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马宏伟 《理论月刊》2008,(4):118-120
文学经历了一个从口头文学向书面文学发展的过程.早期的口头文学特点是重复叙事,该特征适应了当时传诵与记忆的需要,也适应了原始诗歌与音乐的密切联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表现出这种三章重复的结构特点.同时,作为口头文学重要母题之一的追寻母题被不断阐释.<蒹葭>体现了以上二者的统一,已经具备了早期追寻主题叙事的雏形.  相似文献   

2.
张艳 《求索》2013,(11):135-137
母题是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断重复出现的精神现象,它是蕴涵于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通过母题研究,我们可窥溶于文心文脉之中的民族之集体文化思想。作为文学研究母题,"异类幻化"由人类原始生命意识而起,由对生命本质思考为终。从原始神话的《大荒经》到明清时期的《红楼梦》,"异类幻化"在经过了一番否定之否定后,终将对生命的思考升华为对生命的悲悯意识。本文从文明源头溯展,向文化深处开掘,追寻"异类幻化"这一文学母题之意义,以求探究异类幻化文学之文化价值,重塑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3.
刘守华 《思想战线》2003,29(5):119-123
方法论的突破对学术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吸取和改进芬兰学派以历史地理方法深入考察民间故事,对母题、类型解析的集中尝试、故事生活史的追寻及口头文学表演理论在故事学领域的实践等方面,交叉运用多种方法,开拓了故事学方法论上的学术新路。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小说母题研究可分为题材的主题审视、母题史演变规律、母题的跨文化寻踪与比较、国别文学的小说母题史研究、特定题材与主题关系的跨文体研究等。2 0世纪最后 2 0年 ,比较文学复兴与方法论的启迪 ,使小说母题研究焕发了勃勃生机 ;小说的超个案、跨文类研究 ,已不限于人物母题和纯文学题材作品 ,而进入到叙事话语模式乃至本文接受史和阐释增殖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志斌 《求索》2010,(10):202-204
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主要显现于《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尤其是两汉乐府之中。"寄居"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存在方式。叙事的灵活与逐渐清晰的人物形象则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最为显著的特征。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以其鲜活的文学力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大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进程中的重要一源。  相似文献   

6.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0,26(2):100-104
历史意识(包括历史真实观念和史传叙事模式)是理解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发展何以滞后(与诗歌等抒情艺术相比)的重要参照系.历史意识对中国古典小说命运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压抑了早期叙事--神话与史诗,制约了后期小说的虚构意识;但它同时也为古典小说提供了基本叙事素材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哈尼族没有文字,于是在口头文学中尽情地挥洒着艺术创作的才智。神话和传说便是哈尼族文学才智最集中的表现,也是哈尼族民间文学天空中最耀眼的星系。他们的创造以什么为驱动力,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愿望呢?这当然不会只有一种答案,本文要论述的北方母题无疑有助于答案...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地区苗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流传着创生故事主要有"龙女报恩"、"羽衣仙女"和"青蛙丈夫"等类型,其中以"龙女"型数量最多。这些故事中的母题有限,但经过反复组合,出现在不同的故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类创生故事类型。尤其是"难题考验"母题,从考验的内容到母题在故事中的结构,都与苗族的历史和婚恋习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曹艳红 《求索》2012,(4):150-152
在五四新文学诞生之后,中国现代文坛兴起并持续着漂泊母题叙事文学的创作热潮。这些作品诠释了漂泊母题的两大形态:身体漂泊与精神漂泊。身体漂泊侧重于身体的空间位移所带来的生活不稳定状态及其内心的痛苦,精神漂泊则侧重于人物内心的痛苦抉择与挣扎,难以寻觅到心灵安适的所在。身体漂泊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向精神漂泊转变。中国现代漂泊母题叙事文学作品,通过从不同角度表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和心灵状态,为现代文坛提供了丰富的给养。  相似文献   

11.
经典诗歌定义对诗歌的创作和阐释具有指导作用。介绍了中西文学对诗歌的不同定义,并以《诗经》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例,对诗歌在经典定义的观照下所展示出的叙述特征而得出的结论:中诗重话语而轻故事,英诗则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中诗注重于静态叙事,而英诗则强调动态叙事。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文学作品.<诗经>中的许多诗歌作品反映了劳动人民热爱祖国,为国献身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有桐城派"殿军"之称的马其昶所著<庄子故>,不仅深得庄生哲学之旨,同时对<庄子>文学品评也颇具特色.而<庄子故>对<庄子>的文学品评偏重于文章结构的梳理,这一特色的形成主要与马其昶的桐城派作家身份以及当时的八股科举取士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杨宗红 《求索》2012,(1):195-197
掘藏、银走与悭吝是话本小说物欲叙事中三个常见的母题。明清商品经济的现实语境,使"掘金"、"银走"与悭吝母题与金银的流通性产生了密切联系。拟话本小说中关于这三个母题的叙事隐含着民众对于金银作为货币流通性的朦胧认知,在此基础上,以财行善者被褒奖,悭吝者则被贬斥。金银的流动性、财富的命定性、义利的共生性等观念参与话本小说的物欲叙事,是商品经济发展使然,也是民众对于金银流通性需求使然。  相似文献   

15.
赵炎秋 《湖湘论坛》2011,24(1):105-110
近代叙事思想在中国叙事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近代叙事思想与近代叙事文学是同步生长的。近代中国社会现状与西方思想的传入导致叙事思想的兴起,叙事思想促进了近代叙事文学的发展,近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又为近代叙事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与发展动力。近代叙事思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强烈的实践性与群众性、受到西方文化与文学的重大影响和创新性与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金君卫 《求索》2013,(6):142-144
20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促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空前发展与裂变。期间,作为社会个体之人,其于庸常生活之中的现实价值、欲望情感等均得以彰显,由此带来的中国“女性意识”也开始张扬,女性成长文学的兴起就是该社会意识最直接的文学表达。女性成长文学本质上是对传统以男权为核心叙事话语的一种反叛性言说,它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学情境化的外在叙事征候和对现实世界回应性的内在姿态:处于成长中的女性所具有的孤独式情境。不仅是女性情绪的自觉宣泄.更是处于成长中的女性自我感性生命的自在式流动,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逃离、逃离后的追寻、追寻后的失落、失落后的再次回归,一个怪圈、一个循环,形象地隐喻了人类自身对自我曾经拥有的美好精神家园的悲壮追寻.这是一种无法逃遁的人生宿命的文学书写。  相似文献   

17.
阿诗玛的诞生——搜集整理《阿诗玛》五十年来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十年前,彝族撒尼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的出版,轰动了全国。正是从这时起,阿诗玛已不仅活在了彝族撒尼人民的心中,而且还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一部流传在民间的口头文学珍品不但登上了文学殿堂,还享誉中华,斐声世界。她是怎样诞生的?其经久不衰的魅力何在?当年整理者之一的杨知勇教授特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叙事学研究,将其中不包含叙事要素的抒情诗歌置于其研究对象的范围之外,这一成规在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视野下已逐渐被打破,运用叙事学理论对抒情诗歌进行分析与阐释,已进入理论探讨与实践之中.在文学作品中,叙事与抒情二者常密切相关,具有某些叙事因素的抒情诗歌可作叙事学研究,不具备明显叙事因素的抒情诗歌,也可在叙事学的视阈下进行探讨.诗歌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又一分支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它为抒情诗歌的研究,以及叙事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近日,韩少功在<小说选刊>著文,痛斥当前小说创作中的"信息重复"等顽症.他说:有些小说信息重复,甚至根本没有信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鸡零狗碎,家长里短,再加点男盗女娼,一百零一个贪官还是贪官,一百零一次调情还是调情."他认为,这些人们通过日常闲谈和新闻小报早已熟知腻味的内容,小说再拿来挤眉弄眼绘声绘色炒一遍,无疑是"叙事的空转".  相似文献   

20.
德莱赛是20世纪美国文坛纯态自然观的杰出代表,其力作<嘉莉妹妹>堪称美国文学史上"摧毁高雅传统的第一声".池莉是中国新写实小说的领军人物,其作品不同程度受到纯态自然观的浸染.与德莱赛一样,作品拒绝主观情感的介入、采用生活流式的叙事方式和原生化语言,扩展小说的创作内涵,彰显"以真为美"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