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醒世姻缘传》(以下简称《醒》)是明末清初面世的一部白话小说,带有山东方言背景,体现了汉语历时发展的时间性与地域性,为后期近代汉语研究所不可多得。本文对《醒》中颇具特色的“X VP 比较标记 Y”式差比句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历时发展、现时比较等角度揭示其诸多特性,以求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汉语“X VP 比较标记 Y”式差比句及山东方言地域特色提供共时平面的有力佐证。一所谓“X VP 比较标记 Y”式差比句,是指借助比较标记“似”“如”等来表示甲乙两事物比较关系的结构。这里的X、Y分别代表比较的前项和后项,即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V…  相似文献   

2.
“是”字句是现代汉语基本句型之一。“是……的”是“是”字句谓语部分的常见格式。当“的”位于句末时,或作结构助词,或作语气助词。在语法学习中,有不少语法学习者因为未能把握“是”字句句末“的”的不同词性,而不能正确分析“是”字句结构成分。本文分析归纳了“是”字句句末“的”的词性,并总结了一些分析方法,供语法学习者析句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袁丽  柯春林 《世纪桥》2011,(3):111-112
“整个一个X”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个口语格式。作用上,它组造出一种谓语陈述功能;结构上,它包括固定部分“整个一个”和可变成分“X”;语义上可理解为“简直是”、“完全是”。在日常口语交际中频繁出现,以至于在语表形式、语义和语境等方面显示出口语习用语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瓜田 《前线》2004,(10)
如 今 “权 为 民 所 用 , 情 为 民 所系 ,利 为 民 所 谋 ”的 提 法 ,已 经 频 频出 现 在 官 方 的 文 件 、报 告 中 ,公 仆 们对 其 印 象也 很 深 。瓜 田注 意 到 ,此 提法 的 句 式 属 于 被 动 式 , 与 以 往 的 主动 句 式 明显 不 同 。这 种不 同 ,是 否 仅为 语 言 风 格 或 者 表 述 习 惯 上 的 差别 ? 瓜田 以 为 非 也。 瓜 田 早 已 耳 濡 目 染 的 是 “为 民用 权 ,为 民 动 情 ,为 民 谋 利 ”、“我 们要 为 老 百 姓 掌 好 权 、用 好 权 ”、“为 老百 姓 谋 利益 ”之类 的 主 动句 式 。主 动句 式 没 什 么 …  相似文献   

5.
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查处,使一批贪官“以死谢罪”,这说明党与腐败不共戴天。腐败源于奢欲,“糖弹”射向贪官,不到40岁就出任厦门海关关长,成为当时全国海关最年轻关长的杨前线,随着地位的升迁,丧失了应有的警惕,被赖昌星的“糖弹”击中。其原因主要是“比”的“参照点”选错了。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好方法。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时时处处都离不开比较。但是,不同的“比”法,将决定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程度以及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杨前线等腐败分子,由于经常…  相似文献   

6.
梁新 《学习月刊》2012,(18):1-1
有一种比,叫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属于“知足者常乐”;有一种比,“工作向上比,生活向下比”,使自己总是保持奋斗进取状态;有一种比。“生活向好的比,工作向干得少的比”,越比越吃亏,越比越泄劲儿。于是,有人说:比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7.
洪玲 《当代党员》2006,(4):66-67
1895年,德国渥滋堡大学的物理教授伦琴利用克鲁克氏营做试验,他将管子内的绿色微光称为“X光”。伦琴发现如果让X光接触底片(19世纪末期时照相机使用的是种厚重的方形底片),底片就会曝光无法使用。甚至底片也不能跟X光放在同一个屋子里。他放在实验室抽屉里的底片也都曝光。  相似文献   

8.
稿例     
一、标题(包括副题)附英语译文,获得基金资助用“*”号在标题后及页底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批准号,格式为:*本文为××X年度×X×基金资助项目“××X”(批准号××X)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二、作者简介置于标题页底,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民族、单位全称、职务、职称、学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E—mail等。  相似文献   

9.
康凯 《前线》1999,(11)
中国是尊崇龙凤的国家,有着丰厚的龙凤文化底蕴。因而:中华大地称为“龙的土地”;炎黄子孙称为“龙的传人”;中国被世人称为“龙的国度”,“东方巨龙”。龙,作为中国人的象征,已为寰宇所瞩目。凤,是吉祥的象征。古书上说,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0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因而,杰出人才被称为“凤”,孔丘老先生就曾享有这种尊号;荟萃人才的古代政府执掌机要枢纽的衙门——中书省.古人称其为“凤凰池”或者“凤池”。龙凤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它渗透在各个领…  相似文献   

10.
谈到端正党风时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比”的倾向,即“上比领导不如我,下比群众我不差”。正是由此一比,在某些党员干部心中就比出了一个“端正党风与我无关”、“端正党风在于领导”的认识误区或错误思想,这对于我们当前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思想障碍。科学有效地解决“同谁比,比什么”问题,是端正党风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1.
齐夫 《前线》2009,(3):44-44
从去年秋冬以来,面对突如其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胡总书记、温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到一处都讲信心,温总理那句“信心比黄金比货币更重要”已成了名言。  相似文献   

12.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正传》中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鲁迅先生用这句话把阿Q“比烂比下”的丑陋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谁能料想,时至今日,“阿Q谬论”不仅没成为历史尘埃,还有了新的表现。“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我问题严重的多的是”……在纪检部门近年来查处的案例中,不少问题官员就存在这种寡廉鲜耻的“比烂”心态。面对组织的调查,不是去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反过来抱怨组织,以别人的“大恶”来为自己的“小恶”开脱。如,有的贪官在职级上与高的“攀比”,一般干部与科级干部比,科级干部与处级干部比,处级干部与厅级干部比,厅级干部与省部级干部比,这些人比上比下,比出来的结论是“你贪我贪他贪,大家全都在贪”;有的贪官在数量上与金额大的“攀比”,贪了几十万元和几百万元的与贪了几千万元和上亿元的比,这些人比大比小,比出来的认识是“我贪的是人家的零头,根本用不着小题大作”:有的贪官在事实上与问题多的“攀比”,“我查来查去就是一点经济问题,不像人家什么问题都有”,这些人比多比少,比出来的感觉是“他人属于作恶多端,自己只是白玉微瑕”。  相似文献   

13.
钱多是好事,可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可以为贫困地区的人民脱贫致富多尽心意。但钱多也未必都是好事。钱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财富。然而,财富毕竟代表不了力量。有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叫“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常识,更是名言。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恐怕说“创新就是力量”更合适些。毕竟,“第一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德国有一个叫李斯特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很早就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不是取决于它所积蓄财富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当时,他说了一句很令人深长思之的话语:“力量比财富更加重要,因为力量的反…  相似文献   

14.
黎平古城(德风镇)始建于明洪武18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古时,就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是由五个大小不一、高低不等的小山坡组成的,分别为贡院坡、向家坡、左所坡、二郎坡、东门坡(夜家坡),因此被称为“五脑寨”。现在的二郎坡路、东门街、东门坡头由于中间(东门街)低、两头高、形如一条翘扁担,因此旧时被称为“翘街”。  相似文献   

15.
比较是认识事物、认识自己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人是在比较中生活的,那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互攀比的心理。因为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展。但怎么比、比什么,却是一门大学问。  相似文献   

16.
谷梁 《广东党史》2011,(11):4-9
习仲勋,新中国的国务院副总理、秘书长、西北红色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因刘志丹的弟媳喜欢当作家,弄了一部《刘志丹》的小说,他被不自觉地牵进去,而后“是鬼不是人”的康生发明了一句名言“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毛泽东上当,信之。于是习仲勋就被列入“高饶反党集团”,后来又升级为“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的...  相似文献   

17.
刘岩 《党史文苑》2014,(3):52-53
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聂荣臻》,在第16集中段出现聂荣臻身着元帅礼服的镜头时有一句这样的旁白:“1955年聂荣臻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军衔.”剧中把原本是“国家”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误称为“军队”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这降低了我国元帅的地位,容易在社会上起到误导作用,应当予以匡正.  相似文献   

18.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领导者用人的一种流行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领导者用人时,对被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既用之,则信之,”若对其有怀疑,存有戒心,就干脆不用,以免后患。“疑人”真的不可用吗?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商讨的问题。何谓“疑人”?从领导学的角度而言,是指领导者在用人时,对他人完成(或履行)所要承担的任务(或职务)的品德或能力表示怀疑,不可信任。这种“不被信任的人”就被称为“疑人”。显然,这里的“疑”只是领导者一种“主观判断”,实际上被疑之人存在着两种情形:一种是有充分的实事材料证明某人“不可…  相似文献   

19.
视网膜效应     
《党课》2010,(3):123-123
小李怀孕了,她发现最近无论是逛街还是乘车,总能碰见几个孕妇,难道今年的孕妇比较多?小李的这种“发现”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视网膜效应”,即当人们过于关注、追求某一种东西,或者是拥有了某件东西或某项特征时,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注意到跟自己同样的东西或特征。  相似文献   

20.
“缺钙”本是一医学方面的用语,指人体内部钙质进出失衡,体内钙离子浓度下降的一种生理疾病。值得注意的是,时下部分领导干部也程度不同地染上“缺钙”的毛病,其“症状”形形色色:有的可能“气短”,说话办事缺少刚性.有的在重大原则问题面前是非不分;有的则是典型的“软骨病”,对于棘手问题不敢动真碰硬,大刀阔斧地处理。从我们最近对全县八百六十八名乡科级领导干部测评结果显示,在十一个测评要素中,“动真碰硬”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要素,比平均分低十二个百分点。“动真碰硬”得分在四点五分以上的(总分为五分)屈指可数,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