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东剧变已成过去,它为社会主义国家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也使我们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一、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的根本条件任何一个新的社会制度将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规律。从历史规律、历史必然性的角度看这一过程将是无条件的。但是,历史必然性还不是现实性。完成这一转变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不言而喻,新制度只有在以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规模、更先进的手段发展了生产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立正确的理论目标模式,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的理论模式。经济改革实践中产生了一些著名深入研究、客观评价这些棋式,对于制订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棋式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50年代前期,苏联和东欧国家都实行中央集权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国家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行重点建设,从而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复杂化,它的缺点也日渐明  相似文献   

4.
当苏联经济再一次经受改革浪潮冲击时,进一步研究1965年的经济改革就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估价改革的成就我们所要分析的时期是指1965年——1982年,也就是说,从苏联官方宣称改革的时间到下一轮重大改革浪潮的兴起。当然,在此我们分析研究的仅仅是那些能够导致经济体制变化  相似文献   

5.
据联合国经济委员会的情况报告,截至1995年末,东欧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仍比1989年平均低20%。目前多数国 家的经济已停止下降,并从1995年开始有所回升,平均增长率达5.3%。可前苏联各国的形势仍相当严峻。 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情况都有所好转。其中,捷克和斯 洛伐克已控制在一位数以内;与1989年相比,乌克兰最严重, 已上涨了12890倍;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也上涨了500倍以上。 到1995年12月全地区失业人数660万,占有劳动能力人数的 12.6%,比一年前减少50万人。有关情况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6.
董强  罗惠兰 《党史文苑》2004,(12):24-25
本文结合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对苏东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教训进行了分析,对我们如何加强执政党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有的学者提出,前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苏联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着三大矛盾和苏共党内三种势力代表对其采取错误对策的结果。第一大矛盾是苏共“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第二大矛盾是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三大矛盾是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民族人民的矛盾。而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则是由苏共党内三种势力代表对这三大社会矛盾采取错误对策的直接结果。第一,以利加乔夫为代表的势力,主张在基本维护苏联模式的前提下作一些修补和调整。第二,以…  相似文献   

8.
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剧变早已尘埃落定。今天,我们仍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与我们应汲取的教训,以避免重蹈"前车之覆"。作为"后车之鉴",我们必须历史地评判苏东剧变:它并不是社会历史的正常发展,打破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使传统的社会主义成果丧失殆尽,同时引发了有关国家的社会动荡与分化、国家的分裂与重组。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是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既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也无既定的方案可找。它必须在探索中发展,变化、前进。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导师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是我们前进的指南,而不是行动的教条。恩格斯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恩全集37卷443页)马、恩等革命导师都没有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同的具体阶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只是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  相似文献   

10.
路遥 《湘潮》2005,(3):45-45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多次明确表示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既不曾访问过苏联也没有访问过东欧及东南欧各国。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也只访问过苏联一个国家,东欧及东南欧各国依旧不曾访问过。作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首脑人物,毛泽东真的疏于出访?其实不然。建国前精力十分充沛的毛泽东是非常愿意出访外国的。他尤其重视通过出访人民民主国家去借鉴他们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以利于推动新中国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早在1947年初,毛泽东就一再要求访问苏联和东欧、东南欧一系列国家,但是都被斯大林一…  相似文献   

11.
于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高度行政化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具有二重性的。它既含有能发挥积极作用的一面,也含有消极的因素。只是由于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等方面的原因,才使这种消极因素隐匿其中,而积极的方面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隐匿在其经济模式中的消极因素不仅没有被克服和消除,相反却越来越膨胀和暴露出来,形成了一系列弊病,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和  相似文献   

12.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多的深刻教训,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突出表现之一是长期拒绝改革。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苏联改革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扩展到欧亚十几国。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都推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开始对旧模式、旧体制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各国的改革是互相影响的。到1989至1990年,东欧八国和苏联的改革先后都以共产党的失败和下台而告终。造成这种悲剧性的后果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着重谈对苏东剧变深层原因的看法,把我个人的研究心得和盘托出。一、苏联东欧变化对我们党较大的三次影响第一次影响是在1956至1956年。开始毛泽东是想从苏东变化中吸取教训,他在《论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中共经济决策层十分重视东欧国家的改革理论与实践。东欧改革经验在中国改革的动议、设计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从最初大量引介东欧改革资料、形成赴东欧考察和邀请东欧经济学家访华热潮,到计划经济理论回潮背景下质疑东欧改革经验的适用性,再到因实现对商品经济的理论突破而超越东欧改革经验,中国对东欧改革经验的态度转变既体现了自身改革思路的不断深化,又是一个双方在认识上互相塑造的过程,并为二者改革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15.
《新视野》1989,(2)
1988年6月,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0月底和11月初,苏联最高领导层进行了重大人事变动。11月中旬又将宪法修改草案和选举法修改草案提交全民讨论,以便为1989年4月正式改革苏维埃体制作准备。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动作,标志着苏联政改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为深入研究苏联的政治体制改革,探讨其发展前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国际组邀请在京的部分苏联问题专家,就苏联1988年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颇多的深刻教训,其中最大的教训就是:在应当进行改革的时刻,没有及时而正确地进行改革,突出表现之一是长期拒绝改革。  相似文献   

17.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提出要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经济体制的主张。1986年春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又确定了“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和“根本改革经济机制的基本方针”。在1987年1月27日召开的“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中央全会上,苏共中央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当前改革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从苏联已经实行和正在实行的改革看,其内容是多方面的。一、经济体制的改革 1、实行国民经济的综合管理体制。以前苏联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条块分割严重。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初悄然兴起于浙江温州等地农村的股份合作经济,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终于以它强大的活力和生产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逐步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城镇集体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新的经济组织形态,特别是近一、二年来,股份合作制问题更  相似文献   

19.
1987年6月,苏共中央全体会议通过了《根本改组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肯定了《苏联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以下简称《企业法》);7月,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又通过了11个具体决议,与《企业法》配套。这表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已从准备阶段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一、“根本的改革”方针的提出  相似文献   

20.
《唯实》1994,(1)
截止1992年6月,在波兰约8500家原国有企业中,共有1714家实行了私有化,私有率为20%.波兰的中小企业私有化进展迅速,在运输和商业部门已占80%以上,在建筑部门约占45%左右.据统计,1992年私营部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50%,在商业部门则占到90%以上.匈牙利的私有化开始时拖拖拉拉,直到1991年下半年才明显加快.截止1992年6月,约有20%的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匈牙利的国有企业主要是卖给外国投资者,在出售收入中约有80%来自于外资.中小企业则不允许向外国人拍卖.截止1992年年中,在全国约9500家大中型企业中约5000家被拍卖,实际完成私有化的有3500家.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新建私人企业.至1993年夏,匈牙利私营企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50%.捷克和斯洛伐克共有8000家国有企业.在第一次私有化浪潮中,捷克有2337家企业、斯洛伐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