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徐前权 《法学评论》2004,22(5):112-114
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设立 ,在解决人事争议、促进人才流动、维护人才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仍存在重大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单方申请、强制管辖、依托行政、组织附属、只准复议、排斥司法等方面。鉴此 ,应予以逐步完善 ,使之向规范的仲裁机制靠扰 ,并最终实现向统一仲裁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维护争议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人事争议处理之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聘任制度改革的深入,各类人事争议层出不穷,由于传统的解决人事争议的手段存在明显弊端,人事政策法规的空白、人事争议救济渠道的狭窄、争议处理程序的不规范产生的后果是实践中大量的人事争议因缺乏法律的有效调整而无法得到圆满地解决,使事业单位人事改革过程中各类矛盾激化.完善我国人事争议处理机制,要引入代理人制度,发挥协商在人事争议解决中的作用;立法上要明确聘用合同是一种广义的劳动合同,并将其作为特殊的劳动合同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将人事仲裁纳入法律调整,从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两方面实现人事仲裁和诉讼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在我国较早前即已存在,但以仲裁和诉讼作为主要救济手段的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则在近些年才正式浮出水面。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这项制度目前也面临着诸多在理论上急需澄清以及在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首当其冲的一个重大课题便是如何合理地确定其受案范围。由于现今各种法源对人事争议处理受案范围的规定内容各不相同甚至互相矛盾,特别是仲裁与诉讼之间没有实现充分的衔接,这些问题已给人事争议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了诸多妨碍和困惑。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从源头上厘清人事争议的理论定位及其合理边界,并对现有人事争议仲裁和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再调整,殊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时效对于事业单位及其当事人权益维护和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时效的法律规定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下显得较为混乱,导致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中对于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时效的法律适用不统一、不明确,各地各自为政的现象非常突出。因此,必须统一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仲裁时效期间。本文通过对于现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梳理,建议修改现有法律规定,制定实施细则,明确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仲裁时效期间为1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剖析目前人事争议仲裁裁决执行的途径入手,阐明了利用行政行为解决仲裁裁决执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人事争议仲裁执行途径的发展方向:完善人事争议仲裁法规及使其与司法接轨。  相似文献   

9.
实践中对社区工作者法律属性的认识不统一,原因在于,社区工作者属于一个新的职业,自身存在一定独特性和复杂性,现行法律的调整范围无法完全覆盖。地方性规定试图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范围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但关于社区工作者的规定涉及党的文件、居委会组织法、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等多领域基础性的法律文件,地方性规定在构建社区工作者人事关系和争议解决规则方面协调能力不足,基本规则难以自洽。应在劳动法律框架下,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社区工作者的特殊性和不同社区工作者争议事项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分类解决社区工作者争议,单独设立人民法院处理社区工作者争议的案由。  相似文献   

10.
浅析高校教师人事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用人机制普遍实行教师聘用合同制,高校在处理教师的人事关系中,遇到了诸多人事争议,而在法律适用中也遭遇了盲区。本文拟就高校教师人事争议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梳理,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就现行聘用合同的性质、人事仲裁的程序适用法律规范与实体适用法律规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事争议仲裁是2006年实施的新《公务员法》一大亮点,首次将建立和完善国家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一、人事争议仲裁的概述(一)人事争议、人事争议仲裁的概念人事争议系指人事关系主体之间在人事管理过程中因双方权利义务发生分歧而产生的纠纷。而人事争议仲裁就是对人事争议进行救济的重要手段,指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以第三人身份对人事争议进行居中裁判的一项法律制度。公务员人事争议仲裁是人事争议仲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劳动法》颁布以来,企业与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纳入了司法调整范围,虽然在劳动争议相关立法及执法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但毋庸置疑,企业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益得到了很大保障。与此同时,另外一部分劳动者的权益在法律上却长期处于被遗忘、被忽视状态——他们是处于《劳动法》调整范围之外的劳动者,比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工作人员,如果他们与所在单位发生争议,只能通过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申诉等途径解决,而不能得到司法救济。显然,这种状况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2003年8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于2003年9月5日施行。此后人民法院开始受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笔者所在的人民法院从2004年开始受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上诉案件,截至2006年5月20日,共审结此类案件43件。在审理中主要遇到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3.
薄海晶 《政府法制》2009,(14):46-47
一、人事争议解决机制的发展历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实行身份管理,人才流动非常少,工作人员对于人事权益的维护意识较淡薄,人事争议的解决未纳入法洽化的轨道,仅仅通过单纯的行政手段进行解决。在用人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发生争议时,用人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行政调解的方法对此类问题进行解决。此种方法往往因为纠纷解决者本身为纠纷一方或与纠纷一方有行政隶属关系,使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14.
15.
案情 起诉人:匡某某。被起诉人:L市J区人事局、乡镇企业局。1987年7月,起诉人匡某某(国有企业的国家干部)受被起诉人L市J区人民政府引进人才政策吸引。应邀从L市N县糖果厂调到J区乡镇企业局工作。J区人事局将匡某某的工作档案从中共N县委组织部商调到中共J区委组织部,明确匡某某为国家干部、乡镇企业局机关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6.
略论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定位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事争议仲裁制度是近年来我国程序法律制度中新出现的一类程序制度,主要裁决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因辞职、辞退等原因所发生的争议。该制度的运行目前仍存在许多障碍,如劳动争议仲裁程序的纠葛、人事制度中实体法缺位等等。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并不等于该制度没有相应的程序价值。该制度应定位于裁决公务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改革后事业单位中工作人员与其单位之间的争议,并通过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实施,推动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及其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解决方式及其适用范围上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关系和人事争议日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也需要相应地调整。现阶段的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尽管存在多样化的解决方式,但这些解决方式不仅缺乏合法性的基础,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着许多不协调之处,尤其是适用范围上的不一致导致当事人寻求司法最终救济上的困难。对此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统一的立法,不仅需要扩大人事争议仲裁和诉讼的范围,而且要实现仲裁和诉讼在适用范围上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群众不断向本刊记者反映,吕梁春翔旅游运输有限公司去年以来违规营运,严重扰乱了吕梁的客运市场,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2006年10月24日,记者以乘客的身份来到位于离石区人民医院西侧的这家公司进行暗访。记者刚进门便有一位工作人员问“:你打过电话吗”?记者不解其意,后来才得知是问订票了没有。只见屋内坐着几个人,记者询问后才知是去太原的乘客。记者问工作人员去太原票价多少,工作人员答道“50元”,记者以讨价还价的口吻说“:我们两个人,便宜点吧!车站才40元。”工作人员生气地说“:坐10个人也…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你院《关于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如何适用法律及管辖的请示》(京高法〔2 0 0 3〕35 3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 0 0 3〕1 3号)第一条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及履行聘用合同所发生的争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这里“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规定处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程序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对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的实体…  相似文献   

20.
褚宁 《法庭内外》2009,(8):37-37
"城市牛皮癣"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了。它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干净、整洁。外国友人来访,大都是通过城市的风貌来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因此,城市面貌有人管,有人抓。但看不见的"楼道牛皮癣",又有谁来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