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初夏的风,吹绿了层层梯田,染红了满山杜鹃,这正是红河哈尼族山寨最美的季节。居住在羊街一带的哈尼族奕车支系,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苦扎扎”———六月年。按照哈尼族历法节令,农历五六月间春耕栽插的农活全部结束,人们渴望天神保佑禾苗成长,赐予好收成。况且,哈尼人常说:“属羊的六月来了,要讲羊月的古礼了”,这古礼就是祭祀迎请天地之神来世间与人们同乐。羊街的“苦扎扎”节上人们纵情欢乐,持续六天之久。关秧门后的第三个属羊日,便拉开了节日的序幕。家家户户都无一例外地忙着杀鸡、舂糯米粑粑等献祖先。青壮年男子…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2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红河、思茅等地州。墨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全县哈尼族人口21万人,占全省哈尼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认为,哈尼族与彝、拉祜族等同源于我国西北古代的氐羌游牧部落,学术界还有“土著”和“东来”两种观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文学,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7年创制了一套本民族文字方案,目前在红河等地…  相似文献   

3.
牛皮大鼓舞     
碧约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市的墨江县、玉溪市的元江县以及红河州的绿春县等地,尤以墨江县居多。墨江县联珠镇的克曼村、仁里村的碧约支系寨子中流传着一种传统舞蹈——牛皮大鼓舞,舞蹈内容反映了山区民族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粗犷彪悍的舞蹈律动体现了山区民族豪放直爽的性格和民族气质。牛皮大鼓舞通常在祭祀和节庆时表演,该舞蹈主要分为:正月祭竜节、二月绣花节、三月栽种节、四月娠产节、五月太阳节、六月火把节、七月丰收节、八月  相似文献   

4.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从行政区属上看,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州市。其中,墨江、红河、元阳、绿春、元江、宁洱、江城和镇沅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从地域看,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及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是当代哈尼族繁衍生息之地。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  相似文献   

6.
在云南的西南部有一个哈尼族聚居的地方——墨江,那里是太阳转身的地方,那里还一直聚居着一个保持原始传统民族习俗的哈尼族支系——碧约人,他们绚丽多彩、白红黑相间的民族服饰,自然淳朴的语言,热情大方的待人接客方式,原始传统奇特的生活习俗是源远流长的哈尼文化的体现,而“腊达”声声的碧约人奇特的婚恋又是其中最具魅力的展示。墨江是全国惟一的哈尼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惟一一个北回归线从县城穿过的城镇。根据当地的哈尼族碧约老人讲述,在解放前这里哈尼族碧约人的婚姻盛行姑表舅婚,姑娘长大后征得舅家同意方能嫁给外人,婚姻以包办为主,…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境内的彝族有白彝、黑彝、花彝、白花彝、高裤脚彝5个支系,每年农历四至六月,彝家人都会举办“跳官节”。跳官节,是彝家人以隆重的仪式集体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当地最具民族特色和最富传统色彩的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8.
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六月二十四、七月初一等,分布在云南文山县秉烈乡、红甸乡和马潭乡的壮族侬支系同胞,都要过“红饭节”。红饭节的“红饭”,是用一种叫红饭叶的植物染成的。在节日的头天,人们将红饭叶洗净放在锅里加水煮至汁成深红色,除去渣质,将泡好的糯米放入汁中浸泡三四小时后控干,用甑子蒸熟即成红饭。红饭色泽鲜艳诱人,装在碗里,犹如一朵初放的红玫瑰,馨香四溢,沁人心脾。吃时沾上白糖或红糖,味美可口。后来,红饭逐渐变成了红、黄、紫、黑、白(米的本色)等“彩色饭”。这些彩色食品,均是用红饭叶、杨咪咪花、紫香藤、稻杆等植物的浆…  相似文献   

9.
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有一半以上的民族不同程度地保留、使用着面具,有的用于宗教礼仪,有的用于歌舞娱乐,有的陈设鉴赏,有的则当做神灵的化身。以下介绍其中较有特色的几种面具:哈尼族面具简单明快,是哈尼族过六月年(苦扎扎)时用于逗乐的。质地为棕皮,其造型古朴,将整个棕皮套于头部、再挖两个孔做眼睛,然后用草或棕丝把它扎紧,面具上缀饰野花、螺蛳或农作物果实,表演时套在面部并做各种滑稽动作,引发人群的笑声,主要用于祈祷一年的风调雨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流行一种“耍大刀”的民俗活动,一般在六月火把节期间举行…  相似文献   

10.
云南金平芒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文化习俗概观毛佑全芒人是一个尚未识别族属的民族群体,跨越中越、中老边境一带山区分村而居。由于居住地隐蔽僻远,坡陡林密,交通闭塞,迄今为止,涉足其地进行调查研究者甚少。1993年11月,笔者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族自治州民族研...  相似文献   

11.
<正>文化惠民,包括但不限于物质方面给群众带来的实惠。云南世博旅游集团,对元阳梯田的文旅开发,其给当地带来的好处,就不只是就业、脱贫,或者红米卖得好价钱这样简单。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旅游,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当地人在获得实惠以后,更有动力和能力去维护人与人的和谐,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甚至是云南在民族文化方面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本无字天书。数百年间,梯田见证的不仅仅是哈尼族等当地少数民族勤  相似文献   

12.
我有幸作为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李子贤教授与(日本)丽泽大学东南亚研究会欠端实教授共同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参加了先后四次总计50余日的云南哈尼族调查。我分担的课题是哈尼族今日习俗之文化地理考察,在此略述一端。 具体调查对象是散居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县境内的哈尼族山寨。 一九七六年以前,我无法得到上述地区的地理资料、地势图以及参考文献之类的考察资料,只能依据中国学者了解到的神话、民族学资料文献和实地调查记录、摄影胶片等进行研究。在下面的论述中,A代表西双版纳地区,B代表墨江、红河地区。本文只是以调查记录为依据的概括论述,有关民族的空间认识、农业空间的选择掌握及对民居的民俗学解释等将留待日后论述。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白宏(布孔)支系散居在我省红河、墨江及元江县的部分地区,在元江县境内白宏人总人口不足万人,从当地世代相传的婚姻礼仪上,可以看出他们的传统习俗。  相似文献   

14.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是云南省古老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共约九十八万人口,集中分布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哀牢山和无量山广阔地带,其语言系属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哈尼族内部形成若干繁杂的支系,自称他称和互称有哈尼、爱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约、卡多、叶车、白宏、罗比、腊米、罗美、各和等三十余种,其中以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史籍记载的哈尼族名称有阿泥、窝泥、斡泥、  相似文献   

16.
一、哈尼族社会二元管理结构的历史文化积淀 哈尼族是国际性民族,分布在中国云南及东南亚的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北部山区.其中,中国哈尼族人口有14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滇南哀牢山区.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是跳跃式的,宋代大理国时期的封建领主制的社会政治结构以跨越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凌驾于哈尼族氏族部落的社会之上.但是,哈尼族社会即便进入了封建社会,氏族社会结构和政治关系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存在.直到今天,哈尼族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但节日和各种宗教祭祀活动作为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的载体之一,哈尼族氏族社会的政治关系依然从中顽强地再现出来.今普遍存在于哈尼族社会的民间组织--咪谷与莫批,是哈尼族氏族社会政治关系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余彪 《今日民族》2010,(2):49-50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云南民族节日众多,如彝族火把节、插花节,傣族泼水节、送龙节,白族的三月街、绕三灵,拉祜族的葫芦节、库扎节,  相似文献   

18.
黑树林问题特指黑树林地区群众因争水、争林、争地造成的纠纷和械斗。黑树林为一特定地理区域,位于云南省思茅、红河、玉溪三地州的墨江、红河、绿春和元江四县结合部,含红河县三村、垤玛两个乡和墨江县的龙坝、那哈两个乡。四个乡共有26个行政村、209个自然村、371个合作社,居住着哈尼、傣、汉等民族,总人口65848人,其中哈尼族人口61370人,占总人口的93.2%,而且几乎都是白宏支系(有些地区称“布孔”,为译音差异)。该区域海拔在1000米~2580米之间,总面积841平方公里,处于李仙江上游的哀牢上纵谷地带、属热带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9.
过节的日子 通往景洪市景哈哈尼族乡戈牛村民委员会曼么怀村民小组的路异常崎岖狭窄,从乡政府进寨子不过30余公里路程,我们却足足走了两个小时。 这个被景洪市民宗局上上下下口头禅似的称为“我们寨子”的地方,与缅甸仅一江之隔,居住着54户共268名哈尼族同胞,是景洪市民宗局的挂钩扶贫点。 很早前就听说,每年元旦前后,便是西双版纳哈尼族支系 尼人的传统节日“嘎汤帕”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节期一般为三天,过节时,家家户户都备好各种美味佳肴,拿出自酿的土酒,轮流做东,晚间还要燃起熊熊篝火,全村老少围火而舞,跳累…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中就已记载了包括哈尼先民在内的“和夷”分布在自雅砻江流域以南的广大西南地区。至迟到唐代,哈尼先民已进入红河地区。红河南岸哀牢山腹地的地理阻隔作用,以及梯田内封闭的农耕生产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使得红河哈尼族社会中保留了大量原始文化遗存。造型文化即是这一原始文化的形态之一。哈尼族造型文化由原始工艺美术、器用文化、建筑艺术(环境文化)组成。在这种造型文化中,实用原则、宗教内涵大于审美的形式法则,审美的形式法则较为初始、朴稚。在形式因素、造型特征之下呈现为隐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