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梅 《理论月刊》2014,(4):43-45,64
翦伯赞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一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原理并密切结合中国历史实际,致力于中国的社会和历史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30年代,参加"中国社会史大论战",跻身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行列。抗战时期,从历史哲学角度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建国之后,发表了一系列史论结合文章,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新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史学的革新思潮中,李大钊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实现中国史学根本变革的主张.这些主张所形成的变革方案具有可行性,其对理论研究的强调具有前瞻性,而其史学革新的"持续论"则具有普适性.由变革的理论和方法等层面组成的新的史学"范式",为当时处于探索中的中国史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谢添 《人民论坛》2012,(8):122-123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史学群体的形成、治史机构的设立和沿革,以及历史教育的普及与展开这"三驾马车"的积极配合。理清三者各自的内容与社会功用,有助于掌握抗战时期延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脉络延伸。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是20世纪中国史学所发生的最为重大的变化。其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李大钊提出的史学革新观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大钊通过深入系统的论述指出,史学革新具有必然性和连续性两个基本属性,史学革新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科学的历史学,史学革新的理论取向是将先进、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于史学研究。这一史学革新观揭示了历史学科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杨艳秋 《求索》2023,(2):55-61
新时代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应自觉肩负起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三大体系”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方法论,建立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发扬中国史学优良传统,发掘中国史学的民族特色;坚守中国史学立场,构建中国历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达虽未提出系统的史学理论,但他在长期的史学研究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史学理论,并散见其论文、专著、报告和言谈中。李达积极探讨了一系列有关的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历史学研究对象、定义、特性与内涵,历史学研究的任务,历史学的地位,历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方法、史料与理论的关系等,揭示了历史学这门学科的内在本质与发展规律,从历史学的概念、范畴、性质、定位、基础等方面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乌仁其其格 《前沿》2004,(11):227-230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 ( 192 4%D%D 1993)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创立英国新社会史学派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方法 ,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领域 ,成为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由于他在许多方面作出了富有启示性的、富有个性的理论创造与发展 ,从而使他成为国际史学界近年来最广为人知又最有争议的人物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理论创新主体间的理论互动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起着融合、促进的关键性作用。延安时期,毛泽东与党的理论工作者围绕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史学研究以及文艺理论创作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任务艰巨而又影响深远的理论探索与互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诞生已整整70周年了。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成功,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重大支持,是中国共产党成功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它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更显示出其特殊作用。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0.
美国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随着中国当代问题重新被重视起来而发展的,期间由于中美之间对峙局面的出现,研究者大多数会带有意识形态色彩,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能做到公正地评价,后来越南战争等问题促使了美国开始反思现行的研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美之间开始对话,美国学者能够进入到中国内地进行考察,虽然有许多限制,但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工作带来了重要的讯息.改革开放的实行,美国的研究者可以在内地进行材料的收集和研究,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闻天的史学思想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青年时期他翻译了一些西方史学著述,并对历史定义、历史特征、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张闻天史学思想成熟的阶段,他编写了《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指明了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基本线索,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的科学体系,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研究的新水平,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构建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科学体系、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史学呈现出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互流,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这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抗日救亡的需要。这种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史学危机论的提出,一些年轻的史学家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要求改良落后的史学研究方法,注重从其他学科中吸取先进的方法论经验,跨学科研究随之兴起并渐成思潮,到20世纪末达到了它的一个顶峰。这次跨学科史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既是对西方跨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传播与应用,同时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摆脱阶级斗争史学方法论的束缚,适应史学危机论的呼声和学科分化的要求,吸取其他学科的新的理论和方法,走向辉煌21世纪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是有些人用西方的史学方法论,如新三论、旧三论、计量史学、模糊史学等等来替代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如用所谓控制论研究中国历史,便编造出中国封建社会有个“超稳定结构”,它不仅使中国封建社会持续了2000多年,甚至使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封建的马克思主义。用它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使革命变成了一场农民战争,  相似文献   

15.
黄十庆:瞿老师是搞史学史的,殷先生是搞考古的,让我们围绕20世纪历史学与考古学本身的发展话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的历史学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学科,20世纪恰恰又是由传统史学走向现代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发展的一个世纪,变  相似文献   

16.
本期推介     
<正>李达是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本期由武汉大学教授汪信砚主持的专题"李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赵士发和李亮华的《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问题的反思及其重要启示》,汪信砚和郎廷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开启之作——李达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探论》,鲁涛的《李达对史学理论的探索》,三篇文章分别从普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具有悠久文明的中国进入了历史的新纪元,也将自五四以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由于新中国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所以当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本文拟分4个时期,评述当代中国史学思潮发展的大体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爱德华.汤普森是当代英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在工人阶级和阶级意识的形成、前工业化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治特征、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史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上均提出独到见解,富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史是从历史学科中分支出来的新兴学科,本世纪50年代在欧洲兴起,70年代以后得到学术界的确认并迅速发展起来。本文对这一学科在国外的兴起、发展、演变及方法和理论作了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结合我国的情况,作者指出,社会史研究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1.社会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有密切的关系;2.社会史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更为直接的借鉴性。当然,作为中国社会史学的研究者,在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时,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促进我国的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吕振羽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史学遗产,其中最大的启示和最有价值的财富是他那人生执著追求和巨大的创造力所表现出的使命意识。作者认为,在吕老去世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来追思他的足迹与风范,以启迪年轻的史学工作者的人生与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