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基于中西方"性别与腐败"关系的研究,聚焦各项研究的解释性框架进行探究性分析,提出应该超越对"女性是不是更清廉"的判断,把问题意识转向探究"性别体制与腐败之关系",询问在具体的政经制度、社会文化语境中,性别体制/性别秩序是如何影响两性对待腐败的态度和行动的。对于中国语境下女性参与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与"混乱的资本/资源获取+性资本"理论进行对话,提出"性别化的社会转型/性别化的市场社会+性别体制/性别秩序"的分析视角,作为探究女性/性别与腐败之关系的一个可能的路径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尼日利亚政府反腐败斗争的历史对于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天旺 《青年论坛》2001,2(4):56-57
尼日利亚政府为了优化行政管理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与责任感,增强政府对公民的回应性而全盘照搬了西方"三权分立"的行政模式,但其效果却是腐败行为层出不穷,这就提出一个"如何将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入本国行政改革及反腐败工作的实际中来"的问题.每个国家公共服务中的腐败行为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腐败就其本质和产生的根源来说是一样的,它是由公共权力的稀缺性与权威性所造成的,它是权力异化的极端表现形式.在中国,反腐败工作存在着时间上的滞后性,解决这一滞后性的关键是要转变观念,在严明法制的同时,一定要树立"防腐败重于反腐败、以防为主、治防结合"的工作方针,将我国的反腐败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3.
位丹丹 《传承》2010,(12):126-127
我国现阶段,一些地方腐败现象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一把手"权力腐败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权力公有转化为权力私有;经济上政治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生活上腐朽浪费,霸道专断。"一把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一把手"权力的自蚀性;权力体制的疏漏和权力监督的失控。因此,必须从制度、关系、责任及监督方面对"一把手"的权力给予制约,惩治"一把手"的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4.
"80/90后"官员腐败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社会政治现象。"80/90后"官员腐败有七种类型,包括谋求权力型腐败、谋取利益型腐败、贪慕虚荣型腐败、消费享乐型腐败、依附关系型腐败、急功近利型腐败与随波逐流型腐败。而市场观念的侵袭、政治生态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心态的失衡、权力制约的缺失与理想信念的薄弱则是"80/90后"官员腐败主要原因。为此,我们需要从合理设计薪酬、优化制度环境、树立正确导向以及筑牢理想信念等方面入手开展腐败治理。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一些地方腐败现象尤其是"一把手"的腐败现象较为严重."一把手"权力腐败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权力公有转化为权力私有;经济上政治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生活上腐朽浪费.霸道专断."一把手"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有"一把手"权力的自蚀性;权力体制的疏漏和权力监督的失控.因此,必须从制度、关系、责任及监督方面对"一把手"的权力给予制约,惩治"一把手"的权力腐败.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常见于报端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商勾结、权黑勾结等现象,无不是官员软肋被击中后恶性发展的结果"官员软肋"对普通人来说表现为"人性的弱点",但对掌握公共权力的官员来说其实就是"软腐败",是特权性腐败,是官场陋习或"潜规则"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7.
庞文  梁汉隆 《当代广西》2013,(13):47-4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当前日益复杂化的腐败方式、腐败行为、腐败手段,兴业县推进阳光惩防体系建设,打造"阳光兴业",使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赢得主动权。自主研发:构建"阳光惩防""以前花几天才能干完的事情,现在不到半天就完成了。"兴业县纪委党风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除了一些特定内涵外,还有许多特质,其中之一是在不断发展民主政治的同时,又保持了相对集权。一个国家选择相对集权或相对分权,既与其国情或社会发展阶段及社会情形有关,又与其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中国现阶段的相对集权有其政治优势。相对集权于任何一个政府都是必须的。某些国家因为高度集权从而导致政权倒台,只能说明高度集权不好。高度集权就会演变成为攫取性政治经济体制,这就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相对集权与相对分权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从惩治腐败的角度,把分权看作是预防腐败的"定海神针"是错误的。从加强权力制约角度看,分权有利于抑制腐败,但单纯的分权却不利于抑制腐败。要是没有法治的积极跟进及其他保障措施,分权就可能导致"分散腐败"。要从根本上解决腐败,还是要靠法治。  相似文献   

9.
<正>当今社会,腐败可谓人人痛恨,每一起腐败事件曝光后,都会伴随着公众如潮的讥讽与抨击。然而,人们对腐败的态度仅仅是"人人喊打"那么简单吗?我看并非如此,很多人痛骂腐败的背后其实都或多或少的都隐藏着一种"酸葡萄"心理:对腐败既爱又恨,一方面咬牙切齿,另一方面又羡慕有加;一方面鄙视贿赂,另一方面又希望分一杯羹。甚至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很多人对腐败的痛恨并非源自腐败  相似文献   

10.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近年来金融行业大案要案频发.从案情分析看,金融腐败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是,有些金融从业人员利用审批特权寻求"腐败租金",利用核心机密换取"腐败收益",利用现职权力获取"腐败期权",利用职务便利谋求"腐败利益",利用单位"小金库"进行集体的商业贿赂与贪渎等.造成金融系统腐败现象多发的体制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官场内生腐败"现象是一种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联动性的内生拓展型权力腐败。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原来的"全能主义"中央威权政治逐渐式微,全民政治动员性的国家意识形态逐渐淡出,一些地方政权中滋生出"腐败了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且正在向群体化、集团化、规模化、半公开化大面积扩散的趋势发展,衍生出一种具有封建社会政治色彩的地方政治庇荫制关系。最终将形成一个能左右当地官场政治生态、与中央政府相抗衡的"地方性权力实体"。这种家族化、帮派化、圈子化的地方政治退化现象被称为中国式的"地方政权苏丹化",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互相脱节,实行"党内民主"与扩大"基层民主"互相脱节。  相似文献   

12.
腐败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技术与正风肃纪监督融合所带来的技术优势,能对公职人员腐败侥幸心理与从众心理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从源头上铲除腐败滋生与蔓延的土壤。L省S市在实践中探索出将大数据技术与正风肃纪监督有效融合的工作机制,将以纪委监委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监督与以群众为主体的"自下而上"监督相结合,实现了监督方式由传统到智能、监督主体由单一到多元的转变,起到了遏制腐败风气、改善党群关系、提升公职人员廉政勤政意识的良好效果。S市治理腐败的实践表明,树立大数据治理腐败的工作理念、加强大数据治理腐败的顶层设计、完善大数据治理腐败的预防与惩处机制是实现腐败问题数据治理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湖湘论坛》2021,34(2)
派驻监督实质是通过实现"派"的权威性与"驻"的信息优势,以解决同级监督过软,上级监督太远的问题。因此如何基于派驻单位腐败特点更好地履行派驻监督工作成为完善派驻制的核心问题。作为条线管理的政府部门,驻在单位的组织腐败(非个人性腐败)可分为组织与外部的腐败与组织内的腐败。前者的发生更多是基于集体主义文化与道德机制;而后者的形成更多是因为庇护侍从关系的原因。派驻监督的独立性及其合法的监督权解决了"能监督"的问题,但要让派驻组"想"与"敢"监督,还得通过落实"两个责任"、完善"三为主"体制,以及从加强派驻监督的制度与政策供给、强化激励机制入手提升派驻履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蒙慧  李伟 《桂海论丛》2016,(4):93-99
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就开始有了"送礼"的行为,这意味着拉响了腐败态势的新警报,暴露出我国存在的公众性腐败这一长期得不到重视的事实,提醒我们反腐防腐要抓早抓小,要培养廉洁的家风班风校风。  相似文献   

16.
高校腐败研究中的理论命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腐败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命题包括"劣币驱逐良币"、公共权力与高校腐败、职务犯罪与权力异化、寻租与权钱交易、科技伦理与科学道德、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以及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异化与分层社会的断裂等方面.高校腐败的成因既来自于权力的失衡和体制的不健全,也与社会形态的改变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异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房地产开发管理过程中公职人员的家庭环境、道德水平、腐败主体实施腐败行为时的内心因素、"关系文化"显著影响房地产领域腐败行为的发生等因素与房地产领域腐败行为发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权力制约制度和腐败治理制度数量与腐败行为发生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因为制度数量越多并不意味着制度就越完善、实施效果就越好、腐败行为就越少发生。公职人员的家庭环境越好、道德水平越高、实施腐败行为时内心顾虑越多、对"关系文化"越淡薄,腐败行为就越少发生。房地产开发管理中公权力制约力度、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公众参与程度、房地产产业结构、公职人员的性别和公职人员的职业满足感等因素对腐败行为发生的影响较前述诸因素弱。  相似文献   

18.
腐败黑洞:公开披露各类腐败的经济损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腐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大敌 ,给国家和广大人民造成十分惊人的巨大经济损失。估计腐败的经济损失是一项十分困难的研究 ,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腐败黑洞” ,这是指可能是无人知晓的“无底洞”。为了搞清楚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 ,哪些领域和部门最腐败 ,为什么这些领域最容易腐败 ,如何确定防治腐败的重点领域 ,哪些领域反腐败可以明显减少经济损失。有必要对腐败的经济损失作初步估计 ,尽管是比较粗糙和不太准确的计算。根据我对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四种主要腐败类型———寻租性腐败、地下经济腐败、税收流失行性腐败、公共投资与公共…  相似文献   

19.
问题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当前反腐败态势呈现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的特点,我们应如何认识新型腐败、如何整治新型腐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对当前反腐败态势作出新的判断,指出当前腐败呈现"三个交织"新特点,包括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传统腐败和新型腐败交织以及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交织,其中"新型腐败"是一个新提法。我们如何认识新型腐败、如何整治新型腐败呢?  相似文献   

20.
曹红蕾 《创造》2013,(1):23
"反腐败进入高峰期" 经济发展,大国崛起,利益的诱惑、权力失控、"家长制"复活和法制的滞后,使得腐败孳生有了土壤.有关人士认为,目前中国的腐败已经进入了高峰期.腐败的主要表现开始从"商品流量领域的腐败"向"资本存量领域的腐败",也就是向"权力资本腐败"的演变;如"国企改制中的腐败""农村的圈地运动中的腐败""城市拆迁运动中的腐败""大型建筑工程中的腐败""股市黑金操作中的腐败"和"金融领域腐败",腐败的面大、量大、范畴广、"层次高"、危害严重,使得"反腐败"活动也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