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在较长时期内,其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重大措施.经济发展战略作为长远的、带全局性的大政方针,它的正误,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互依存、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文化","一方面是政治的先导,另一方面它的改造又要在经济、政治变革之后才能完成"①.  相似文献   

3.
高宝柱 《党史文汇》2003,(12):10-15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回答和解决的一个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就是阶级斗争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仅必须正确解决“国体”,也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而且还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确立包括政体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政治制度。否则,“国体”就不能实现,至少是不能完全、彻底地顺利实现。毛泽东深入总结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以来,对于未来国家政权的制度形式进行探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集中全党和全民族的智慧,领导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而且领导创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这两项“基本政治制度”①,从而确立了与我国人民民…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主观上的首要条件,就是党的路线必须正确.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三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以其实质上所蕴涵的"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标志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其一定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之下所采取的具体形式.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仅必须正确解决"国体",也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问题,而且还必须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确立包括政体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科学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8.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整个毛泽东领导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 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毛泽东对于在当时主要涉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的"中国工业化的道路"①,进行了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9.
国家形态的选择和建设问题,是主导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决定社会主义制度存亡的极其重大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首先认识社会主义,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每一物质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即是由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①。就此而言,认识社会主义,实质上就是从共性与个性的内在统一上,来把握它所特有的矛盾运动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则不过是依据这些规律,来具体地、历史地解决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和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各种矛盾。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做出的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贡献,就在于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证和设想过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产物.而目前仍在发展和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却都是产生在资本主义没有高度发展的不发达国家,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落后,尤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尽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但是,"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却"很少如愿以偿".之所以如此,除了许多愿望、意图不符合客观规律以外,另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社会阶级和集团所"预期的目的"本身即"彼此冲突,互相矛盾"①.因而,引领社会变迁,克服那些与引领者预定目标相互冲突的种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行为,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实现变迁的队伍和进程实施切实有效的领导和控制.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通过以"两大革命"为标志的"两步"根本变迁,而胜利地引领中国社会在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后,继续向着"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光明前景迈进,经验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切实实现了从自身宗旨和目的出发而对整个变迁队伍和进程的成功领导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社会主义科学,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带全局性、根本性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祝志伟 《湘潮》2013,(4):6-10
1918年4月,为了筹建成立新民学会,毛泽东和蔡和森、张昆弟(芝圃)等几个同学一起来到了著名的岳麓书院。他们~边用蚕豆煮着大米做饭吃,一边热烈讨论着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同时还苦读乡村社会这本“无字书”,在几个月时间里踏遍了岳麓山下的各个乡村。就在这段时间,毛泽东为改造中国乡村社会而草拟了一个“新村”建设规划,这是他为建设中国新农村而绘制的第一张美好蓝图。“新村”一语出自日本学者武者小路实笃倡导的“新村主义”。  相似文献   

15.
辛岩 《党史文汇》2012,(12):4-12
2012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纪念日。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浸透着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思考。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艰难征程的起步阶段,他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在中国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进行了最初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方学者中流行一种观点,即认为毛泽东是一个民粹主义者,毛泽东的思想具有民粹主义倾向,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毛泽东以民粹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运动。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本文拟结合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作一些理论是非的辩驳和历史事实的澄清。 一、两种不同的农民观  相似文献   

18.
知识经济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有力手段;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有效途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可靠保证。因此,发展知识经济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促使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我们必须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全局和农村的实际,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家康 《湘潮》2014,(2):9-12
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说,陈独秀之所以在政治上不能成功,就在于“他远远缺乏与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实力基础(如军队、干部)”,他又“忽视了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主力的地位(所以反对苏区和红军)”,这是他“注定要失败”的主要原因。毛泽东作为陈独秀之后的后起之秀之所以成功,所具备和拥有的恰恰是陈独秀缺乏和忽视的,这正是毛泽东与陈独秀在本质上不一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