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日两国在走上法制近代化道路之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法制间的矛盾是推动中日两国进行法制改革的根本缘由;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治外法权的渴望是促使中日两国进行法制改革的直接动因。然而两者又有诸多不同之处:中日经济发展的程度明显不同;中日统治集团法制改革的目的迥然不同;中日朝野思想意识和法律观念不尽相同;中日司法人才的培养和准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共同犯罪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普遍问题,共同犯罪的危害性相比较单独犯罪而言要更大,因而也更受各国的重视。对于中日两国来说,由于地理位置、观念、传统的不同,因而在两国立法和司法中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日本议会的选举制度进行比较,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并更大程度上保护公民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邻日本以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和英美法系的当事人主义因素相互融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刑事诉讼制度。经过改革开放实践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特色。在总结自己的经验的同时研究比较日本刑事诉讼制度,借鉴其成功的立法技术和司法实践经验中的有益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研究中日两国反倾销税在中日两国反倾销税立法、征收、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于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完善、反倾销税的合理征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改进和完善我国的反倾销税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戊戌变法要求“维新立宪”.到1905年清朝廷仿效日本派出使节考察西方政治.继而在1908年颁行《钦定宪法大纲》,中国近代的宪政终于从精英的主张变成了朝廷的决策.从民间的呼吁变成了政府的行魂“宪法”、“立宪”等作为时尚流行的速度较之于“议会”大大加速。这种陡然提速的“宪政运动”,如果从观念上说,无疑有一种社会进步的气象。问题在于。宪政的发展自有规律。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叶 ,中日两国均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武力威胁之下 ,开始了法律的近代化转型 ,但又有所差别 ,表现在 :一、社会背景不同。二、变革过程不同。三、主体不同。四、立法目的不同。五、具体内容与实施程度不同。六、历史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为近邻,近年来都面临国内及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威胁,为有效打击和控制猖獗的有组织犯罪蔓延,比较研究中日两国打击有组织犯罪的法律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中日两国有组织犯罪界定比较;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刑事实体法,主要从立法模式、罪名罪状和刑事责任规定比较;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程序法,主要从侦查机关、侦查措施、证人保护制度及没收和追缴程序等比较;打击有组织犯罪的下游犯罪——洗钱罪的规定比较。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少学  唐春丽 《河北法学》2004,22(11):115-118
日本民法关于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按日本民法在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两大方面的规定及相关内容 ,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草案 )》中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进行比较分析 ,以求对我国该项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间形成两个高峰,一是古代日本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开创出著名的“律令时代”;一是晚清中国急速地输入近代日本的法律文化,开启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这种交流不仅深入历史而且影响未来。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下,交流双方尤其是输入方的对象国及其输入途径的选择,主要受信息、国情、政制、目标和国际环境、法律传统以及人力物力的限制。晚清中国“变法修律”的参照模式经历了从美英到法德最后选定日本的必然过程。唐及清末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选择具有双向性和典型性,这既是比较法律文化分析的范例,又是思考当下中外法律文化交流的资源。  相似文献   

11.
闫欣 《中国律师》2008,(1):89-90
2007年11月21日,中日两国法学家和律师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召开“中日学者法律专家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中方人士有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何理会长、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沈强、中方学者步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所长)、  相似文献   

12.
洪英 《中国司法》2008,(9):69-78
在世界各国的国家体制中,单一制国家的国家行政有赖于中央行政和地方行政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而地方行政的运行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公务员的行政能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治国的基本方略,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地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地方公务员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及法务能力,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进程,特别是地方依法治理的实现。而地方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如何,  相似文献   

13.
法律监督是一个重要的法学基础性课题之一,而宪法监督更是法律监督理论的核心。世界各国宪政建设实践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监督和保障宪法的实施。分析美国和日本两种一脉相承的宪法监督模式的差别,对于如何借鉴外国比较成熟的违宪审查制度来完善中国的相应制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输出与回归:法学名词在中日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透过长期被遮蔽的历史目障可知,在19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的汉译西学作品当中,已经出现了包含有表述西方近代政法概念的不少重要的汉字组合。与当时其在中国并未受到应有重视的情形相反,它们对当时日本吸收西方的思想和知识,进而促使其法律由传统转向近代曾经发生过不可忽视的作用。20世纪最初的十余年间,随着中国立宪修律运动的开展,大批中国的留日学生又将这些语词带回中国,从而成为奠定中国近现代法言法语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日本公司法与我国公司法在2005年相继修改,两国公司法修订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欲通过比较两国该制度的不同并予以探究,以更完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符合现代化公司治理。  相似文献   

16.
严军 《陕西检察》2000,(6):39-41
检察制度各具特色 当前国际间不存在着一个统一的检察制度模式,甚至不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检察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宪政开始是模仿日本,后来却走上了一条和日本不同的道路,一条通过革命走向宪政的道路。这是由于中日两国存在不同的历史约束条件。本文从三个方面,即对外部挑战的反应方式、原有的权力格局及其调整以及传统思想资源中的革命观念,对中日两国宪政道路选择中的不同历史约束条件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近代革命和宪政的复杂关系。作者认为,由于路径依赖的缘故,中国宪政是在革命和不断革命的过程中前行的。对于中国宪政事业来说,这是优点,同时也是弱点。在这一历史过程中,虽然阻滞宪政的力量不断受到重挫,宪政的层次不断得到提升,但是宪政事业也一再被打断,形成一种跳跃式发展的非连续过程,从而影响到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丁敏 《中国律师》2009,(12):85-87
自古以来,中国和日本都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国家,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法律传统。然而,当近代西方法治文明的洪流席卷而来时,由于自身文化中法治传统的缺失,实施宪政,这一西方国家水到渠成之事,到了中国和日本就成了不得已而为之之举。因此,近代两国一系列的宪政措施实质上都是“宪法工具主义”影响下的产物。通过中日两国的宪政历程之比较.或许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日恢复贸易以来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成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新伙伴;20世纪90年代初,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中的"中国因素";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在日本2002年脱出经济衰退过程中起到了"中国特需"的作用。同时,着重分析了中日经贸的障碍,以及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意义和现实机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日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双方所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同处东北亚地区的中、日、韩三国是亚洲最有影响的国家,三国对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各自走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有地缘上的相似性,又具有体制、背景、国情上的特色,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比较上,更是各有千秋。战略的意义在于决定目标、方向、重点,而战略比较的意义则在于结论的为我所用,在于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正面临着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战略机遇,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如何正确把握好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从特色、比较、借鉴三个层面对中、日、韩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