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一张小于"斗方"的小斗方,却是我所收藏的画中最喜欢的画之一,是20多年前一位大画家赠送给我的。如今早已配上了最好的红木镜框,端端正正挂在我的书房里。那是一幅在经  相似文献   

2.
我的世界里,有一种爱情,是隔岸的灯火,可以远远地温暖寂寞的人生,却永远无法渡过中间那座长长的桥. 从立之走后,我便一个人住在这套一百四十平方米的大房子里,从卧室到客厅再到我的书房,除了客厅里那一缸自由自在的鱼,我再没有可以说话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风入书房     
我有一间自己喜爱的书房。天长日久,日积月累,各种各类自己喜欢的书,不知不觉排列在书房各处,琳琅满目地满足、尘埃落地般踏实。那书.一直陪伴着我解闷养心、憧憬希望、答疑释惑、自迷自恋、疯狂与哀愁等多事多彩的生活。那是我心里的世界是我世界里的隐私,享受自己的世界、享受世界里的自己,时常满意得脸贴在书桌上惬意、唇饮茶香中淋漓。  相似文献   

4.
孔夫子搬家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羡慕那些住别墅的人,不是羡慕他们有钱,而是羡慕他们住在那种房间很多的地方:那么多房间,总有一间可以做书房.不过学问很大的江晓原教授也承认:"上有天堂,下有书房,书房是一种奢侈."虽然没有书房,我也度过了绵亘多年的读书生涯,惟一的遗憾是:书散落四方.  相似文献   

5.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  相似文献   

6.
见字如晤     
正当我再次走进宿悦先生的书房时,气氛如我三年前第一次到这里时一样,淡然、安静,饮一杯茶,与一个人天南地北地对话。不由得感叹时光,三年前的场景和当时的文章,似乎早已凝固。久置沉淀,于我,再次落笔,有了更多感悟与共鸣。一切都在变化,无论是对宿悦先生还是对我自己而言。三年时间,足以留下一段明显的印记,这印记,清晰地留在宿悦先生的书法中,也留在我的文字里。  相似文献   

7.
好东西     
从那个小纸箱子上用笔标着"好东西".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那个小纸箱子就静悄悄地躺在我书房里的书架上面.我喜欢抬头就能看到纸箱子的那种感觉.纸箱子里装的是那些多少次想扔而又没扔的零零碎碎的东西.这个箱子伴随着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搬家,也不知道在多少个阁楼上默默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如果小偷把箱子打开的话,他不会拿任何东西.可是,如果我们家着火的话,我在向外跑时,一定会带上这个箱子.  相似文献   

8.
万伯翱 《海内与海外》2014,(11):75+77-75
正改革开放后,国人的衣食住行都得到了很大提高。2005年我第一次分到了住房。凭着我1962年参加工作的工龄和职务的晋升,不知不觉我竟按照"老干部"标准分到了自己三室一厅的新房,要知道当时全体委司局级分房排名我能排列第17名呢。后来孩子一结婚又搬出去住了,因此我就多出了一间十多平米的房子,想不到过去都是大作家、大干部才能拥有的书房,这年代我也梦想成真了,后来又经两次搬迁  相似文献   

9.
城市的颤动     
电脑屏幕在眼前突然一下晃荡起来,整个书房也像一个酒醉的人摇摇摆摆,我双手扶住电脑桌,努力坐定,却稳不住身体.惊恐中一下起身.以为是8楼的邻居,在上面加了一层天楼,让这近10年的房屋不堪重负,坚固的房子也一下成了危房?正欲伸出头去窗外看动静,只听楼道有人喊:"快跑啊!"这是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我一个人在房间里遇到的惊魂一幕.  相似文献   

10.
采访王光英     
正10月29日晚9点28分,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光英走完他传奇的一生,安然去世,享年100岁。我和王老多有交往。上世纪90年代,我在人民日报社作为时政记者,多联系中央和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参加相关活动采访,见王老比较多。1991年"五一"前夕,我按约定,来到王光英位于东城区的新寓所。这是一处经装修、改建的四合院,安静而雅致。秘书把我带到大厅,他直接引我到他的书房。我说明来意,从他刚从香港回来,就任全国政协  相似文献   

11.
偏瘫了八年之久的“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又驾起思维的神翼,重新飞上90年代的科幻太空子! 在北京和平里那间绿意盈窗、整洁雅致的书房兼客厅里,我拜会了这位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  相似文献   

12.
哭泣的书架     
最近,M君将车库改建成姻亲房,特地辟出一间,专门让给我当书房。于是,弄出一大堆高兴,让我兴奋了好一阵儿。高兴之余又有得忙了,要把那书架上杂乱无章的书籍杂志稍加整理,然后搬到新的书房去。我先找到许多空纸箱,然后在书架上来回巡视,反复挑选,将一批自以为更常用更喜欢的图书剔出来,装进纸箱,以便移到新的书房去。挑着,挑着,突然,我凝视着两本彷佛正在哭泣的诗集,久久,久久。这是好友F君的诗着。  相似文献   

13.
榆树钱儿     
正凭我多年做侨务工作职业的敏感,感觉她不是华人就是华侨。我忙给她倒了一杯茶,请她坐下,她接过茶杯,自我介绍起来。她说50多年前曾在这座城市里住过,18岁时随父亲辗转漂泊,现在定居在加拿大,这次到长春旅游,顺便到家乡去看看老房子,边说边从手提包里把护照拿出来让我看。我接过护照:"宋兰梅,女,70岁……"她打量我一下对我说:"你就叫我宋阿姨吧。"近年来,我常常接待华人华侨,她们大都是到家乡寻根问祖、探亲访友的,专程寻找老房子,我还是第一次遇见。  相似文献   

14.
诊室奇观     
正在医院里采访有点怪异,到耳鼻咽喉科,我就觉得咽喉不对劲儿;到骨科我又觉得浑身骨头都疼;进手术室里看肾囊肿或胃肠肿瘤切除,绝对感到自己的腹中也长个什么东西;尤其是看到神经内科的牌子,我立即就想到"神经病"三个字,进而还能想到"精神病",所以我就有点神经兮兮的。也许当今人们的生活过于丰富多彩,也就过于复杂多变,工  相似文献   

15.
寂寞的花开     
我素来不是一个爱花的人,先生也不好此道。家里仅有的几株植物,一是取其药用价值的芦荟,一是取其绿意养眼的吊兰,再有就是婆婆来我家小住时在街上随便买下的一株秋海棠。那芦荟因为常要用它来驱毒消炎,我自然第一个善待它。而所谓善待,也无非是在想起时给它浇浇水,再适当地晒点太阳。我家的书房虽然占了朝阳最大的那间房子,但除了窗子之外的几面墙差不多都立着檀色的顶天立地的书橱,所以房间里也并不是特别明亮,养一盆茂盛的吊兰不但能有效地调剂色彩,还可以为这间书房增添些鲜活的生机。再说,读书人似乎都喜欢用各个品种的什么…  相似文献   

16.
穷途末路     
林艳红 《新青年》2016,(4):13-15
"啪"的一声巨响,原本整齐的文件被一股脑地摔在地上,散落得乱七八糟。我本能地往后倒了一步,心怦怦跳的厉害,有一种大祸临头的感觉。果不然……"这是谁的决定?我看你完全可以到我的位置来掌控全局了……"愤怒至极的栗总,原本白皙的脸颊泛起了朵朵乌云,眼睛里升腾起一汩汩压倒一切的锐气。  相似文献   

17.
1 纪佳敲了半天的门,陈湘南才慢吞吞地趿着拖鞋过来,打开门,嘟哝一句:"怎么又不带钥匙?"看都不看她一眼,转身就又进了书房.纪佳丢下包踢掉鞋,把自己扔在沙发上,疲惫地闭上眼睛,一边捶肩一边冲陈湘南嚷:"累死我了,陈湘南,赶紧帮我揉揉脚啊!顺便帮我冲杯蜂蜜茶.阳台上的被单收了没有?对了,我妈明天要来,你把客房收拾一下.  相似文献   

18.
初冬,媛媛从花店买了一株风信子送赠于我,当时它并未开花,只有一个像幼儿拳头般大小的球茎上探着一个嫩绿色的小脑袋,那便是它的芽. 按照媛媛的嘱咐,我对它采用水培的方法,将球茎放入一个水杯中,水面刚好到球茎底部,将其置放于书房的窗台边,每两三天换一次水.  相似文献   

19.
吉安 《新青年》2006,(10):26-27
弄堂里遇到爱哭的你 为了省钱,我没给朋友说,就自己搬到了一个破旧又杂乱的弄堂阁楼里去住. 走进弄堂口的时候,就有些后悔.不知是谁的吊带,在一阵风里,从头顶的竹竿上飘落下来,正落在我的脖子上,湿漉漉的,像上海近几日的天气,让人憋着一股子气,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抬头正要吼叫,却看到左侧的阁楼上,一个化着精致妆容的女孩子,拿着个竹竿,正看着我脖子里彩棉的小吊带,兀自发愣.我有些气,拿着小吊带"噔噔噔"地上了楼.站到自己阁楼窗口的时候,我才恨恨地朝对面的女孩子喊:"嗨,对面阁楼里的,衣服你还要不要,不要我就扔掉了!"  相似文献   

20.
王改正同志是位军人,退休后到中华诗词学会工作。我们同在一个机关,隔三岔五就要见面叙谈。在我的印象里,改正热忱、随和,是一条很敬业的汉子。什么任务交给王改正,他准会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到诗词学会工作的人,免不了喜爱诗词,不过走上诗词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改正出生于农家,小时候尚未迷上诗词。初中毕业后参军,当时正是"文革"期间。有一天从已封存的"封资修"书籍里看到一本《唐诗三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