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1981年2月13日,我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分钟小说《笑容满面》,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篇千把字的小说发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被改编成话剧、淮剧、电视剧、电影在电台、屏幕上播映;被收入《微型小说选》作品集;在首次举行的"一分钟小说专题朗诵会"上进行了朗诵;被《人民中国》日文版以"一分钟小说特集"专门向日本读者进行了介绍;还被中国青年报以《文抄公七例》对剽窃这篇小说的人进行了公开揭露……  相似文献   

2.
正林斤澜先生久负盛名,以小说享誉。我和老先生不熟稔。和他的女儿林布谷女士,在一次小范围朋友的聚会上相识。她的性格很爽快,似乎与他父亲的性格不同。我让她提供父亲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帮我查到:2010年第一期《收获》杂志"集外遗文"栏目,曰《滴水不漏》。还附了林布谷的一首诗:《我想我爸》。细核对这是篇小说,后面附了一篇文章《忏悔》。  相似文献   

3.
正"姑奶奶回家了!"每逢叶广芩大姐回到北京时,我们满族作家都会这样欢呼。姑奶奶指父亲的妹妹,在满族的家族里,姑奶奶有着很高的地位。认识叶广芩是在10年前的一次满族作家聚会上,久而久之便是向大姐约稿。这本新书《去年天气旧亭台》里的《唱晚亭》这篇小说,便是首发于《民族文学》的。在研讨会的前一天,我正在阿克苏组织多民族作家看新疆活动,满族作家孙春平也在其中。  相似文献   

4.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民俗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会"。民间则称"七月半"、"亡灵节",亦称"鬼节"。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道教宇宙观认为天、地、水三界,为天官、地官、水官三界府署统辖。民间通称的"三界公",指的就是三界众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东汉末年,天师道综合了道家的宇宙观,首次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历经两晋南北朝,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了在一起。唐代时,官方把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日制度化,成为祈求大上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届时皇帝还要率百官参加节日祭祀活动。"  相似文献   

5.
正杨晓升曾以报告文学名噪文坛,这使人们有理由用更苛刻的目光去审视他的小说——是不是有太多的毛刺而不符合小说的美学形态?其实这不公平,如同面对一位车把式出身的汽车司机,我们总试图在他行进的过程中听到一声"嘚儿——驾"的吆喝。关于报告文学和小说,我在一篇创作谈中有过如下界定:报告文学是写实油画,像罗立中的《父亲》,着力描摹着生活中每一  相似文献   

6.
团团签名     
正"团团"是我外孙子的乳名。他出生时正赶上我退休,以朋友的说法,我成了专职姥爷。整整三年时间,在看护团团的日子里,他身上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于是我就随手记下。三年下来,没想到竟然成了一本书。这书的名字就叫《团团的故事》。《团团的故事》就要出版了。团团似乎懂得这书的意义,听说印刷厂要来送书,一大早就特高兴,并且几次问我:爷爷(他一直管我叫"爷爷",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怎么还没送书来呀?  相似文献   

7.
袁一强的小说令我叫好的有一些,如中篇小说《杠夫》《小人不可得罪》,长篇小说《硕鼠》。一部《硕鼠》一年的时间就加印了五次,不能不算是轰动。这部新作《皇城旧事》又一次令我惊喜,觉得比他前些年的那篇《杠夫》又进了一步。两部作品写的全是北京的事,属一个行业的群体。  相似文献   

8.
冬季的柏林     
来柏林,是故地重游,也是重温旧梦。为了迎接一位中国作家的到来,我从维也纳特意赶到柏林。在柏林郊外的泰格尔机场等候时,迎面碰上行色匆匆的陕西导演王全安,脑子里迅疾闪出一个念头:他正执导陈忠实老师的小说《白鹿原》。曾经在一个小说里杜撰过一个情人,把他放在了冬季的柏林。这完全有别于杜拉斯笔下的情人。它打着真实的幌子,被植入冰冷的记忆。但是柏林,很久以前,实实在在地来过。那是上个世纪末我在德国读书的时候,和几个同学搭乘一辆夜车,横穿大半个德国之后潜入柏林城的。也是个冬季,车票便宜极了,我们五个人总共才花了四十九马克。连续两节车厢里都没有一个乘客,我们在自己的"专列"里高视阔步,欢呼雀跃。  相似文献   

9.
我跟王平有些缘分。他在武大读作家班的时候,我到那里组稿,托他帮忙。后来他从湖南文艺出版社调到省出版局,参与创办《书屋》杂志,搬家后的房子,我住过,感受了他的生活风格。他在局里编辑一本出版产业内刊时,发表过我的文章,当过我的责编。这些年,我陆陆续续看过他的一些小说、散文,以及介乎小说散文之间的散文小说或者说是小说散文,譬如这部《倒脱靴故事》中的一两篇,我是从《湖南文学》的清样中看的,因此,可以说我是他的读者兼校对。  相似文献   

10.
正邓友梅的作品甚多,包括散文《无事忙》和《一分钟小说一百篇》等等,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当属中篇小说《烟壶》和《那五》,被评论家誉为"老舍之后的最佳京味小说"。什么是京味小说?敝人无能下定义,只是在文友们交谈中记下了四条:"运用北京语言,描写北京的人和事,环境和民俗是北京的,挖掘北京人特有的心理素质。"老舍先生的作品是公认的当代京味小说的代表。此前,我看还有《儿女英雄传》和  相似文献   

11.
李书城一家     
正我去过几次湖北潜江。那里是我母亲的祖籍。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履历表上"籍贯"一栏,填写的都是"湖北潜江"。后来在两岸三通以后,台湾籍贯已经不是禁忌,我们的履历上才更正为"台湾台北"。但是湖北潜江却已经在我心灵深处得到了最终的认同。我写过一篇颂赞潜江的文字,叫《云梦泽上有新篇》。对那里的人  相似文献   

12.
五毛二     
我写第一篇小说时是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收音机里天天都在播放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听众如云。于是我模仿“说岳”的路子写了一篇800字的小说,大意是:金国攻打某城,大将某某浴血奋战,最后全军覆没。写作的过程中我曾经试图让自己感动,但无论如何总感觉不如《岳飞传》,达不到曲折动人,催人泪下的效果。后来就匆匆结尾了。不过让我颇得意的是自己在小说里用了“沙场”这个词,并在末了写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第一期《江苏老龄》杂志的封面人物是一个94岁的老人,他就是抗战老兵——徐世椿。徐世椿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的经历如同一坛老酒,仔细品味,还真的不一般。和徐老伯聊天,讲的最多的事情还是抗战,于是,我就有了写他的想法。父母叫儿打东洋上个世纪20年代初,徐世椿出生在安徽省巢湖边上一个叫徐小圩的小镇父亲徐东莱是十里八乡小有名气、识文断字的人物。辛亥革命爆发,父亲徐东莱带头在村子里剪了辫子,到处宣传辛亥革命的新思想。"革命"两字,虽然徐世椿在幼小的心灵里知道的很浅显,但是他觉得  相似文献   

14.
华静 《海内与海外》2014,(11):61-63
正按照杜卫东自己的话说:"逝去的岁月,没有能承载我成就的远洋巨轮,却也没有夹带龌龊与卑劣的残枝败叶,它一如我的生命。平淡无奇,却清澈纯净并充满激情。"生于北京的杜卫东,是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小说选刊》杂志社原主编。他的新著《江河水》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也是他在退休后不久就交出的第一份"退休作业"。今天,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他的时候,他依然谦恭地倾听着来自各方的评论。谦和的笑容里其实代表着他低调、朴实的行为习  相似文献   

15.
正艾芜是一位流浪型作家。流浪,说明他走过的地方比常人多。我前些年在一本书里谈艾芜的创作,把他的《大佛岩》看了数遍,那是写他们四川一处胜迹的散文。我知道不少人也写乐山大佛,好像胜不过他的这一篇。艾芜前半生,在漂泊中过去。这会儿,我在他的故居——一个四合院的阳光下站定。这里有他的生命,那颗文学灵魂不曾一刻离去。四围填满宁谧,不出什么声响,  相似文献   

16.
石湾 《海内与海外》2012,(11):53-55
在赴西班牙旅游之前,作为一个资深文学编辑,我最先想到的是享誉世界的西班牙"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和他的代表作《唐吉诃德》。据说《唐吉诃德》是世界上被翻译成各国语言仅次于《圣经》的书。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出版《塞万提斯全集》时曾作了一个统计:1922年至1997年,单在中国就出版了19个不同版本的《堂吉诃德》。其中漓江出版社的1995年版,译者是新华社记者刘京胜,他馈赠的签名本是我珍藏的名著之一。因此,当我一拿到西班牙之旅的行程表,就寻找是否有与塞万提斯  相似文献   

17.
感觉汪曾祺     
温暖的汪曾祺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汪老的文章。非因他是名人,是心里很想很想。从未见过汪老。只听人说,他身高不够七尺,是个很不起眼的老头儿。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因为,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不起眼的人,往往有很强的内在力量。有这种感觉的人,不止我一个,还有一个刘恒。他在《冬之门》里写了一个复仇故事——最后把土匪头子杀了的,不是大块头的英雄,而是最没能力杀人的一个厨间的委琐的饭夫。《冬之门》让我一夜没睡好,  相似文献   

18.
正倍儿喜欢顺义许福元老兄的文字。这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作者(至今仍为农村户口),钟情文学,厚积薄发,年近古稀,喜获大面积丰收。一篇又一篇心血之作,从他的笔下,飞向四面八方,不时在《北京文学》《大家》《当代小说》《小说林》《飞天》《小说月刊》《北京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等全国许多报刊抛头露面、安营扎寨。有的文章入了各种选本和高考模拟试题。无论小说还是散文,内容向  相似文献   

19.
挂画     
正有一折极有名的山西地方戏叫《挂画》,我记得演员表演得技艺超拔:她可以把一把椅子当成虚无的墙,在椅子上表演出各种各样挂画的绝技。据说这叫"椅子功"。我不太懂戏,尤其不太懂山西地方戏(似乎是"晋剧"),但看过一场《挂画》,便记下了剧名,自然也记下了那灵活的演员和派了独特用场的椅子。挂画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常见的行为,这并不太值得写出什么认认真真的文章。只是触发对时下里流行的字画热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80年代末,初夏时节的一天,曾为部队战友和小说作家的时明兄打来电话,说有位朋友叫杜卫东的请我们看演出,约我同去。初次相见,并未寒暄多少。可从此,杜卫东这个名字、以及出自他笔下的一篇篇美文佳作和关于他的一些故事,便不断来袭,让我学习,令人羡慕,不由肃然起敬,继而断断续续地对他特别关注起来。诚信友善低谷纳流卫东有一段当兵的经历,是被接兵首长看中的文艺兵。在4年的军旅生涯中,有不少亮点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