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内省文化正适合未来发展的要求,也适合未来世界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黄健 《思想战线》2003,29(2):91-94
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的生成,直接受到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影响与制约。直观性、理性、意境,是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表现出来的三大文化审美要素。中国美学"内省"审美意识所蕴聚的文化美感有机地渗透在中国美学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之中,不仅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美学的文化审美感染力,而且也形成了中国美学宏观认识与整体把握相结合、精致构造与抒情表现相结合、伦理修养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超越现实与主体自由相结合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68.叶小文: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同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相融合、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最好诠释。历史文化传统决定道路选择。中国的未来决不是西化,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决不是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其重要原因在于文化基因的不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  相似文献   

4.
<正>儒家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基因"的历史原胚,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始终是中国经济和平发展的底色。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中国和世界不断系统化的过程。合作共赢将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未来关系的基调。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升华而得到的逻辑结论,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和平基因"的历史原胚。任何一个社会都  相似文献   

5.
李宁 《群众》2014,(5):12-13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它不仅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源头活水。现代化不等于西化,善于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不丧失自我,走出不同于西方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深刻、正确的理解,也需要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及其现实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典兵 《前沿》2006,(11):139-142
强调仁爱精神,推己及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内省修养,主体自觉;社会责任,报效祖国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深入研究和借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并努力实现其现实转换,对于建立中国现代先进的道德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对"中、西、马"三方面文化资源的扬弃综合上。文化自信得以登高望远,从大时空跨度俯瞰中国的古往今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山高水长;在与域外文化的互动中不拒他山之石以攻玉而丰富壮大;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着力发展。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面临的诸多难题,中国致力于做好自己,兼济天下,包容发展,共创未来。  相似文献   

8.
《松州》2016,(4)
正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这三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逐渐形成了中国气派的治国理政风格,而传统文化则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一重要讲话旨在以领导干部良好的家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董亮 《群众》2019,(14)
<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党员组工干部也应该对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经常拿"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镜子照一照自己的初心,扪心自问,反躬自省。一问信念坚否,会不会因为生活清苦、工作辛苦就意志消沉、止于上进?组织部门是党的政治机关,虽然"5+2""白+黑"是常态,  相似文献   

11.
周志远 《创造》2015,(8):50-53
<正>秋菊的困惑,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法治进程中,现代法治思想遇到传统乡礼时产生的二难问题。序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语出《论语·颜渊》当西方法律观念在中国传播,一套普遍合式的现代法律机制在中国建立,当中国的现代化法治进程由变法阶段深入到普法阶段,"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点"。借用时下流行语"遇见"来打比方,就是当"送法下乡"遇见乡土社会,当"法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社会都希冀为官从政者成为道德行为的楷模,引领社会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建设历史地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社会、政治、经济的提升和发展都需要文化作为动力源泉和智力支持,而任何时代的文化又是在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前进的。因此,在积极继承经过千百年过滤、锤炼的传统文化时,我们更应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综合整体观框架内的道德规范,领导干部尤其应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加强道德内省。  相似文献   

13.
创新对外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的话语方式,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应该做到:基于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和历史传统,提炼出适合描述中国道路、体现中国力量、反映中国价值、表达中国精神的中国话语和话语体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人间生活话语;紧跟社会发展、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的步伐,适时地提出具有原创性和时代特征的话语议题;对接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格局和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凝练出让世界能够理解并且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话语及其话语体系;重视提升用外语讲述中国话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龙岗区很多社区都是村改居的社区,城市化时间不长,无论从城市基础设施还是文化设施方面都还是很薄弱的,与原深圳特区内的社区和一些好的兄弟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一个问题:人文社区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最早对人文的记载是在《周易》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文明以止""化成天下"的意思就是对一些不  相似文献   

15.
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傅玄在经历了魏、晋的战乱之后,认识到"兴国家者,莫贵乎人","宣德教者,莫明乎学",强调教育的治世作用,提出了"木至劲也,可柔而曲"的教育功能观,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德教,在教育方法上强调"内省",并首次论述了教育、人才、经济三者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春风习来     
《台声》2018,(23)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为此,全国台联《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特意邀请海内外广大台胞朗读习近平总书记语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习总书记的语句中汲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本刊特意开辟专栏,邀请读者们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一起聆听与分享。  相似文献   

17.
春风习来     
《台声》2018,(21)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为此,全国台联《台胞之家》微信公众号特意邀请海内外广大台胞朗读习近平总书记语句,与大家共同学习,在习总书记的语句中汲取智慧,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本刊特意开辟专栏,邀请读者们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一起聆听与分享。  相似文献   

18.
假热衷与真冷淡——文化界、文学界对"传统"的不同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兴起的传统文化热,与20年前的文化热虽然在运作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价值取向不同.1980年的文化热是知识分子把政治改革失败的怨恨转嫁到传统文化,借助文化讨论的曲折叙事,想象地走完政治改革的抛物线;而今天的"文化热",则是集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细节与故事的绘声绘色的演绎.今天的"文化热"只不过是利益最大化的资本运作机制驱动下的人为制造的文化繁荣的假象.与文化界的假热衷相比,文学界则是真冷淡,这恰恰显示了这场"文化热"的本质:虚空的膜拜传统,是为了掩盖对未来的筹划的匮乏;而匮乏未来的筹划,必然一再求助于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自1921年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奉为自己的坚定信仰。所谓信仰,就是行为原则、理想追求、价值目标。而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的过程中,中国和平基因始终是一个重要元素。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与中国和平基因对接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基因,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和平、和谐,内蕴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  相似文献   

20.
一 天人合一 :坚持终极关怀的人本思想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背景中 ,人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对风调雨顺的期盼 ,使得先民们对四时交替、气候变换格外敏感 ,逐渐形成了与环境和宇宙间的自然生命相互依存的文化心态 ,即“天人合一”的心态。“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1] 中华民族的先民通过观天文而获得人文的启发。敬畏自然 ,尊重客观规律 ,追求整体和谐是中华传统“和”文化的核心。如果说非对象性、整体性、主客融合性 (即“物我两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那么对象化、分析性、主客二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