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2018年2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为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全国人民代  相似文献   

2.
法治博览     
《人民政坛》2013,(4):46-47
宪法实施到底实施什么范进学在《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1期载文《宪法实施:到底实施什么》认为,"法律实施即意味着宪法实施"的观点是错误的;法律实施不等于宪法实施,法律实施也不是宪法规范实施之全部。宪法权利不是国家或政府赋予的,也不是宪法自身创设的,其义务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法律权利实现的义务主体一般是自然人或法人。法律实施与宪法实施采取不同的进路,仅仅通过法律实施无法涵盖宪法权利规范实施。"国家机构规范实施即是宪法实施"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它否定了宪法关于基本权利规范实施的必要性。基本权利规范的实施才是宪法实施的本质与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设立"宪法日"与确定宪法宣誓制度。这是建党以来第一次通过仪式的表达来体现宪法文化,在全民族层面上培育宪法精神和树立宪法权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实施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首次以立法形式明确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法律仪式能够强化宪法的神圣性,增强宪法认同感,推动宪法信仰确立。因此,需要规范法律仪式,普及法律仪式,创新法律仪式,以此培育宪法信仰。  相似文献   

4.
喻中 《长白学刊》2009,(3):72-76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但是,在实践层面上,检察院实际履行的核心职能主要限于刑事司法。为了全面落实、严格实施宪法第129条,充分实现宪法第129条的宪政意义,有必要通过主权者的政治决断,让检察院走出刑事司法机关的小天地,走向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机关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的12月4日是第五个国家宪法日,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职能部门以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法。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27条中增加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为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第十二届全  相似文献   

7.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现行宪法是对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继承和发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8.
万其刚 《人大研究》2003,(10):28-29
建国以来 ,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就法律解释问题作了规定。 194 9年 9月颁布实施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七条规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权制定并解释国家的法律。 195 4年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 ,1975年宪法沿袭了这一规定 ,1978年宪法和 1982年宪法则进一步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另外 ,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分别于 195 5年 6月和 1981年 6月就法律解释问题作出专门决议。近年来 ,法学界和法律界对我国的立法解释、法律解释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讨论。其中 ,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和批评。针对我国…  相似文献   

9.
三树立和维护宪法的权威是全社会的一项共同事业。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只有全社会各个方面都自觉遵守宪法,严格按照宪法规定办事,并长期坚持下去,宪法的权威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依法治国才有坚实的基础。首先,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带头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10.
政府公共警告作为国家的社会管理手段必须以法律规定为实施依据。检视我国现行法律,尚未发现关于政府公共警告的专门法律,政府发布公共警告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各层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中。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级的地位,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从宪法的规定。因此,政府公共警告的运行首先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我国宪法没有关于政府公共警告的直接规定,其运行主要是基于宪法对行政机关职能的概括授权。我国宪法第28条明确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职能,我国宪法第89条、107条、第118条分别对国务院、地方人民政府、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及其手段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些规定是政府公共警告的宪法性依据。政府公共警告的直接性法律依据主要有《突发事件应对法》、《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传染病防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五大报告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这部分论述依法治国时,再一次重申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重要原则。本来,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并不是什么新问题。早在15年前,即1982年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在总纲里写进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15个大字。同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第5条明文规定“各政党”“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这里的“各政党”实际上主要是格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因为执政党不以身作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法制就很难健全。此后,党中央的文件和领导…  相似文献   

12.
正基本权利篇一、平等权1、对平等权的一般性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分散在宪法各部分的具体规定,主要有: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五条第五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第三十三条第四款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四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3.
关于“公共利益”的范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我国宪法、法律对公共利益范围的规定宪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除宪法外,目前有50多件法律使用或者涉及“公共利益”。但对于“公共利益”的含义和范围,宪法和绝大多数法律均没有明确规定,只有少数几件法律对“公共利益”、“公益事业”的范围作了列举,并规定了兜底条款。主要有:信托法第六十条规定“:为了下列公共利益目的之一而设立的信托,…  相似文献   

14.
谢宝富  范佳 《新东方》2005,(6):49-51
审查和批准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其执行情况以及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重要的监督权。宪法第62条、第67条、第99条、地方组织法第39条、预算法的第二章等对人大的财政监督权都予以了明确规定。认真实施这些宪法和法律,对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对预算工作的审查监督必将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第三课什么是宪法【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基本内容,教育学生遵守宪法。【教学要点】第一节宪法的概念一、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出现和本质 1.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出现 2.宪法和其它法律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二、宪法与其它法律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 1.内容上不同 2.效力上不同 3.制定的机关和修改程序上不同  相似文献   

16.
政府能制定法律吗?政府有立法权吗?为了清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立法权、法律、法规、行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专业术语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法律,这一概念有三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意义上的法律即最广义的法律,它与“法”同义,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制定或认可,并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与不成文法”。第二层次意义上的法律即较狭义的律,指宪法与普通法律。第三层次意义上的法律是狭义的法律,专指普通法律,常与宪法并列使用,我国宪法第五条规定:“一…  相似文献   

17.
刘明超 《新东方》2004,(3):57-59
一、宪法渊源宪法渊源是指一个国家中宪法规范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作为宪法渊源中最主要的法律形式是作为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宪法典往往是一个国家集中表示宪法规范的法律形式。宪法典的修正案作为宪法典不可分割的补充规定,也是宪法规范的渊源之一。在实行不成文宪法的国家中,具有宪法效力的宪法性法律是规定宪法规范的主要法律形式载体。此外,由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主体依照宪法规定对宪法规范的内涵所作出的解释和说明也是宪法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一些国家中,除了作为成文宪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3,(3):42-43
顾功耘在《法学》2013年第1期载文《宪法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定位反思》认为,应使宪法法律能够在治国理政中发挥应有的效能。首先,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律法至上,究竟谁至上?唯有坚持充法法律至上,才是正确选择。十八大报告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法律至上,是指治国理政的行为准则和纠纷裁判的依据和标准问题,已经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置于其中。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如果没有内化为宪法法律规范的话,并不能直接作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和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19.
第三课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复习要点: 一、什么是宪法 1.宪法的概念。 2.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较在阶级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内容、效力、制定的机关和修改程序上又有所不同。二、宪法有两种类型 1.世界各国的宪法大致可以分为资本主义宪法和社会主义宪法两大类型。 2.两种类型宪法的阶级本质不同。三、我国宪法的作用我国的宪法,是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3月27日至28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2018年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的报告》。这是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和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的报告。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是中国特色的宪法性监督制度,是保证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