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孤儿作品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互联网的诞生和爆发式应用让孤儿作品问题越来越突出。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便捷化使得作品的创作、传播与利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创作角度而言,互联网营造了一个开放的创作环境,每一个拥有一台电脑的人都可以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发表,创作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职业行为,创作者也不再是一个特定的个人或组织,作者开始不断走向草根化。从传播的角度而  相似文献   

2.
赵锐 《知识产权》2012,(6):58-62
孤儿作品是作者身份不明或者虽然作者身份明确但查找无果的作品。网络与电子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孤儿作品问题愈发突出,有必要对Google案和解协议及西方国家孤儿作品利用模式进行审视。同时,《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对孤儿作品的制度设计须进一步细化与完善,明确孤儿作品范畴,细化勤勉查找义务,并确立孤儿作品的强制许可模式。  相似文献   

3.
著作权保护的对象是著作权所有者,如果著作权所有者下落不明,著作权保护就失去对象,变得毫无意义.但是,在著作权的保护下,“孤儿图书”无人敢用,这是社会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为解决“孤儿作品”的问题,美国早在2006年、2008年就曾向国会提出过孤儿作品相关议案,欧盟也曾有关于孤儿作品的《绿皮书》,但国内针对孤儿作品利用与保护等问题的研究讨论较少.本文经研究国内外现有法律,试对孤儿作品进行定义分析,讨论其出现的背景及成因,结合国内外实际出现的案例和已有成果,讨论在实践中如何建立对孤儿作品的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理论,同时提出多种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孤儿作品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孤儿作品将大量激增。面对海量的孤儿作品,我们常常陷入了两难困境:一方面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直接使用孤儿作品,使用者可能面临侵权指责;另一方面,放弃对孤儿作品的利用,不仅造成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阻碍新作品的创作。在客观分析我国孤儿作品著作权立法、司法保护现状和困局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要.署名权和发表权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使方式与普通环境不同.作品的电子复制侵犯了原作者的复制权.未经作者许可将作品在网络上传播则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本文将从署名权、发表权、复制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四方面讨论网络环境下媒体侵犯作者著作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赵力 《河北法学》2015,33(4):53-61
在媒介融合、云计算技术之下,孤儿作品的“孤儿”、“使用”、“使用者”等概念需要结合外国立法细致分析.对于孤儿作品与公有领域,主张采用孤儿作品未落入公有领域的立法推定,即除非使用者能够提供明确证据证明已发表孤儿作品的发表时间,或者未发表孤儿作品的完成时间,则应推定孤儿作品尚未落入公有领域,避免立法规定孤儿作品与公有领域相互排斥观点的逻辑矛盾之虞.关于孤儿作品是否应当包括未发表作品问题,从扩展知识可及性角度,除非有作者不同意发表等相反证据,孤儿作品应当包括未发表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数字时代,孤儿作品广泛存在.在孤儿作品数字化过程中,寻找权利人及权利处理等成为难题.日本通过简化程序、设立数字环境下新规则完善了孤儿作品裁定制度.我国可借鉴其增设补偿金之诉、基于公益目的的直接使用制度、集中权利处理窗口等,以完善我国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8.
孤儿作品问题几乎在每个国家都大量存在,为解决"孤儿作品"的问题,美国曾两度向国会提出过孤儿作品相关议案,欧盟也曾有关于孤儿作品的《绿皮书》。相对而言,我国针对孤儿作品立法仍不够完善。因孤儿作品的大量存在,我国立法有必要借鉴他国经验,完善著作权法,解决孤儿作品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由于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著作权保护强度的加大,孤儿作品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关注。广泛地说,孤儿作品可以分为三类:真正的孤儿作品、表见性孤儿作品和伪称的孤儿作品。在新一轮的著作权法修改过程中,我国应该深入关注孤儿作品问题。建议借鉴美国立法建议的模式,孤儿作品的使用应采取“勤勉寻找+自由使用+事后补偿”的原则,而不采取有关国家的“当事人申请+权威机关批准+预付使用费”的强制许可模式。真正的孤儿作品应进入公有领域,而不是归国家所有。  相似文献   

10.
信息时代对著作权的新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剖析了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制度的冲击和影响,着重分析了作品的原创性、固定、复制、信息传输权以及作者精神权利在网络环境中的界定和保护问题。同时还探讨了多媒体作品和数据库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1.
论“接触权”——著作财产权类型化的不足与克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琦 《法律科学》2008,26(5):88-94
随着技术保护措施成为网络时代著作权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触权”从公众接触政府信息的人权变成为了著作权人控制利用人接触作品的“私权”。当对作品的主要利用方式从占有载体转为直接体验内容后,著作权人是否享有控制他人接触作品内容的能力就显得相当重要,“接触权”突破了建构于18、19世纪的传统著作财产权体系,其正当性源自对网络环境下作品利用模式的适应,是应对科技发展所做出的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2.
孤儿作品指仍受版权法保护,但是版权人不明或版权人虽然确定但是无法联系以获得其许可的作品。近年来,对此类作品的保护及利用引起国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各国也纷纷进行立法实践,但此问题在我国尚未引起关注。通过比较大陆与香港对此类作品的现有保护制度和相关规定,进而探究大陆对此类作品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为大陆完善该类作品的保护机制提供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每一次技术革新在推动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新历史背景下充满挑战的难题。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刻改变了作品的产生、传播和使用方式,迫使人们必须直面孤儿作品的利用困境,突破数字化时代发展的瓶颈。在现有框架下,法定许可、集体管理、开放许可三种模式能否构建出解决孤儿作品利用的良好机制,需要权衡利弊、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14.
改革与新思维——网站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方案(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网站(网页)的著作权法律保护网络上的信息不仅包括被“上载”的原有作品,而且包括“网络原创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动画等)。不论是“上载”的还是“原创”的,只要符合《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的条件,作者的著作权都应受到保护。法律保护作者的著作权并不因作品的载体而不同,因此并无所谓“纸上著作权”和“网上著作权”的区别。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列举的…  相似文献   

15.
由一起官司看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贾增岁 《河北法学》2005,23(10):136-139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作品创作和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与之俱来的是数字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形成了对传统著作权的巨大挑战。从一起相关案件入手,分析了产生数字作品著作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著作权保护问题应从法律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寻求解决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孤儿作品法理问题研究——中国视野下的西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力 《河北法学》2012,30(5):149-155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作品的阅读、发表、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尚未进入公有领域,而作者信息无法取得的作品大量存在.上述问题引起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国际语音协会等NGO的关注,同时欧美国家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立法尝试.鉴于我国数字图书馆、文献电子化的蓬勃发展,有必要审视我国著作权法问题,借鉴西方经验,完善著作权法,解决孤儿作品的可及性问题,实现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7.
网络版权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有着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许多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没有改变作品创作的社会属性,即在网络环境下,作品仍然是作者的精神劳动和己有社会精神财富的有机结合;仍然存在着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版权财产利益冲突。因此,围绕着作品创作而形成的版权财产利益仍然应该在作者和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18.
论网络发表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炼红 《河北法学》2004,22(6):41-44
网络发表权是指作者决定是否将其作品通过网络公之于众的权利,所反映的是一种待实现状态,也可以理解为是权利人依法享有的一种静态性权利;而网络传输权是指著作权及相关权利人享有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其反映的是作者实现发表权的现实状态。我们有必要正确区分性质不同的这两项权利,从而为作者在网络环境下发表权的保护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独玉洁 《法制与社会》2011,(22):202-202
现今,网络已成为公众发行新作品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对于传统的著作权法上的"发行权"能否以及如何运用到网络环境中,提出了可供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网络环境下发行权的概念、特征以及我国目前的相关司法实践着手,论述网络环境下发行权适用中所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著作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晓青 《法律科学》2012,(3):103-112
在网络环境下,传统著作权法中为个人目的使用作品属于著作权限制的原则开始动摇。网络环境下对待私人复制的态度应以利益平衡原则为指导,在原则上将其纳入合理使用范畴时,给予一定限制。网络环境下私人复制及相关行为应区分不同情况确定其行为性质。为更好地调整因私人复制产生的社会关系,我国应利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大好时机对相关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