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海兰 《新东方》2010,(1):25-28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黎族有124.78万人,其中居住在海南省的黎族人口有117.2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93.9%,其余散居在贵州、湖南等省份。笔者所研究的对象特指世居于海南岛的黎族。  相似文献   

2.
周文斑 《新东方》2008,(11):60-63
所谓海南本土文化,在此均特指黎族文化。 当黎族先人在海南岛上生息繁衍之时,首先要面对的是原始的自然环境。海南岛四面环海,中部崇山峻岭,台风、山洪等自然灾害十分频繁。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低下,黎族先民对诸如地震、海啸、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和滔天洪水的成因更是一无所知。黎族先民便借助想象将其对自然和生命现象的解释以神话的方式表达出来。  相似文献   

3.
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现状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厚宇 《新东方》2012,(1):31-36
黎族民间音乐传承处于衰微状态,乡村城市化使黎族民间音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功能丧失导致传承断裂。增强黎族人文化自信心,发挥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强调对未纳入非遗名录的黎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和发挥非代表性传承人作用是黎族民间音乐传承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王静 《新东方》2009,(7):F0003-F0003
在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至今还完整保留着81座清一色的黎族船型屋建筑群。它是黎族传统建筑技艺的载体,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类古老建筑技艺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周文斑 《新东方》2008,(7):43-47
所谓“土本文化”,在此主要指海南的“黎族文化”这一特殊的含义,但并非说海南黎族是由本土直接衍化而成的人类族群。海南从远古时代起就是一个移民岛,而最早迁居海南的就是黎族。海南黎族在本岛生生不息的历史最迟不晚于旧石器时代,已穿越了五千多年的漫长时空。  相似文献   

6.
黎族的风俗习惯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特定产物,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黎族人民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诸多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的变迁。尤其是在社会全面进步的今天,黎族的风俗习惯既有可以继承和发扬的一面,也有必须剔除和摈弃的一面。因此,只有对黎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必要的改革,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一、黎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必要性所谓风俗习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各民族大众生产、饮食、居住、服饰、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物质和文…  相似文献   

7.
黎族蛙崇拜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仿生形象就是蛙纹。不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铜鼓、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刺绣、铜鼓(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相似文献   

8.
高泽强 《新东方》2010,(5):27-3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几千年来,各民族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黎族古籍是黎族文化的载体,全面记录了黎族人民的历史来源、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亚根 《新东方》2008,(12):58-61
之所以把黎族与中国的大宗教乐舞联系到一起,是因为我了解也坚信,黎族自从比较愉快地与道家乐舞接触、交流以来,尤其是当黎族发现自己的一直在不成熟当中的世俗之礼和神圣之礼完全可以得到丰富并且能够进一步发挥自身功能的时候,黎族便逐步具有了形而上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必定产生非常大的足以把形而下的乐舞质体抓住的力量,从而让乐舞的质体受制于道家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立浩 《新东方》2008,(11):52-56
海南黎族文学发展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建立之前,主要是黎族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半个多世纪来,海南黎族文学逐渐涌现出了民族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特别是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作家文学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学的百花丛中,海南黎族文学可谓是一朵盛开的南国之花。  相似文献   

11.
黎族民族     
黄梅雨  王静 《新东方》2009,(8):F0003-F0003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民,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有史书记载的时间已有3000多年,现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五指山、保亭、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陵水、三亚等市县。黎族民歌源远流长,它与本民族的历史一样悠远。清人张庆长曾在《黎岐纪闻》中记载,黎族“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  相似文献   

12.
胡彩娟 《新东方》2012,(5):47-49
村落是黎族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空间载体,也是学术界研究黎族发展的重要对象。当前黎族村落研究正处于新的大发展时期,呈现出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法丰富、理论基础趋向多元等总体特点。下一步应更加重视村落经济社会的“变迁”研究,以此窥见整个黎族的发展变化,而此研究主要涉及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样本、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五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20,(2)
詹贤武先生的近著《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是一部研究海南黎族文化方面的力作。作者从黎族文化本体论、黎族文化主体性描述和黎族文化发展论三个方面对黎族文化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入探寻,对提高黎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提升黎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黎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著不仅在海南地方学的学术上有继往开来、深入发展的贡献,而且为海南黎族文化建设、海南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自贸港建设提供了决策上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今日海南》2011,(11):46-47
组画之名源于李双江的名唱《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组图共八幅,包括黎族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各一图。苗族一图,每图皆为六尺整的尺幅;《织锦图》,幅面将近5米长,1.8米高,表现了黎族五支系妇女织锦的各个工序的劳动场景;《人间仙境·黎村》更传神地描绘出了黎族村落的山、树、船形屋和黎族百姓,直观地反映了...  相似文献   

15.
王静 《新东方》2009,(3):F0002-F0002
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  相似文献   

16.
黎族原始宗教崇拜的成因及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莲 《新东方》2011,(5):43-46
海南黎族的原始宗教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从黎族五支系崇拜内容入手,从主客观两个纬度来探讨黎族宗教情怀的成因,并分析这种宗教崇拜所深藏的文化底蕴,可以发现其哲学思想的萌芽和服饰文化的形成都与其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和曦 《新东方》2009,(3):29-33
文化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几千年来黎族社会的发展就是自身文化不断变迁的过程,因此,文化变迁永远是黎族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20世纪50年代以前,海南岛的五指山中部地区,即当时保亭、乐东、琼中3个县的交界地带(现大部分为五指山市辖区),仍保存着黎族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带有浓厚父系家庭公社色彩的“合亩制”。实行“合亩制”的地区被称为“黎族合亩制地区”。  相似文献   

18.
高泽强 《新东方》2012,(1):37-41
黎族哈方言分布极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哈方言黎族较集中的县市之一。本调查报告有调查过程的叙述、有文身老阿婆背景资料的简单记录、有文身类型的划分、有文身意义和文身内涵变迁的探讨,等等。基本反映了笔者对黎族哈方言文身文化调查的认识和心得。  相似文献   

19.
《新东方》2019,(4)
在悠远的文明发展进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绚烂的文化。黎族先民创造的人类繁衍神话、始祖神话和文身传说,与黎族传统的节庆习俗、祖先崇拜和文身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保留和传承着黎族古朴的民俗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黎族传统文化特有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与百越其他族群相比,女性文身是黎族文身的一个突出特征.今天学术界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黎族女性文身上.并进而在探讨黎族文身起源、文化蕴意、社会功能等相关问题研究中都认为黎族文身具有女性特征.但事实上.黎族文身是从古百越传承下来的,男性也曾经盛行文身,从汉代开始受汉文化的影响,黎族男性文身习俗才逐渐减弱.因此,主要探讨历史上黎族男性文身情况以及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