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陈忠实 《党建》2013,(2):55-57
交上农历腊月,在冰雪和凛冽的西风中紧缩了一个冬天的心,就开始不安生地蹦跳了。我的家乡灞河腊月初五吃"五豆",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吃用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豌豆和包谷或小米熬烧的稀饭。腊月初八吃"腊八",在用大米熬烧的稀饭里煮上手擀的一指宽的面条,名曰"腊八面",不仅一家大小吃得热气腾腾,而且要给果树吃。我便端着半碗腊八面,先给屋院过道里的柿子树吃,即用筷子把面条挑起来挂到树枝上,口里诵唱着"柿树柿树吃腊八,明年结得疙瘩瘩"。  相似文献   

2.
《党建》2016,(6)
正父亲是一名共产党员。父亲爱念"老理儿"。他说:"这是老百姓的规矩,要是啥都不讲究,天不怕地不怕,想干啥就干啥,是要遭老天报应的。"父亲的一个战友在县土地局工作,很多人想通过父亲疏通关系。父亲板着脸,来者一概拒之。父亲说:"人家是公家的干部,不是为我当的官。我不图啥好处,也不管这些事。"不贪名利,生活简单,这是父亲的养生"理儿"。  相似文献   

3.
从农家孩子到县委组织委员1911年,赵向荣出生于武乡县墁坡村一个世代农耕家庭。勤劳忠厚的父亲弟兄三人从没上过学,受尽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赵向荣出生后,父亲跑到邻村找教书先生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瑞璧",就是吉祥珍贵的意思。吃够了没文化苦头的父亲发誓自己再吃苦也要让孩子上学读书。瑞璧八岁时,父亲把他送进了邻村张庄小学。  相似文献   

4.
左进 《当代党员》2013,(9):57-58
“爸,菜给您弄好了,我走了,您要是不喜欢吃就去买点儿别的吃,想吃啥吃啥。莫省钱。”2013年4月6日早晨,大渡口区建胜镇四胜村村民李正强像往常一样和父亲李明学道了别,出门了。  相似文献   

5.
拍案惊奇     
正离家出走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八里甸子的刘老太有3儿3女,都挺孝顺,老太太身体不错,但上了年纪,总是想啥是啥。近日,派出所接到其女儿报警称,90岁的刘老太翻过1.6米高的院墙"离家出走"了。微之点评:硬核可爱的老小孩。3岁驾驶员浙江缙云县壶镇的集市上,3岁的小明在父亲朱某的指导下,熟练地操作着挖掘机行进,在众人的指责和劝阻声中,方才停下,此时已经开过两条街。经查,小明独自开行15分钟,还有  相似文献   

6.
冬枫 《党史纵览》2002,(8):30-31
"腊八",俗称是"冻掉下巴"的最冷时日,然而80年代初的一年"腊八",没刮刺骨的寒风,也没飘落冻人的雪花.一大早,便下起绵绵细雨,整个山村、大地,好似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  相似文献   

7.
正明朝大贪官严嵩有个儿子叫严世藩,虽一目失明,一腿残疾,但自幼聪明过人,学啥像啥。因终日里目睹老爹贪赃枉法,滥权弄权,卖官鬻爵,他也无师自通,早早学会了这一套。十二三岁时,他就打着父亲旗号在外边给人封官许愿,收受贿赂。有些投机钻营者,也花钱走严世藩的门路,屡试不爽。严嵩是大阁老,人称严世藩是"小阁老",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就是个"权早熟"。"权早熟"这事,过去有,现在有的地方也有,这就叫太阳底下无新事。日前看到一则"小学班长  相似文献   

8.
父亲的遗产     
正1956年3月,铁道兵8509部队的1800名官兵在团长孙培军的率领下,由汤原开赴虎林,在虎头镇组建8509农场。我的父亲孙友明就是其中的一员,当时他是团长的警卫员。部队驻扎在"一棵树"以后,有一天,团长对我父亲说:"你跟了我多年,不能总在我身边,以后想干点儿啥?"我父亲没多想,直接答道:"我学打铁吧,造开荒工具去!"从那时起,烘炉、风箱、大锤陪伴了父亲一生。我在父亲"当当"的锻打声中长大,其间的许多小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次,队长让人送来一批10米长的钢筋,叫他按尺寸下  相似文献   

9.
正曾经,她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拾花工,而如今却是一个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的女能人。她带头承包低产田,带头实施新技术、新措施,自己富了还带领周围的职工共同走上致富的道路,成了团场科学种田、勤劳致富的榜样,她就是农一师八团五连职工张升会。今年43岁的张升会,1991年怀揣着对西部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八团拾花挣钱,她早出晚归,饿了吃一口馍馍,渴了喝一口大渠的水,就这样日复一日,共拾花8000  相似文献   

10.
阮直 《学习月刊》2013,(15):11-11
说起还能吃点儿啥.我这眼泪就哗哗她。按说如今这兜里的钱多了.日子滋润了.讨个口福该是囊中取物一样容易了.可眼下就是不知道还有啥东西可以狼吞虎咽地吃.过去说长翅膀的风筝不能吃.长腿的板凳不能吃.可现如今就剩下吃风筝.啃板凳不会发生食品中毒事件了。  相似文献   

11.
文秀 《党的建设》2022,(1):54-55
2001年10月15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给适逢88岁"米寿"的父亲习仲勋写了一封情深意切、大义微言的"拜寿信".习近平母亲齐心说:"这封信,既是近平本人并代表儿女们对父亲真实情感的流露,也是一个革命后代继承先辈精神的誓言."在这封信中,习近平深有感触地写道:"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  相似文献   

12.
父亲的鞋子     
正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来看我们,带来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来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来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华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知大家发现没?来四川旅游,到成都玩耍的人,手机"咔咔咔"地拍照,发在朋友圈里最多的不是风景,而是各式不重样的美食。这些好吃的不只是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钟水饺等传统美味,还有双流兔头、宜宾燃面、跷脚牛肉等东南西北各地美食,在成都都能"一网打尽"。羊年春节到,大家不如来一次舌尖上的四川游吧!铜火锅,朱元璋传下的老火锅冬天吃啥最暖和?火锅!一桌人围炉拥坐,边吃边唱歌,一冬寒意都会  相似文献   

14.
正除夕之夜,我们家的年夜饭摇身一变,成了齐聚东西南北美食的"国宴"。父亲姐妹7个,由于工作原因,姑父、姑姑分别生活在西藏、青海、广西、海南等地,到了我们这一辈几乎成了遍布全国。40多年来,大家很难凑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便成了88岁父亲的最大心愿。为了满足老父亲的心愿,大家决定一起回家过年。除夕下午,我们全家总动员,齐动手,做起了年夜饭。大姑家在青海,表姐在当地开  相似文献   

15.
时代的回音     
《江淮》2010,(8)
<正>我小时候接受的概念就是:我们生活得太幸福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幸福时代。那时大人小孩衣服上打补丁十分普遍,一两个星期才能吃一回肉,还要等到父亲回家才  相似文献   

16.
核桃树情思     
石英 《共产党人》2004,(15):54-55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是我们生产队的队长。一个星期天,吃过早饭,先是到队部集中,等着队长分工派活。  相似文献   

17.
潘登 《廉政瞭望》2007,(10):50-51
父亲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本以为是件普通肇事案,一封遗书却道出了惊天秘密:这场意外竟是绝症父亲蓄意制造的!目的就是为给即将上大学的儿子"挣"笔学费。17岁的儿子知道真相后,面对父亲无私的父爱和自私的做法,内心十分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一我的父亲是一位没有经过长征的"长征干部"。"文革"期间,我陪着父亲写了一年的各类检查。父亲被审查的历史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逃避长征?有一天,他气不打一处来:"什么逃避?他们是突破重围跑出去的,要我们坚守根据地,说他们很快会打回来。我怎么会知道,主力红军已经撤走了,我们还以为自己是在主战场的主力红军呢。"  相似文献   

19.
<正>"因风湿病瘫痪20多年了,老伴一直不嫌弃我,我想吃啥给我做啥,每天按摩擦澡从未埋怨过,摊上一个这么好的丈夫,是我这辈子的福。"2014年9月的一天,走进十师一八八团十连退休职工笪靖礼的家,躺在有着暖暖的温度、干净整洁的房屋里的金素芳满脸洋溢着幸福告诉我们老伴笪靖礼28年来照顾自己的酸甜苦辣。笪靖礼今年69岁,1964年从江苏来新疆,现为一八八团十连退休职工。第一次见到他时,衣  相似文献   

20.
"党叫干啥就干啥"是一句使用频率很高的话.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就是无条件听从党的指挥,党叫干啥就干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越是艰难越向前的优秀代表.这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也是先进性的体现.但在新的形势下,共产党员要始终保持先进性,不仅要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更要做到"党不叫干啥就不干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