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实践思维方式与党的群众路线合为一个论题何以可能,这需从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说起.党的群众路线制定与实行的哲学依据除有实践唯物主义四个方面具有实质性思想内容的哲学基本原理之外,还有一个蕴存于它们之间一旦运用起来便张显得十分明晰而具有程序性意谓的实践思维方式.以实践思维方式从逻辑思维形式与形象思维形式把握党的群众路线都内蕴着多维关系,以实践思维方式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良性运行必须经历两大思维路径、多种思维形式与多个具体环节.  相似文献   

2.
《新视野》1986,(3)
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第二,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即现实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因为: 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自有人类社会以来,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一类是精神。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古代有无哲学的问题,同是西方学者观点也大相径庭.国内学者在反驳中国古代无哲学之说时,往往致力于寻找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那种思辨特征.其实,判断某一民族的思想领域中是否有哲学的理论思维,应以是否有关于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理论回答为标准.中国古代思想家显然有着哲学思考的丰富阅历和解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中国古代哲学具有认知对象的混成性、认知范畴的意境性、认知方式的直觉性等特质,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独有的认知特质,中国古代哲学正是以这种独有的认知特质丰富了世界哲学文化的多样化存在.  相似文献   

4.
作为存在论的马克思哲学是社会存在论。介入社会,关注生活,解答当代重大发展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的本真存在方式。问题哲学、发展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界对于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讨,有些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为了澄清理论是非,现对部分观点作一简介,仅供进一步研讨参考。一、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只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第一种意见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理由是:①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思维对存在的关系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最根本的矛盾,因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一方面,它是研究  相似文献   

6.
张宇 《世纪桥》2012,(5):38-3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存在形式与实践方式,人的活动空间与交往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主体间性问题正是源自于这个时代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成为本世纪西方人文哲学的聚焦点。主体间性问题的现实依据和内涵及主体性、主体间性与交互主体性三个概念是主体间性问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哲学是思想中的实践,真正的哲学凝结了实践的时代精神,同时又能够在理论思维中反思与超越它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发展了哲学实践观,找到了把自主性、创造性和现实性统一起来的基础,实现了思维方式的革命性的变革.国内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存在着不同理解,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实践唯主义的理解和从思维方式变革角度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观的思维方式.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统一过程中,即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哲学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实践哲学理论的创新,即提出了实践是人最本质、最切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8.
人根据实践需要可与宇宙发生无限的关系,而元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家将人与宇宙的关系抽象到最极限的"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这对矛盾关系的结果。恩格斯是从元哲学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而国内一些学者是在非元哲学意义上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非元哲学意义上的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与宇宙关系的终极反思上,最后还必须抽象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上,其根据在于:一是元哲学的反思是终极性"寻根究底"的思维,二是哲学史上元哲学的反思始终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而展开的,三是元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反思体现了所有哲学反思的根本矛盾。元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标准的提出;其实践意义,是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并未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俞吾金对恩格斯的批评是不公允的.观察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个视角:一种是本体论的视角,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的;另一种是观念论或逻辑学的视角,是以"思维"与"存在"的观念同质性为基础的.前者体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方法,后者体现的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法.两种视角应当统一起来.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中出现的两次"哥白尼式革命"启示我们,如何在同质的思维和语言中来反映异质的思维与存在,是一个深刻的逻辑和哲学问题.我们应当吸收、扬弃西方语言逻辑分析哲学的研究成果.今天,深入研究哲学基本问题,克服直观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提高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仍然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除具有哲学的后思、以思想为对象之思、终极性"寻根究底之思",思维存在关系之思、批判之思、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过程之思等反思的全部内涵外,它作为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主要使实践在反思思维过程中承担了如下使命:一是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也是其哲学的基点,二是将实践取向作为事物本质及世界与人发生关系的实际确定者,三是以实践检验的方式将哲学原理还原为经验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倪志安  钟连超 《探索》2007,1(3):163-16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质——实践的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独创的实践思维方式[1]和实践逻辑决定的。实践逻辑是马克思新哲学思考属人存在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它是对传统西方哲学的逻各斯(Log-os)、形式逻辑(logic)和思辨逻辑(speculative logic)的否定和超越。由于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自身全新的理论意蕴和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12.
领导思维是指在领导活动中以领导者为核心,围绕制定和实施领导目标而进行的理性认识活动。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会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笔者认为,这种转变应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斗争思维向建设思维转变 所谓斗争思维,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和矛盾时,总是从事物的两极出发,通过双方的斗争来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思维方式。斗争思维是典型的两极思维。按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斗争中的同一性,而矛盾的斗争性是同一性中的斗争…  相似文献   

13.
在哲学史中与实体思维方式相颉颃的还有一种思维方式--过程思维方式,即以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解释框架,其实质是辩证法,它实现了解释世界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向.传统过程思维拘泥于原子式地考察世界,从而使过程哲学成为"署名"的个体思辨,并未真正超拔出传统形而上学窠臼,最终沦为柏拉图哲学注脚.马克思实践过程思维方式超越了实体思维对世界的无限性解释,也拆穿了以纯粹思辨思维对世界过程抽象解释的虚假性,指出实践过程中思维与存在的对象性关系是不脱离具体内容的真理.实践过程思维方式的确立体现着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及其意蕴.  相似文献   

14.
“守正创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思想遗产。如果只是从具体的实践层面来理解,必然会出现套语化、片面化、标签化的倾向。本质上,“守正创新”具有超越具体实践中“技”的层面而更为深刻的世界观方法论意义,这既是把握世界的重要范畴和基本方式随时代发展而发展的产物,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阶段新成果。“守正创新”在哲学思维层面的发展: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到实践辩证性思维方式,实践理性从“前提性”反思转向“价值性”反思。从思维方式层面把握守正创新实质内涵,也能更好地把握“守正创新”对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传统教科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以实践为逻辑出发点,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也相应地改变了本体论问题的提法和解决本体论问题的方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从而转变了传统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充分说明了人类世界的实践本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很容易的,它需要诸多条件:一是具体人本质的准确定位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立场的坚定选择,二是哲学史知识的基本通晓与具体科学知识的丰富蓄积,三是抽象思维的高度析合与形象思维的奋翼腾翔,四是实践基点、实践取向的知晓与实践检验哲学理论方式的掌握,五是行动的最一般指南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功能的掌控。  相似文献   

17.
程金生 《求实》2004,4(5):28-31
本文从哲学与大众的关系来研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以揭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只是一个认识论问题 ,而更是一个实践哲学问题。哲学与人具有本质性的关联 ,它产生于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反思。哲学通过提供知识观而与大众相联 ,并因此规定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走向。不同于认识论哲学纯粹的理论性的知识观 ,实践哲学要求知识能够规范世界并改造世界。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哲学 ,它公开确立哲学与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盟 ,在此路向上 ,哲学基本问题围绕人类现实的历史性的解放事业而展开。  相似文献   

18.
李继武 《唯实》2010,(12):33-37
目前,学术界对哲学的定义仍然争论不一,原因在于哲学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但哲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是绝对的,随着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有些一致性的属性渐渐清晰起来。根据这些属性来定义哲学,哲学其实是高度反思的学说。哲学的反思,以自然、社会和思维提供的知识为基础,其反思内涵包括:后思、以思想为对象之思,终极性“寻根究底之思”,思维存在关系之思、批判之思,由经验思维到高度理论思维过程之思。  相似文献   

19.
张智 《理论学刊》2015,(12):13-20
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真正具有当代性的内核,它为我们认识价值和社会主义价值提供了崭新的立足基点、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实践性思维、辩证性思维、关系性思维、主体性思维和生成性思维,这五大马克思在哲学思维方式上的革命性成果,是我们当前正确理解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及其实践要求的科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长时期以来,杨献珍同志一直否认思维和存在有辩证的同一性。他的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他一九五五年九月写的《什么是唯物主义?》的讲稿中,就提出来了。一九五八年八月,他又写了一篇题目是《略论两种范畴的“同一性”》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公开发表,但他的思想通过于世诚一九五九年十月在《光明日报》哲学副刊上的一篇文章发表出来了)。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但继续坚持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错误观点,而且对主张思维和存在有辩证同一性的同志,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和诬蔑。前几年,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