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认为中国人诗意幸福观内涵首先是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暗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栖居、优雅生存;追求心灵、精神的富足之乐,戒除贪欲,享受非功利状态下自由、休闲、闲适的人生样态。这对建设现代和谐社会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新长征》2013,(7):44-45
<正>人是矛盾的存在。"诗意的栖居"是生活中的人所期望的美好生活境界,然而,当人们运用工业文明的手段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享受到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却失去了可以"诗意的栖居"的生存环境。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远远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他的皇皇巨著《存在与时间》中指出,由于科技对自然的破坏和人性的扭曲,现实中人类面临着种种危机。他提出要保护人类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实现人类的"诗意栖居"。所谓"诗意",就是人与自然自由自在地相处的境界,他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解释道:"一切劳作和活动,建造和照料,  相似文献   

4.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的新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导致了全球生态恶化 ,进而威胁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 ,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与反省工业文明的“负效应”即全球生态恶化这一现实。转变价值观、发展观、消费观和科技观 ,加强制度他律和道德自律 ,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转变。生态文明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找到了最佳路径与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周建华 《学习月刊》2012,(4):51+77-51,77
对存在的思考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部分。海氏关于“诗意的栖居”的思索来源于诗人荷尔德林的诗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本意在于通过诗与思的对话来理解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存。如何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以栖居.文艺和语言为主要支点进行了深入探索。在一般人眼中.栖居多指住房,劳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然史和人类史合二为一的研究取向和理论视野,是他们诠释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范式,从而在理论上构成了关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生态哲学。而关于未来社会变革目标的"两个和解"观点,则为今天的生态危机,同样也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最终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吴宁  马瑞丽 《学习论坛》2008,(12):32-34
人与自然的关系理应是和谐统一的,但是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正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价值观的缺失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为此大多数人主张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呼吁建立以生态价值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生态价值观肯定自然本身的价值,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超越。探求生态价值的可能性旨在为生态价值观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其中科技成为导致生态危机不断深化的工具,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因此,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10.
在生态伦理研究中,有着不同的学术路向,尤其是“唯科学主义” 和“人类中心论”的两厢对峙,使得对于生态伦理实质的看法更是 截然不同。本文认为,对于生态伦理实质的揭示,应当置于可持续 发展观的框架之中,正是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现实与未来的 需要,才有可能在日益严峻的现代生态环境危机中寻求人与自然 及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但这种和谐关系的实现并不主张人类对自 然有直接的伦理责任,而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由于现代生态形势 才直接嵌入人与人的关系中,因此生态伦理的实质仍然是人类利 益冲突在生态领域中的利益调整问题,木质上是人与人的利益关 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球生态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之一。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断深化的生态危机,而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的伦理关系断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伦理根源。要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必须从和谐生态入手,构建有利于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科技伦理。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生态危机、资源面临枯竭等问题,迫使人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批判。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和追求。建设生态文明,破解发展难题,离不开发展理念的更新、发展模式的变革,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道德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与时代相对应的新话语模式。我们必须准确理解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诗意地栖居”应该成为全社会共同追寻的理想,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生态优先原则、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有机整体原则。  相似文献   

14.
以生态伦理学整体主义的主要流派——大地伦理学内在的生态学范式以生态共同体范畴为立足点,使人类伦理关怀的对象,从具有理性主体地位的人延伸到整体生态系统,由此达到了对存在于人际关系范围内的共同体范畴的生态化,赋予了自然相应的伦理地位,进而为强调人——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提供了逻辑基点。新的伦理观能够恰当地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进而使人类社会走向绿色的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陈书华 《世纪桥》2013,(15):41-42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的问题,甚至它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美学必将实现其理论上的超越,指导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态社会主义主张把社会主义运动同生态运动结合起来,开辟一条既能消除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又能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环境的途径。目前,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统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倡导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略论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活动是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命存在和活动方式,它既是人从自然中生成的标志,又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得以生成的基本环节。人类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扩展和深化不断生成、不断呈现的过程。在现时代,面对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生态失衡等种种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产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整体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调整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生产目标,从而促进人与自然这一生态系统的和谐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杨宾 《前线》2005,(12)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人类要诗意地栖居”。其实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一处精神的家园,都要向着心中的梦想前进。军旅作家衣向东的精神家园就是文学,他把自己二十多年来的文学创作活动称为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9.
董彪  张茂钰 《求实》2017,(4):4-12
生态危机直接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从人学的视阈来看,生态危机源自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一是近代以来的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对自然的客观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主义态度;二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资本主义利用,导致了资本对人和生态的双重掠夺。要化解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绿色发展"融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类发展的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20.
"支配自然"已成为现代西方社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流价值观,因为它能作为"生产无限增长,生活无限提高"的幸福理念之保障。然而,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无限增长,生活无限提高"只是工业文明的文化价值认同系统,它并不代表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的根本利益应植根于后工业文明的生态文明,因为它能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上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据此,马克思剖析道:"支配自然"的价值观乃人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既赋有发展人类主体本质与生命活动的正向度功能,也不乏造成生态危机而破坏人类生存的自然根基之负向度功能。而随着人类进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的更高发展阶段,"支配自然"的价值观将理所当然地被生态文明的"生态人类中心主义"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