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物业管理立法上存在立法层次较低、立法水平和技术滞后等不足。现实生活中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纠纷不断且矛盾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传统的房屋管理体制和物权法律结构阻碍了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推行。其中,这又与业主作为物业管理中的主体,其权利一直没明晰不无关系。为此,笔者从区分所有的向度出发,界定业主在物业管理中的权利范围,对物业管理立法进行探讨,以冀推动物业管理行业规范发展,促进城市社区和谐有序建设。  相似文献   

2.
物业管理在我国虽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不配套,使得物业管理行业不够规范,物业管理纠纷日益增多。本文首先明确了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然后探讨了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对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承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期盼能为我国的物业管理立法和维护物业管理民事主体权利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彭旭 《法制与经济》2009,(12):26-27
物业管理在我国虽然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不配套,使得物业管理行业不够规范,物业管理纠纷日益增多。本文首先明确了我国物业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然后探讨了物业管理中的法律关系,对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承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期盼能为我国的物业管理立法和维护物业管理民事主体权利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目前在立法上没有对业主团体做出明文表述,在理论上造成主体体系不健全,在实践中造成业主权利保护不全面.对此,本文将从我国是否应当在立法上明确业主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如何确立其法律地位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来确认其民事能力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业主团体的民事主体地位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5.
何芸 《法制与社会》2011,(26):275-276
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在理论上存在多种学说,在立法上各国也采取不同的立场。我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了实践中业主委员会在内部治理和外部关系协调上陷入困境。通过立法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具有必要性,应该将业主委员会界定为非经营性质的团体法人,使其能够享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独立地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6.
浅谈民事审判时限张明杰民事审限,是民事经济案件自立案到审结的法定最长时间限制。我国民事诉讼法之所以明确、具体地规定审限,其立法意图在于提高办案效率,减少经年积案,解决讼累和当事人告状难等问题,以促使人民法院及时行使审判权,确保当事人合法权益尽早实现。...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立法上,民事再审程序的启动主体采用多元化的模式,然而乍看似乎合理的形式下实则是与民事诉讼基本法理的严重矛盾。随着再审申请难、申诉难问题的白热化,对民事再审启动主体的重新定位也成为必然的话题。民事再审的启动主体应从实质上回归为当事人,以检察院在公益案件中的再审启动权作为补充,取消法院依职权的民事再审启动权,实现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促进和保障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8.
在民事诉讼实务中,民事诉讼案由的确定主体法律规定不明,实践做法也不一,给民众的起诉行为造成较大障碍,是我国现阶段解决“起诉难”这一顽疾问题应当必须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诉讼的“案由”确定主体和我国台湾地区现阶段的“案由”确定主体,对我国现阶段立案制度和案由确定提供重要意义。即,民事案由由人民法院立案庭确定,可以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回归民事诉讼法本来的立法意图,从而为解决起诉难和促进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就业是为了解决城镇职工就业问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就业模式,这种就业模式的载体是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该类组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经营型经济实体,其民事主体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承担方式、内部组织形式等都亟待立法加以明确。应当对该类组织专门赋予其一类新的民事主体地位,并从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内部关系、外部关系的处理等四个方面明确该类组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0.
典权是我国传统的特有法律制度。随着我国民事立法的逐步完善,许多学者建议在我国未来的民事立法中确认典权制度,并论证了其可行性。我们对此表示赞同。在立法上确认典权制度,首先必须从理论上明确典权的基本问题。为此,我们拟结合我国的典权司法实践,借鉴近代典权立法,对典权的法律性质、设定、当事人的权利等基本问题作一探讨,并就此提出典权立法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调解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调解原则是我国民事立法所特有的原则。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在司法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能够及时、彻底地解决民事权益争议,提高了办案效率,节约了诉讼成本,缓和了社会矛盾,很好地实现了人民法院办案所体现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之有机统一,然而现行民事诉讼调解制度亦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与诸多弊端。笔者通过个人观点,主要从民事诉讼法调解原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调解原则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赔偿是核心问题,但目前执行难问题普遍存在,相关立法存在缺陷,导致实务中很多问题都无法妥善的解决。因此本文指出明确民事赔偿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对于刑事附带民事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韦祎 《法治研究》2009,(2):13-16
财产所有权制度和民事主体制度的原理不仅是营利性主体的基本法则,它们同样适用于非营利性主体。在我国针对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将公益慈善团体等非营利组织(NPO)的财产所有权混同为社会公众所有,该规定与民事主体理论不符,与物权原理相悖。在未来我国针对NPO进行立法完善时应该明确非营利组织的财产所有权问题.以保障中国NPO的财产权基础,为中国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健康发展创造透明、科学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宪法》和《物权法》都规定了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征用不动产,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内容和界定主体等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这就容易导致公共利益的滥用。综合国内外立法状况,采用折中式的立法模式并明确公共利益的界定主体可以较为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使不动产的征收符合公益目的。  相似文献   

15.
刑事证据相对于民事证据来讲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涉及到了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侦察机关和整个律师行业在诉讼过程中的地位和权能,是一个涉及到我国刑事诉讼法立法根本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的形式或者单行法规的形式对这个问题加以明确和解决。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实践上看,以单行法规的形式是比较可取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借鉴国外的一些立法模式,认为在目前可以把业主委员会归于民事诉讼法中的"其他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但其进行诉讼应当限制在物业管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诉讼主体、内容和客体等方面的关联而使行政民事交织案件在实践中呈现复杂样态,其处理机制的设计在充分考虑纠纷解决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亦需注意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区别,尊重各自的管辖权,构建多元化的解决机制,在民事诉讼中确立对行政附属问题附带审查制度、在行政诉讼中确立对与被诉行政行为密切相关的民事争议的附带诉讼制度,与此相适应,在立法上明确行政行为为民事、刑事审判先决条件时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民事法律、法规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统一的《民法典》是我国民事立法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司法机关和民事主体在适用和援引现行民事法律、法规过程中 ,出现的一些问题 ,建议我国《民法典》立法时对死亡宣告等几种制度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19.
杨芳  姜柏生  潘荣华 《证据科学》2004,11(3):170-174
胎儿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其人身利益一旦受到侵害,无法以民事主体身份获得法律保护。文章结合案例和学者观点,检讨了传统法律人格的缺陷,借鉴了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胎儿保护的立法经验,认为未来民事立法应当赋予胎儿一定的民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国际民事管辖权在立法体例上逐渐形成一元论体例与二元论体例双足鼎立的局面。一元论体例主张通过援引国内地域管辖权规则来解决国际民事管辖权问题,其法理依据在于类推适用(准用)。但基于一元论体例的形式主义特点,为确保国际民事管辖权实质正义之实现,需要为其配备校正机制。鉴于一元论体例拥有充分的法理依据,其完全可以成为我国国际民事管辖权立法体例的未来选项。我国未来如继续采用一元论体例,则必须重视该体例的校正机制配置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