现存规范途径三方面对出租车行业拒载行为进行分析调查。同时从民法学中要约与要约邀请角度分析拒载问题实质,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论上市公司公开收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上市公司公开收购的政策定位、立法目的、目标、基本原则、部分要约收购、强制要约收购以及反收购措施规制等内容进行分析考察,指出我国《证券法》对公开收购的政策定位是合理的,但是在贯彻其政策意图,尤其是在与公开收购立法的目的、目标与基本原则的平衡上尚存在较大的问题,某些具体制度的设计尚不完善,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要约邀请的效力及容纳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约邀请作为意思表示 ,可以具有法律效力。要约邀请提出的内容可以进入合同 ,成为合同的条款。此观点为创新观点 ,是对法学上发现的总结 ,为要约邀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支点和基础 ;为指导实践提供了法理依据 ;制定民法典时应明确容纳规则。  相似文献   

16.
一般观点认为招标为要约邀请,投标为要约,中标通知书为承诺.理由是招标是向不特定的对象发布的,招标文件中往往缺乏合同成立的必备条款,常见的如价款等等.本文观点认为我国大部分招标应为要约,而非要约邀请.正确给招标定性应从招标文件的具体内容的编制情况,及分析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所依据的法理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论西方消费者保护法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西方消费者保护法产生发展的法律文化背景 消费者保护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分工和剩余产品出现以前,并不存在消费者保护问题。有了交换,就有了消费者,但当交换双方均为了消费目的而交换时,也不会产生消费者保护问题。只有当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相交换,出现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对立和利益冲突,消费者保护才有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合同成立理论有两个问题:合同何时成立?合同的内容是什么?传统合同成立理论对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与合同法鼓励交易和维护公平交易的目标存在冲突。各国立法都对传统理论进行了改进,我国立法也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认为"实质性改变"的范围应该扩大,应该使用"相互击倒理论",法官应对合同内容的空白之处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9.
强制要约收购制度是收购监管制度中存在巨大争议的制度。现有的理论争议表明它不能有效地保护小股东在收购中的利益,相反,它抑制收购,降低效率,在股权相对集中的法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该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演变和874宗触发强制要约收购义务的收购的研究,发现在我国近二十年来的立法调整和实践中,出于对效率的追求,该制度的强制力已经大大的削弱了。要保护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时小股东的利益,需要完善各种相关的制度,而非通过强制要约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20.
蔡伟 《中外法学》2013,(4):847-859
强制要约收购制度是收购监管制度中存在巨大争议的制度。现有的理论争议表明它不能有效地保护小股东在收购中的利益,相反,它抑制收购,降低效率,在股权相对集中的法域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文通过对该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演变和874宗触发强制要约收购义务的收购的研究,发现在我国近二十年来的立法调整和实践中,出于对效率的追求,该制度的强制力已经大大的削弱了。要保护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时小股东的利益,需要完善各种相关的制度,而非通过强制要约收购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