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东京专电 “林保毅向东北老航校的朋友们问好!”一位日本老人用已经生疏了的中国话要求记者在这篇专访中写上这句话。他说,先后在老航校工作和学习过的5000多个中国人都知道他的这个名字。 这位老人就是当年东北航校(即老航校)的林教官林弥一郎先  相似文献   

2.
今天提起鲁迅,人们往往将他想象成一个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天天跟人打笔仗的作家,一个至死也不肯宽恕的世故老人;其实不然,除了“金刚怒目”,鲁迅也有“菩萨低眉”的一面. 鲁迅并不像一些人传言的那样自私、冷酷和无情,相反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以至于受伤后仍“以德报怨”.郁达夫在《回忆鲁迅》中说,有位青年学生,因仰慕鲁迅来到上海,到上海后,鲁迅不但收留了他,还收留了他找的女友,给他们提供吃住.这位青年学生不但心安理得地享用了这一切,甚至还提出要鲁迅为他谋一出路.鲁迅没法子,只好找到郁达夫,请他为这位青年学生去谋一职业,假使真的找不到,那么就请一家书店或报馆在名义上用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则由鲁迅自己出,让郁达夫转交书局或报馆,作为月薪来发给这位学生.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6,(1)
正平淡的日子过去也就过去了,但红火的岁月经久不忘、历久弥新,一旦被人提及,依然会激动。去年,我到沈阳铁路地区办事处造方一位昔日领导,办公室里只有另一人,此人恰巧认得我,并马上说到他还保存了登载我作品的一张报纸。他一边说起我那篇品《渔船神曲》一边去翻找那张报纸,我大吃一惊,且不说眼前这张泛黄了的报纸,单说阔别多年还能如此迅速地把我早年的作品拿出来,足以使我感动了。这篇报告文学,当年发表后我并未看到,也没有特意去找,没想到15年后才与报纸见面。我忙说:"原件你还留着,复印一份我带走。"他摊开报纸,复印了两张A4纸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4.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22):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白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丰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丰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不事张扬,仅从衣袖内拿出一篇极短的文章交给主考官。  相似文献   

5.
这些年,出国访问的、考察的不少。让人不能容忍的是,有一些领导者名为访问、考察,实为公费旅游,群众讥之曰:“上车睡觉,下车撒尿,风景区拍照,回来什么都不知道。”也因这个缘故,当我得知《平视美国》是南京某单位一位老总到美国访问后所著的书时,才特别想看一看。 这位作者随某代表团去美访问半月,去了旧金山、纽约、费城、华盛顿、洛杉矶、夏威夷等地。这期间,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写了大量笔记。回国后,他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98篇  相似文献   

6.
今年第三期《人物》杂志上,有一篇纪念南泥湾屯田50周年的文章,写得十分生动。文章的作者回忆当年自己由王震旅长带着,去拜访朱总司令和贺龙师长的情景,使人如临其境。贺龙师长看着他的手板心,说:“手上有了茧,要得!但还没有磨成老茧,翅膀还不  相似文献   

7.
张其 《瞭望》1996,(43)
扶贫要扶贫困户本不应有什么疑义,但在有些地方并不这样,不信请看下面两例:一是某市有位主要领导包了一户贫困户,过年之前去走访才知道这个户并不贫,新盖五间大瓦房,家里有大彩电,抽的是石林烟。这位领导本想去给他扔下300元扶贫款过年,钱都用红包包好了,一看这情景,钱没扔下,还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哪里是我的扶贫对象,倒过来让他扶我还差不多!二是某市  相似文献   

8.
一八四三年,在英国纺织工业大城曼彻斯特。一位身材魁伟的德国青年,在工人聚居的贫民窟里访问工人。这位青年还常到工厂去访问,在阴暗潮湿、机声轰响、纤维飞舞的车间里,亲眼观察工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被繁重的劳动折磨的情景。这位青年就是恩格斯。这年他才二十二岁。他的父亲是开设在曼彻斯特的“欧门——恩格斯棉纺厂”的股东。他是不得已而遵父亲之命到这里来学习“该死的生意经”的。可是,具有叛逆性格的恩格斯早已成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来到曼彻斯特以后,他抛弃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恩格斯还抽空时间到英国的伦敦、都柏林、爱  相似文献   

9.
舞蹈大师苏菲被邀请去到加利福尼亚讲课。上午8点整,即通知开始讲课的时间,礼堂里已经坐满了人。这时,大师的一位助理走上讲台宣布:“大师正在起床。请各位再耐心等一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有人开始失望,离开礼堂了。到了正午时分,那位助理再次走上讲台.说大师刚认识一位漂亮的女孩,等他跟这位女孩谈完话,立即就来开始讲课。听了这话.大部分听众抱着希望等待,一直等到下午4点,  相似文献   

10.
呼和浩特铁路局乌海车务段公乌素站站长窦学真对思想政治工作很有研究,他除了运用常见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外,还象打乒乓球一样,经常打些“怪球”。方式虽然奇特,但效果却非常好。同志们把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亲切地称为“窦氏工作法”。陪“过牌瘾”一天,窦学真查岗时发现当班的一位调车长趁空闲时间去打扑克。他当时什么话也没说就走了,这位调车长放下扑克也回岗位去了。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第二天一早,窦学真找了两位休班职工来陪刚下班的调车长“打扑克”。这样陪他玩了多半天。  相似文献   

11.
有一个公司的重要部门的经理要离职了,董事长决定要找一位才德兼备的人来接替这个位置,但连续来应征的几个人都没有通过董事长的"考试"。这天,一个三十多岁的留美博士前来应征,董事长通知他凌晨三点去他家考试,这位青年于是凌晨三点就去按董事长家的铃,却未见应,一直到八点钟,董事长才让他进门。  相似文献   

12.
10月8日,第一届世界大埔同乡联谊会在大埔县城隆重召开.12个国家和地区的380多位侨领、乡贤云集埔城.这次盛会的成功召开,倾注着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源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的许多心血.几年来,姚美良为加速改变家乡的面貌做了大量的实事,但他深深感到个人的力量必竟是有限的,因此,他便萌生了召开世界性的同乡联谊会的念头.他与海内外的乡贤、侨领取得广泛的联系,这一倡议由于表达了世界同乡们的共同心愿,所以得到海内外同胞的一致赞同,并推举其为同乡联谊会的荣誉会长。(李受肩、文卿)  相似文献   

13.
郑州一条街     
一九八一年五月十八日。北京火车站。一个二十几岁的男青年,蓬头垢面,衣着不整,他两眼布满血丝,神情忧伤而绝望。这是一名走头无路的人。 两三天没有吃东西了,他饥肠辘辘,搜索着周围能够吃的东西。突然,街旁报栏里一篇“挽救失足青年”的文章吸引了他。他连读了五遍,从地上拣起一片破纸,匆匆记下“郑州——二里岗——邵玉华”八个字,躲过一道道检查岗,扒上了南下郑州的火车。 我们暂且放下这位青年不谈,先按照这张纸条,  相似文献   

14.
顺天乡试科场一案,今日看来不过小菜一碟。咸丰八年八月,顺天府举行乡试科考选举人,正主考为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正一品)柏庭。考试与阅卷过程中,出现了不少舞弊事端,放榜之后,陆续被揭露和审查出来,柏度立即被咸丰革职。不久,直接与柏度相关的一件舞弊案被审查核实,把拍港进上了菜市口刑场:广东肇庆人刑部主事罗鸣绎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考前,他几次去拜望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李鹤龄于是与他商定,拟定字眼,约定头篇文章的末尾用“也夫”,二篇文末用“而已矣”,三篇文末用“岂不惜哉”,诗末用“帝泽”,并许诺去找到考官…  相似文献   

15.
邓伟志 《民主》2010,(1):49-49
<正>年初,各大媒体报道了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的事迹,刊登了他的日记,看了很感人。我是沈浩的同乡,都是安徽萧县人,彼此隔一小山,他住山之北,我住山之南。去年夏天我们还见过一次面。他同我讲起,  相似文献   

16.
书记不懂党务,岂不是笑话?然而,现实生活中,此类笑话的确还不少。某单位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支部书记在发展一名新党员时,考虑到本支部党员人数少,又难得集中,一年到头支部大会很少有到齐的时候,于是就采取个别征求意见的办法,总算是一个不漏地问到了。不久这位同志的入党志愿书就报到了党委会上。由于党委成员中有一位在这个支部参加组织生活,他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什么时候召开过支部大会,可志愿书就已填上,支部大会通过了,还盖了章。这段时间自己一直在家呀!他赶紧叫来这位支部书记,你猜怎么着,支部书记说:我不是征求过你的意见了吗?这位党委委员苦笑着直摇头……  相似文献   

17.
章大牛在那次差点要了他命的“体检”中死里逃生,已经8年了。那是他生平第一次,也是迄今惟一的一次“体检”。但是直到今天,他仍不清楚那次“体检”的真相。 这位55岁的安徽枞阳县农民记得,1995年秋天的一个早上,“上面来人”叫他到镇卫生院去“体检”。章大牛的妻子周真梅说,他们放下手里的活儿就去了,因为据称“体检”是给农民服务的,“有病给你治病还不要钱”。这对平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秘诀     
《党政论坛》2012,(10):9-9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他动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访本族的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练字,他听说本族有位后辈开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写了3个字:不要怕。然后抬起头来,望着年轻人说:"孩子,人生的秘诀只有6个字,今天先告诉你3个,供你半生受用。"  相似文献   

19.
戚其璋 《侨园》2014,(2):12-13
在甲午战争前敌诸将中,有一位年龄最大的年逾七句的老将,人称“白发将军”,他就是四川提督宋庆. 宋庆,字祝三,山东蓬莱泊子宋家庄人。1854年,年已35岁的宋庆,闻同乡宫国勋在安徽亳州做州官便去投奔,宫国勋见他为人老诚,又有壮志,命他统带练勇,与捻军对抗。积功至花翎游击。1860年,晋升总兵,赐毅勇巴图鲁勇号。1867年,赏穿黄马褂,换格洪额巴图鲁勇号。  相似文献   

20.
他刚从外地考察回来,一路风尘,黑里透红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一连数年了,42岁的黄德源总是这样马不停蹄地一边旅游,一边考察。到目前,这位上海旅游专科学校的教师已自费走过了大半个中国。写出了数十篇颇有见地的论文。遗憾的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还没有去过新疆、西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