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文宏  罗文宁 《传承》2012,(11):58-59,85
先秦儒家人文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保障民众生存的政治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道德自由,肯定个体生命的价值;以“善恶之辩”论人性,“以艺养德”铸人格,强调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探寻理想人格形态,坚持对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先秦儒家人文思想体现了中国“轴心时代”文明的高度,对儒家人文思想进行梳理和分析,吸收其思想的合理内核,对加强和改进人文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哲学主流思潮的儒家德化人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学理论的建构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当代中国人学植根于传统土壤的人性探索,在和谐的人的塑造、爱的现代诠释和完美人格的现实考量上赋予了人性以现代意义.全球化、生态文明以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实践又向传统的儒家人学思想提出了挑战,也为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儒家人学思想指明了进路.  相似文献   

3.
贺利平 《前沿》2014,(17):60-61
儒家生态伦理观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与现代生态文明观是一致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本文通过对儒家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内涵的分析,结合当代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以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确立健康消费观三个方面,来谈一下当前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4.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6至27日在山东尼山举行,这是中国主办的第一次儒家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对话。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三大洲的七十多名高端学者与会,在会上进行了内容丰富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宋明时期新儒家继承先秦儒学与禅宗的理论内核,并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又深邃的生态思想。其中生物共通性的“气本论”思想“、民胞物与”“格物致理”“生生之仁”“天地万物一体说“”良知说“”存天理去人欲”等思想,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德性论     
中华文化的道德智慧集中在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儒家道德文化实际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发展而成的原生形态的思想体系;另一种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被意识形态化、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在此我们论述儒家德性论当然尽可能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原生形态中领悟道德智慧,提炼思想精华。儒家德性论内容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个层面的解读,本文仅就儒家德性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7.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彦泉 《前沿》2002,(2):73-77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强调人类与大自然应和谐共处 ,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生态的运行规律 ,重视自然资源的保护。今天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人类。我们应认真反思儒家生态伦理思想 ,从中吸取思想营养 ,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思维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吴心 《黄埔》2007,(6):54-55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的至尊地位逐渐被确立。汉儒的特点主要是对儒家经典注疏解释,以为统治者所用,儒家经学成为国教,神圣不可怀疑。而当一种学问发展到不容置疑的地步时,其生命就停止了。至汉末,以神学经学为特征的儒学逐渐衰落,直到宋明时期建立的理学才给一直以正统自居的儒学带来了又一次兴盛,  相似文献   

9.
道德两难在儒家那里典型地表现为所谓的“家国冲突”,而儒家对此两难问题的化解方案通常被认为是采取了“舍国为家”的原则。然而,这一过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理解方式似有误解儒家伦理真义之嫌:从孔、孟到公羊再到朱子的儒家经典文本中或能辨析出一套更深层的道德两难化解方案,即在“舍国为家”的表象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强调“经权相济”的更具实践智慧的儒家道德评价模式。如果这一解释是合理的,它将有益于深化对儒家伦理文化深度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在论辩儒家伦理时所面临的缺乏基本共识和同情性理解的僵局,进而能为促进儒家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恰当的认知起点。  相似文献   

10.
秦志强 《前沿》2013,(1):96-97
法律是一种文化现象,儒家文化中也孕育着深厚的法律文化。本文简析了儒家法律文化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法律文化的特征人手,深刻剖析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观,并探讨其对当前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启示,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天庆 《求索》2007,(5):142-144
关注人的情感是传统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伦理体系的起点、伦理实践的各个环节以及伦理追求等方面。儒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情感培植、体认、强化、疏导机制,强化了它的实践功能,并为人们安身立命确立了根据。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慧燕  刘辉 《前沿》2009,(9):120-122
先秦儒家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内容丰富:世界是一个有着客观规律的有机的整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是自然界的荣耀和光环;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认真挖掘回顾这些思想,对于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颖 《春秋》2010,(2):42-43
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经过子思、孟子、苟子等人的努力,得以薪火相传。迨至两汉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黄老学派一些思想被儒家学派吸纳.西汉时期的儒家已经不同于先秦时代的原始儒家。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将汉代儒家称之为“新儒家”。  相似文献   

14.
“中”或“礼”不仅是先秦儒家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刑事政策的指导原则。先秦儒家在司法方面也体现了“中”的价值取向,强调司法公正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司法公正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儒家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治国方略追求的最高目标即社会和谐。儒家的治国之道追求的是社会和谐,而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有效防治犯罪。在犯罪的防治对策上,儒家并不主张单纯诉诸法律手段,而是强调运用经济、政治、道德等多种手段来防治犯罪。  相似文献   

15.
郑湘萍 《桂海论丛》2003,19(2):62-65
“中庸”作为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概念 ,不仅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文章阐述了儒家“中庸”观的渊源、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并试图从实际出发全面评价儒家的中庸观 ,阐述其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棣华 《前沿》2008,(8):183-186
“中庸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握“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正是因为它难于被准确把握和实行,导致部分人们对它的误解和误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精神,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媛  方浩范 《前沿》2008,(3):150-153
儒家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出发点,以“仁民爱物”为原则,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境界,形成了自己的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基本价值和道德取向,对保护中国古代生态环境,维持自然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它摒弃了传统伦理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基础,开创了西方伦理学的深刻变革;对于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重归和谐,是一种具有启发意义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儒家理想人格与当代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儒家的理想人格设计在历史上对我国文明与人的发展曾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 ,儒家理想人格仍然有其独具的优越性。它所提倡的尚义崇仁、追求至善的价值目标 ,好学深思、通古博今的人才范式 ,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内在品格 ,厚德载物、协和万邦的广阔胸襟 ,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继承学习的闪光之处。当然对于其中的价值取向神圣化、片面化、不公化、保守化的糟粕思想及其对当代国民心理的影响也要进行全面的批判与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雷永强 《前沿》2011,(16):10-14
乐教在先秦为儒家所重,其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广博易良”四字从动机论、知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四个维度切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特征。“广”即“广其志意”,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尚志”趣向;“博”即“博学于文”,展示出儒家乐教的致知进路;“易”,取之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教化之方;“良者,善也”,它真实地反映了儒家乐教以“成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康琼 《求索》2007,(12):148-150
中国儒家生态传统,以其以利万物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作为一种深刻的东方文化智慧,它对当今生态实践的发展和生态危机的拯救,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但今日人类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与儒家生活的古代大不相同。原封不动地继承或弘扬儒家的生态传统与具体主张,不足以解决当前的生态危机。因而,必须吸纳现代文明的批判理论。在强调儒家生态传统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又使这种价值不脱离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促使它实现从传统形式向现代化转换的时代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