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槐花季节     
正这样的季节思念槐花真不是个时候。我在故乡与妻定好的:出了门就是外边人了,故乡的东西什么也不去想,好好在外做事情。从家到站台路过五福和我家的麦地旁我也许了诺。车到了黄河时,已是深夜零时,我临座的一个二十六七的男人接了一个家乡女人的电话,懵懵之中,他的眼睛生动得像个鱼眼,对方的话我听不很清,火车在深夜时声音很大,"咣当、咣当"响。我还是从"鱼眼"中隐隐分辨出打电话的定是他的情人或是他的  相似文献   

2.
望乡     
正我的家乡最出色的就是枸杞园,"晨斋枸杞一杯羹"(陆游),"还知一勺可延龄"(刘禹锡),正是充满魅力和神奇的枸杞子,使我的家乡成为"中国枸杞之乡"。我对家乡的认识,是在离开它的日子,那时我长期在西安做羊绒生意。也许是时间产生美,也许是距离产生美,总之,离家离得久了,才觉得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倍感亲切。就连平时司空见惯的茨园,在我的记忆之中也变得  相似文献   

3.
韩萍 《新青年》2006,(9):30-31
"每一样菜都有营养的" 26岁那年,我进了家国际闻名的五星级饭店做会计.我的总监是个成熟俊朗的香港男人,叫施南声.不惑之年了,还是很年轻,很有魅力的样子,也会唱很抒情的流行歌,很受大家的欢迎.  相似文献   

4.
1."色女"和"美男" 苏小夕觉得自己真是个大色女,哪有女孩子家一直这样放肆昭然地盯着一个男人看,可是她就是忍不住,眼睛不受大脑控制,她也很无奈呀!谁让这个俊秀到不像男人的男人总是那么成功地挤入她那逼仄的小眼睛里呢.  相似文献   

5.
清官难断家务事,夫妻关系本来就是纠缠不清的。随着男女平等主义思想的高涨,女性能力重新受到评估,女人已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妻子对丈夫的话不再惟命是听,夫妻关系受到了莫大的挑战。新华小说所反映的夫妻新层关系,因此也就错综复杂了。 近年来,城市生活繁忙,女佣几乎成为中上层家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因此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美华的微型小说《爱妻》就描述:丈夫叫年轻貌美的女佣吃水果,妻子醋意大发,逼丈夫把她辞掉;另聘的女佣好吃懒做,还到外头和男人鬼混,夫妻俩只好又辞掉女佣,家务由女主人自己做,决定不再请女佣。丈夫每月免付女佣薪水,心中大喜。  相似文献   

6.
结婚二年后,我和丈夫分居,不是感情不好,因为工作原因,他去了远郊区,每周只能回来一个晚上,其余时间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刚开始,我很享受这样的单身生活,和朋友相聚,去酒吧,玩到天亮也无人"查岗",很多婚姻中人最心烦的一件事,是每次在外面聚会,不到夜里十点,电话就会频繁打来,像是审问犯人一样,你和淮在一起,是男是女?必需老实交待.  相似文献   

7.
拉帮套     
尹成 《新青年》2004,(4):46-47
拉帮套是东北移民时期的产物,过去很多,现在鲜见了。拉帮套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最早是发生在闯关东的汉子们的身上,他们单独来到东北,长年的飘零和游荡,离开家乡和女人的他们不得不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一个当地人的家庭,主要是因为男人生病、残疾等原因,不能独立地养家糊口,于是,男人选择并承认了某个单身男人进入他的家庭,除了没有丈夫之名,完全做着丈夫的事情,从养家耕作到男女之事,悉数承担,相互结成了一个对子,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在很多的组成中,都能够保持着长期的相安无事。当然,也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其中的悲欢离合苦辣酸甜也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8.
外来者手记     
对这个城市来说,我是个外来者. 这个城市,是万州,号称重庆第二大城市,属于三峡库区中心城市之一,有长江经过,江水很清澈.这是继武汉、荆州后我居住的第三个有长江经过的城市.都说这里的男人耿直,女人漂亮,美食可口.他们的口头禅是"安逸",夸你漂亮说你"多么乖","很"的发音是"黑",如果说国骂是"他妈的",汉骂是"婊子养的",那么渝骂估计就是"妈卖皮",仔细对比,都和母亲有关,也算是不谋而合有舁曲同工之妙了.  相似文献   

9.
点兵 《新青年》2007,(10):52-53
见过一网友在哭号:为什么单眼皮的人有种"没睡醒的气质",也叫智慧?为什么单眼皮呆板的神情也叫灵秀?我大笑,真是时代变了,双眼皮的现在反而成了审美的弱势群体。那么当代中国男人流行单眼皮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1、西安出土的兵马俑都是单眼皮,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看来这股流行风就是怀旧风。2、名人效应。新老几代师奶杀手濮存昕、张国立、王喜、任贤齐、崔永元等,少女偶像周杰伦、林俊杰、吴建豪、马浚伟、郑元畅、佟大为等都是单眼皮。楷模的力量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10.
1. 她嫁到我们小城来的时候,名声很不好.年龄那么小,就知道引诱男人,还怀了人家的孩子.但我还是喜欢她,远远地叫她"新娘子",她每每都回头,冲我温柔地笑笑,微微隆起的腹部,在阳光底下,泛着一种柔和圣洁的光芒.  相似文献   

11.
榆树钱儿     
正凭我多年做侨务工作职业的敏感,感觉她不是华人就是华侨。我忙给她倒了一杯茶,请她坐下,她接过茶杯,自我介绍起来。她说50多年前曾在这座城市里住过,18岁时随父亲辗转漂泊,现在定居在加拿大,这次到长春旅游,顺便到家乡去看看老房子,边说边从手提包里把护照拿出来让我看。我接过护照:"宋兰梅,女,70岁……"她打量我一下对我说:"你就叫我宋阿姨吧。"近年来,我常常接待华人华侨,她们大都是到家乡寻根问祖、探亲访友的,专程寻找老房子,我还是第一次遇见。  相似文献   

12.
爱情有毒     
1 从冬天到春天我一直在忙,忙着和李小婉结束我从开始就注定要失败的爱情;忙着看李小婉和那个叫张一凡的男人离开,只留给我一个冷冷的背;忙着站在空荡荡的舞台上,贪婪的吸吮着李小婉留在舞台上的一缕缕清香,回忆我们在一起演戏--她是白蛇,我是许仙.她妩媚多情的眼,凄凉哀怨的唱:"与官人真乃是良缘巧凑,谁料想贼法海苦做对头……"法海是张一凡,一个很帅,很有钱,可以给李小婉天堂的男人.我不能,我只是个普通戏子.  相似文献   

13.
正12月13日,曹禺老师已经离开我们整整20周年了,在这个令人思绪万千的日子里,他生前的一席讲话仿佛仍然清晰地响在我的耳边。众所周知,曹禺老师创作上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像是受了某种束缚,放不开手脚,既不能符合客观环境的要求,又不能与自己的心灵和洽,可以说是处于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这种痛苦的现象之一就是在议论创作问题时,他常常会"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会"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大愿意把心里话和盘托出。然而,经过"文化大革命"地狱般的折磨和考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有了很  相似文献   

14.
昆网 《新青年》2002,(2):22-23
姜文一直很关心我 我和姜文相差将近5岁. 姜文属虎,却叫姜文;我属羊,反而叫姜武.我们的名字都是外公给起的.我和姜文属于两种类型的孩子,脾气禀性很不一样.姜文属于"我就是这样"的那种人,干什么全在面上摆着,做"坏事"也做在明处,属于很坦诚的那种人.在性格上,他外向,我内向.  相似文献   

15.
五花八门     
《新青年》2008,(9)
你们聊,我先走了文·一言▲小兔说:"我妈妈叫我小兔兔,很好听!"小猪说:"我妈妈叫我小猪猪,也好听!"小狗说:"我妈妈叫我小狗狗,也很好听!"  相似文献   

16.
吉安 《新青年》2006,(6):59-60
(一)快乐像夏日里的风她嫁到我们小城来的时候,名声是很臭的。年龄那么小,就知道引诱男人,还怀了人家的孩子。但我还是喜欢她,远远地叫她“新娘子”,她每每都回头,冲我温柔地笑笑,微微隆起的腹部,在阳光底下,泛着一种柔和圣洁的光芒。我那时候也就10岁吧,并不知道在小城人的眼中,安分守己才是一个女人的美。而像她一样,喜欢上一个赫赫有名的小地痞,还很执拗地要嫁给他,无疑是丢了女人的脸面的。她出嫁的那天,那个对她很明显有些漫不经心的男人,醉得一塌糊涂。她年轻的婆婆,一脸对她的嫌恶,似乎这样一场奉子成婚的喜宴,本不该由她来做主角。…  相似文献   

17.
《新青年》2007,(4)
当代男人太乖,太温顺。男人是文明了,可怎么就好像被去势似的,有些"微软",有些顶不住了。有女性开始起哄:现在的男人不够"拽",男人进化的结果不是成为"不完美的女人",再强大的女性依然喜欢"拽一点儿"的男人,当然也不喜欢粗野到底的男人,要掌握分寸。打个比方:女人喜欢男人霸道地一手把她"拽"过来,揽在怀里;吻她的时候,再回归温柔。有歌唱道"不做大哥好多年",我们男人不知从什么时候也开始"退居二线"了,问题是,这不正是女人们梦寐以求的"她时代"吗?但是盛世女人越来越"威"的同时对男人也越  相似文献   

18.
正1965年6月,我和费皖到北京市东城区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书。费皖用自行车把我的衣物、铺盖卷分两趟驮到他家,就这样我进了费家门。公公、婆婆都很欢迎我,婆婆买了一些糖果,分送给同院的街坊,就算是为我们举办的婚礼。天长日久,渐渐地融入了这个家。我公公叫费振东,婆婆叫孙留云,他们都已经60多岁了。我说的"融入了这个家",其实只是融进了表面的一层,因为我对费家了解得并不多。所谓  相似文献   

19.
已经很好了     
高中时,曾生总爱唤我兄弟,其实我的绰号叫猫妖,但曾生一直很不屑称我为"妖",因为那时的我是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女孩子,没有一点美丽的气息,更要命的是,我还留着硬硬的板寸,整天穿灰色系的肥大衣服招摇过市.可我却有一个比花妖更妖媚的闺蜜,叫桃桃.桃桃简直就是一个天造地设的美人坯子,又白又高又瘦又媚,令所有女生嫉妒,让所有男生喷血.  相似文献   

20.
访苏内幕     
英国一家电台造谣说:“毛泽东在莫斯科被斯大林软禁起来了。 毛泽东向苏方联络员发了脾 气,说:“你们把我叫到莫斯科来,什么事也不办,我来干什么!难道我来这里就是天天吃饭,拉屎困觉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