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肇基于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文化极端落后时代的中华文明 ,不可避免地带有早熟性。人们一直相信 ,有一个称作“天”或“上帝”的主宰神支配着整个自然界与人间 ,因而 ,以人事解释天界 ,再用这个人事化的天界做为人间的模式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天道”概括。中国传统法律几乎全部的内容都可以用“天道”思想附会、解释 ;法律以维护“天”的秩序为己任 ,以“承天意以从事”的“天子”的利益为根本着眼点 ;追求“天理”重于对“私益”的人的保护等等。由于这种“天道”思想的独特性与保守性 ,中华传统法律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特质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成伟  方潇 《中国法学》2003,(1):158-169
本文旨在对中国传统之“公之于法”力图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文化探究。文章认为 ,“公之于法”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一个基本特质。本文在对“公”、“私”字源以及古人对它们的褒贬态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 ,系统阐述了古代语境中“公之于法”这种法文化特质形成的理论和现实根源 ,着重剖析了“公之于法”在古代统治阶级的扭曲下被其“公”的形式所掩盖的“私之于法”的异化景像和内容。同时 ,通过与西方对应物的比较 ,论述了中国传统“公之于法”的不足之处及其在现代的不适应性。论文指出 ,中国古代“公之于法”有着它自己的历史长河 ,其历史内容虽然被统治者扭曲而变异 ,但其一直在民间社会传承的“大公无私”精神则应予肯定 ;同时 ,对西方之对应物所体现的“公而有私”原理则应予吸收 ,从而使“公之于法”之精神理念从中国传统意义中走出 ,从而成为中国当代和未来法律文化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唐代的两位勇将尉迟恭和秦琼曾作为“门神”的原型。谈到尉迟恭,几乎所有的典籍都“一边倒”,把他描写成粗鲁勇猛的战将,与程咬金一样“有勇无谋”。其实,历史上的尉迟恭,非但有勇有谋,而且深明大义,是一个响当当的“纯爷们”!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国人理想中的社会都是“和谐’的社会,而‘‘无秽则是其最首要的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大同世界,道家的“小国寡民”,各家各派心目中的理想王国,尽管所描述的互不相同,但最基本的精神却高度一致,这就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于人之间,安宁无争、和睦融洽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8月29日至31日,欧洲家庭法委员会第五届大会在德国波恩大学举行。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二百余位学者、律师等参加了大会。本次大会的主题为"欧洲家庭法和欧洲文化——发展、机遇及挑战"。为期三天的大会主要分为四个议程,与会学者分别就"欧洲家庭法有关夫妻财产关系原则的建议稿"、"欧洲议会提交的国际私法建议稿"、"同居关系的立法规制"、"涉外婚姻家庭及父母子女关系的新概念"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现根据大会的议程以及分组发言讨论情况,将与会学者研讨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商红日 《政府法制》2009,(16):47-47
翻阅历史人物传记时,不时能看到有关“左”和“右”、“左”倾和“右派”的是是非非。不过,对于“左”和“右”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抑或引自西方这一问题,还是有点让人搞不明白。“左”和“右”的说法到底出自何处?  相似文献   

7.
泠风 《中国律师》2010,(7):89-92
1966—1973年 北京1966年。给新中国历史上抹下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2月,“文化革命”的词汇开始见诸报端。随着“五·一六通知”的发布,新形势下新性质的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立,一场延续10年的“文化大革命”波及中国大地,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无以计数。  相似文献   

8.
李敬忠 《中国律师》2001,(12):71-71
“韵”之内涵 韵,在汉语言文字中有许多美好的含义: 韵,首先是一种和谐。它源于音乐,肇于诗歌,形之于人的内心境界。故韵者,见诸于人之言行,则是一种由人的风度、风雅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美的韵致。古人称之为“风韵”。 风度者,仪容、气度是也。其容止仪表,可为表率;容貌姿态,端庄大方。其“风仪伟长,不轻举止”;其“风姿端雅,容止可观。”;“风度简旷,器识朗拔,通济敏悟,才足干事。” 风雅者,风流儒雅是也。其仪容姿态有学者风度,温文尔雅,博学详识,态度温和,举止大方,言谈文雅,不疾不厉,不亢不卑。故人有雅量,其…  相似文献   

9.
2001年4月28日修改通过的《婚姻法》涉及了诸项法律制度,其中之一便是夫妻财产制。我国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深刻地影响了夫妻财产制,重新审视和估价我国现行的夫妻财产制,按照调整夫妻财产关系的实际需要,全面构建约定财产制的规范体系,是中国婚姻家庭法制建设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实生活表明,夫妻对财产所有关系进行约定的情况愈来愈多,夫妻约定财产制的法律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次修改婚姻法在原《婚姻法》肯定约定财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约定财产制度。规定了约定财产制的范围、约定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因“家暴事件”被媒体关注,也引出《反家庭暴力法》于2011年10月立项论证,年底前完成的消息。一贯推崇“家和万事兴”的中国家庭约3成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此类单项立法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隐患,造成夫妻之间拳脚相对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1.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因此,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教联”,今晚辈耳濡目染,成为“言传”和“身教”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熊建 《政府法制》2010,(24):22-23
明代书商首提“四大奇书”。最近几十年流行起来“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小说能称得上名著的何止这四部?《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孽海花》……哪个不算?区别就在这“大”——伟大、四大名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小说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今各阶层人士最熟悉、最喜欢的艺术巨著,像四面镜子,映照出中国人的某些文化、心理特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清朝前期“律”和“例”在维护父家长权力方面的效用考察,认为清朝父家长对家庭成员的财产、婚姻、人身自由等有着绝对的控制权,父家长制家庭是君主专制社会的缩影。清朝前期父家长权力的提高,与清朝前期专制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加强基本同步,受礼法保护的父家长成了专制王朝控制社会成员的主要代理人之一。清律基本继承明制,但在处理家庭伦纪案件时,例比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基干律,又不拘泥干律,实际效用上超过律。这是清朝为消除民族隔阂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法律体系高度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这个谈论多年的老话题,正在变成真真切切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现在,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空巢”时代。正在以跑步的速度进入老龄社会。然而,一方面是养老形势的万分急迫,另一方面却是养老瓶颈的日益凸显。中国老人正在面临的局面用水深火热来形容也许并不夸张:养老院,住不进或住不起;“421”家庭模式(4位老人,2名年轻夫妇,1个孩子)让中国传统的“养儿防老”成为空谈;对比身体的衰老病痛,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罹患“孤独”绝症;而贫瘠的老年用品市场让中国老人的自我养老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传统伦理文化中.“诚信”被赋予极其丰富的内涵,从语词意义来看.“诚”与“信”是相通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但在实际使用中,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又有一定的差别。“诚”是指道德主体内在的一种品质、信念,即所谓“内诚于心”。“诚”表现为真诚、诚实、诚恳等。“信”则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或社会整体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6.
17.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昕 《中国司法》2006,(4):65-69
调解是最古老的纠纷解决方式之一,它指在中立第三方的调停下,当事人协商解决纠纷。由于中国“和为贵”、“无讼”的传统法律文化,调解在中国的纠纷解决中自古以来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调解的优势显而易见,诸如,有利于和平、彻底、一次性地解决纠纷,降低纠纷解决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维系当事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纠纷解决理念以及自愿性、自治性、群众性、民主性、简易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征,有助于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特别是在公力救济机制尚不健全的背景下,调解作为中国基层社会权…  相似文献   

18.
郭世东 《江淮法治》2014,(17):62-63
“诚信”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一,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管子》中就蕴藏了很多关于诚信的精辟论述,探讨其诚信思想,发掘其有益成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有所启迪和借鉴作用。一、君主诚信之道有人认为是《管子》最早将“诚”与“信”连用的。《枢言》说:“先王贵诚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的公布施行,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中国法学会和广大法学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对此表示坚决拥护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