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哲 《党史文苑》2005,(6):16-20
曹聚仁既非北大教授,也非北大学生,何来北大情缘?这首先得从曹聚仁这个人说起.曹聚仁(1900-1972),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谜样的人物".身兼作家、记者、学者于一身的他,一生写下了4000多万的文字,世人鲜可匹敌.他还是一位知名的社会活动家与自由主义的理性批判者.解放后,他在香港为"第三次国共合作"而奔波,深得国共双方领袖的器重.  相似文献   

2.
胡林 《党史文苑》2006,(4):68-69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3.
喻丹 《当代贵州》2005,(9):58-59
王国昌主张,企业要用先进的生产力服务大众;企业人要热心为大众服务。企业的领军人物,一定要有仁心,自己成"仁",也要率人成"仁",为社会培养诚实、善良、能吃苦的人。企业和企业人,都要与社会和谐共处。"一个让人既亲又怕的老头"企业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王国昌说,企业要像军队,也要像家庭。军队铁的纪律使人遵从畏惧;家的关怀让人温暖前进。  相似文献   

4.
侯艳芳 《学习月刊》2011,(16):45-46
信奉宗教之天与自然之天的合一,不是荀子的独创,而是继承前人思想观念的结果。当然,作为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继承的是孔子与孟子两位大儒关于天概念的思想。一、人之命在天孔子主张"畏天命",君王的统治要"则天",即施"仁",所以他提出了围绕"仁"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其中,礼是"仁"的主要内容:"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孟子  相似文献   

5.
潘平格人生哲学的宗旨是"求仁",他对孔子的"仁"作了新解,由"泛爱众"推广到了爱天地万物。提出了"浑然天地万物一体即是仁"、致知格物、笃志力行为主要内容的"求仁"学说,是当时独树一帜的经世实学思想。他认为人们只有而且应当通过在人伦日用中的主观努力来实现自己这种"求仁"的本性,从而创造出人人饱暖、家家团聚的和谐的理想社会。同时,他对宋明理学中最关键的概念"格物"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物"是身家国天下,"格"是功及百姓,"格物"是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事。因此,他提出了"笃志力行"的道德实践论。在他看来,不仅孔子、孟子,就是一般老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这种圣凡等价的价值取向,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关于人的等级价值观的否定。  相似文献   

6.
杜隽世 《实践》2009,(3):55-56
"克己复礼"源自<论语.颜渊篇>.我国儒学创始人、教育鼻祖孔子在回答学生颜渊什么是"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克己复礼"的原意为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周礼.孔子生活在群雄争霸战乱频繁的春秋战国年代.作为中央政府的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各诸候国皆想取而代之.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孔子提出要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来规范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关系,其用意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对宇宙本体的认识——即所谓"天道观"而言,儒家,尤其是先秦时期的原始儒家对人的认识——即所谓"人道观"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儒家伦理中"以人为本"的色彩是非常浓厚的。人的存在及其文化创造是儒家的基本关注之点。儒家价值观即展开于与之相涉的一系列关系中。孔子提出了仁道的原则,其思想以"仁"为核心,这已是一种普遍的看法。何谓"仁"?孔子  相似文献   

8.
一 "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维系封建社会等级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封建伦理和教化的核心内容,被认为是维护封建专制和宗法等级制度的得力工具,也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因此自近代以来,无论是维新志士谭嗣同,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对"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9.
正1972年7月23日,曹聚仁先生在澳门逝世,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极其关注。周总理不仅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公祭,还评价他为"爱国人士",为其墓碑定稿:"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同时,安排其亲属赴港悼念与料理后事。曹聚仁先生的爱国精神备受国共两党政要所推崇。左翼文坛的"乌鸦"曹聚仁字挺岫,号听涛,常用陈思、阿挺、丁舟、赵天一、土老儿、沁园等笔名。1900年6月26日,他出  相似文献   

10.
"仁"作为孔子人本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对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二者又存在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思想提出的出发点、关于人的内涵以及爱人的差等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颜梅生 《党史文苑》2011,(23):50-53
电影《坚守文登川》《打击侵略者》《奇袭"白虎团"》及其同名京剧早已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它们均取材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的战例,而该军军长就是陈坊仁。陈坊仁(1916—1967),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和谐理念内涵了"和"、"仁"、"礼"、"中庸"等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和"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方式;"仁"帮助个人达到内心的和谐与高尚;"礼"从外在形式上规范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庸"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恰到好处避免极端。这对于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要借鉴孙武关于"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五要素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智领导智慧,决策谋略;信信任关系,待人以诚;仁仁德之心,为人正派;勇决策魄力,改革勇气;严赏功罚过,纪律严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中的大仁思想源远流长,它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人不能仅仅只爱人,还要爱自然万物.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进而爱护万物.西方基督教教中的博爱思想是连接人与神(上帝)之间的桥梁,也是人与人之间爱的基础.它主要主张爱上帝和人,包括亲属和外人,本国人和外国人,朋友和敌人.但它爱的范围要小于大仁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儒家看来"勇"也是一种道德德目,与"仁""义""礼""知"等道德德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受其制约。勇德是以"仁"为根源、以"义"为约束、以"礼"为标准、以"知"为判断、以"中庸"为旨归的伦理要求。  相似文献   

16.
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兰 《学习论坛》2007,23(11):57-59
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规范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的思想.如:"礼"从调整血缘亲属的关系入手强调"分"、"别"、"异",目的在于"和";"德"沟通"天"与"人",同时,在人与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充当着黏合剂的角色,周身散发着"和谐"思想气息,"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蕴含着"公平"、"平等"等和谐思想;中庸主义体现了求和谐、求适时、求合宜、求稳定的基本思想;"仁"是儒家推行"仁政"的基础,作为一种政治主张,其价值取向就是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正"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也恰是这愤怒,能让人改变和坚持,而它的终点就是忍他人所不能忍,成就别人所不能成。""耻",在古汉语中是另一种写法——"恥",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其解释为"辱也,从耳,心声",意思是人们听到一些话后,耳赤面热,心里羞愧。人们常说的"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意为一个人知道羞耻了,那就离勇敢也差不离儿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同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分析。  相似文献   

18.
<正>恕,乃推己及人之意,蕴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层含义。《说文解字》曰:"恕,仁也。从心,如声。"段玉裁解释说: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认为尽力按恕道办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儒家认为,恕乃为仁之方也,是立德之基,又是临时应事之道,它代表的不仅仅是胸怀,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罗近溪学说中形而上的宇宙论、性命论、心体论的层层分析,指出提倡自然、生生不已和仁,是他"赤子之心,不学不虑"学术宗旨的体现.而他的"无体之体"、"不见之见"是他的本体论和工夫论的特点.牟宗三先生认为他是阳明后学中"调适而上遂"的主要弟子之一员,是正确的.而牟先生否认"归于仁、言生化"为近溪之学的特点,却与近溪思想不符.龚鹏程先生不同意牟先生以"拆穿光景"认作近溪学术风格的特点,这是符合实际的.龚先生主张"敬畏"、"戒慎"才是其特点,但与近溪倡导的性体自然与工夫敬畏相统一的工夫不符,而牟先生说近溪主张"无工夫的工夫",比较符合近溪本意.  相似文献   

20.
徐明远 《湘潮》2013,(8):42-43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合作的思想。孔子的政治合作思想主要以"仁"为核心,同时兼顾诚信和用礼,本着"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执中"的方法,旨在构建"和而不同"的大同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