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裁判摘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四条的规定,帮工关系是指帮工人无偿为被帮工人处理事务而在双方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帮工人因帮工活动遭受人身损害的,被帮工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2.
帮工关系作为一个独立案由出现在司法实践中已有多年,然而司法实践以及法学理论中对其认定仍然不一而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和《人民法院报》对帮工关系认定的巨大差异即是典型代表。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被帮工人就帮工人的致害行为承担替代责任。从立法者规定帮工关系的用意入手反推帮工关系的认定标准可知,被帮工人承担替代责任的归责基础在于控制义务理论和报偿原理,因此被帮工人对帮工人的指挥控制和帮工人提供劳务活动是认定帮工关系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要点提示】义务帮工人在帮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由被帮工人承担责任,帮工人具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应承担连带责任。车主将车辆出借给他人后就失去对该车辆的实际控制,对该车在借用期间发生事故造成损害,没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因此,车主不应担赔损害承偿责任。  相似文献   

4.
【裁判要旨】实践中,雇佣关系与委任关系、帮工关系、承揽关系存在交融,它们之间的区别需要精确把握。一方以货物搬运完成作为获取另一方支付搬运费的对价,该搬运工作是一次性的,具有临时性,搬运方的行为不受定作人的指挥管理,具有独立作业的特点,应认定双方为承揽关系。  相似文献   

5.
《江淮法治》2014,(2):55-55
编辑同志:邻居田某家建新屋.我主动前去帮工。帮工过程中.我不慎从屋上摔下来,造成右腿骨折,共花去医疗费8000余元。请问:我能不能要求田某支付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外籍人员在境外组织并指使帮工运送偷渡人员偷越我国国(边)境的行为,外籍人员的策划、指挥行为构成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帮工的运送行为构成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二者构成共同犯罪。按照共同犯罪理论,帮工的犯罪行为地也是组织者的犯罪行为地,若帮工在运送过程中在我国境内被抓获,则帮工和外籍组织者的犯罪行为地均为我国境内,我国法院对帮工和外籍组织者均具有刑事管辖权。  相似文献   

7.
论义务帮工责任的独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帮工责任为我国独有的为他人行为责任的形式。该责任与雇主责任在归责原则、责任构成等方面较为相似,但是在相互关系是否有偿、用人者对劳务提供者的控制力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别,这也决定了在职务行为的判断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别。《侵权责任法》应当单独规定义务帮工责任,并进一步明确帮工活动的判断标准为主客观相结合,即应当结合被帮工人的意图和帮工行为的外在表现综合认定。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雇主责任、帮工责任和法人责任分别规定,各自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则。这样的规定与民事诉讼法、劳动法的相关法律规则产生了冲突和矛盾,造成劳动者或者雇员因职务行为致人损害,受害人寻求救济时陷入法律适用上的困境的问题。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在确定雇主责任时,遵循雇主责任的法理,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注意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体系化协调,将现行的雇主责任、帮工责任和法人责任合并规定,统一适用雇主自己责任,排除雇主和雇员共同责任的法律规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组织中的帮工与学徒不断增加,如何确认帮工与学徒的法律地位,保护其合法权益,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个体经济组织中帮工与学徒的现状,以及在司法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浅谈一下他们的法律地位,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0.
王文海 《法制与社会》2012,(17):62-63,65
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的解读,进行相关概念的分析与比较,详细阐述了个人劳务关系、雇佣关系、无偿帮工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针对个人劳务关系及相似领域法律关系中归责原则的冲突。本文以司法实践为视角,提出在处理这一冲突时,应遵循符合民法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并为广大法律工作者更好地处理司法实践中的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之中。法治化作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内涵,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现代化的法制在中国是由西方植入的,并不是来源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验,而且在中国的法律实践过程中,常常会看到“人情关系”的出现。而”人情关系”会影响到法律的客观性和执法的公信度。本文首先通过一个案例展示了法律实践中的“人情关系”的具体体现,随后分析了中国法律制度与“人情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和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约3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与此同时.每年也有上万名省内外民工来本县“帮工”。作为基层司法行政部门.农民普法始终是普法工作的重头戏。伴随着农村发生的新变革.“五五”普法在农村也遇到了一些新困难,体现在人员难集中、时间难安排、内容难理解、效果难显现等。针对上述情况,我县司法行政部门在广大农村实施了农民普法“金钥匙”工程.对农民普法作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3.
沈烨 《人民调解》2012,(6):46-47
【纠纷背景】2011年11月14日,湖北省沙洋县高阳镇寿庙村村民田某雇请帮工在承包林中伐木。不料,伐木过程中,同村的贺某被一根树干砸中胸部与颈部,并当场晕厥。之后,贺某被送往医院抢救。经诊断,贺某颈椎骨折、  相似文献   

14.
法律关系是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劳动改造法律关系,是由劳动改造法规所规定的,用来调整在执刑和服刑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权利和义务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5.
魏萍 《江淮法治》2009,(23):42-43
和谐社会的内涵极其丰富,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而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是依赖于法律所调整的政府与公众、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年老时的基本生活需要,根据《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定义)本办法所称的养老保险,是指经法定程序确立,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承担养老保险费缴纳义务、  相似文献   

17.
法律社会理论是在法律社会学所提供的经验素材的基础上对整个现代社会的法律机理和法制系统进行总体性分析与批判,对现代法律关系下的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总体关系进行一种前瞻式的研究。马克思的法律社会理论深入到社会结构及其关系的内部,对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核心命题进行了深刻解析,是一种关于法律的社会批判理论,并从批判中得出了法律之抽象性、矛盾性和世俗性等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认为“在市民社会中,每个人都以自身为目的,其他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虚无的。但是,如果它不同别人发生关系,他就不可能达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为特殊的人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就取得了普遍的形式,并且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自己。”市民法注重市民社会中每一个人欲求的合法合理性,市民法认为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拥有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并实现最大利益的自由。所以“民法为实现私法正义目标,自应赋予每一主体以平等地位、独立人格以及自由”。因此,我们认为民法的价值取向是与市民社会的精神本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永恒的父爱     
周会明 《江淮法治》2009,(24):53-53
每每读到“父爱”的主题,心中便隐隐作痛,我常在酸楚中甜蜜地回忆起我那遥远而又在眼前的如山的父爱。 父亲一世清贫。小时候听奶奶说:爸爸从来没有上过学堂,从懂事的时候开始,就帮人家放牛,后来又做帮工,还贩卖过窑货。解放后,父亲靠自己的天分自学,成了一名在当时乡下还算不错的文化人,走上了乡镇(当时称为公社)领导的岗位。  相似文献   

20.
刘漩 《政府法制》2014,(24):60-61
官员和妓女,本来是社会地位悬殊的两种人,生活没有交集,但是,历史上,这两种人的关系曾经最为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