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同江市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集区,全市共有赫哲族人口1500余人,约占全国赫哲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有街津口和八岔两个赫哲族民族乡。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八岔后,同江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赫哲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在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文化机构设置、文化设施建设、赫哲文化普及和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同江成为全国赫哲文化传承保护最为完备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2.
郭德文 《奋斗》2002,(7):54-54
应赫哲族渔民画家尤永贵老人的邀请,4月的一天笔者专程前往同江市的渔猎旅游圣地赫哲人的故乡——街津口看开江和祭江仪式。  相似文献   

3.
丁友 《奋斗》2010,(4):43-44
<正>春回大地,日暖人间。在黑龙江畔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里,更是春意融融,生机无限。施工单位农闲不闲装修村委会办公楼,鱼皮制作艺人们加班加点赶制海内外客商定做的鱼皮衣、鱼皮画,伊玛堪艺术传承人一边练习一边向年轻人绘声绘色地讲解,更多的赫哲族群众则赶着参加文明礼仪教育培训。被列入全省文明示范村的消息传到渔业村后,江边渔村沸腾了。兴边富民全面发展渔业村距同江市区45公里,地处街津口赫哲族  相似文献   

4.
《奋斗》2018,(10)
正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同江市看望赫哲族群众时说:"我心里惦记着每一个少数民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团结一致,共同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赫哲族群众指明了发展方向。两年来,中共街津口赫哲族乡委员会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定发展信心,理清发展思路,实施创新举  相似文献   

5.
尤明忠 《奋斗》2014,(9):43-44
同江市位于松黑两江交汇处,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赫哲族的发祥地和聚居地。赫哲族群众长期依山傍水而居,开辟、生息、繁衍、迁徙、创造、发展,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渔猎文化。同江的赫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同江独特地域文化名片。同江是国家级文化先进县,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让少数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传承和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文化形成良性循环而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6.
正同江市有八岔和街津口两个赫哲民族乡,赫哲族人口1560人,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赫哲族的发祥地和主要聚居区之一。八岔乡于1956年建乡,是赫哲族最早建立的乡级政权。全乡耕地21.1万亩,现有人口3826人,赫哲族人口364人。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省考察调研,来到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两年来,八岔乡坚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用讲话精神凝聚全乡干部群众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谭杰 《奋斗》2004,(11):49-50
赫哲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目前仅有4246人,通晓本民族语言的不足100人,掌握伊玛堪传统说唱艺术的,也只有一位老人.且已重病缠身。今天的赫哲族文化面临着现代文明的空前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挽救发展赫哲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螺髻山景区依托绿水青山和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传承了传统文化,富了当地百姓。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产业,对其进行法律规制是促进西部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保护西部地区民族文化、保护西部民族地区人文环境以及保护当地居民权益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法律规范缺位,当地居民、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淡薄,使得当前西部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现象严重。为此,必须完善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法律体系,健全对政府管理行为的法律监管机制,加强旅游行业协会的依法管理职能,以此不断促进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明太  杜烨 《奋斗》2012,(11):46-47
在联建联创活动中,佳木斯军分区某团七连和佳木斯边防支队同江大队街津口派出所、同江市街津口乡党委立足远景规划,着服务实创新,紧盯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精心打造“党建、维稳、经济、文化”四大品牌,全面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组织联动、军地共建”格局,联建联创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打造“党建品牌”提高军地党建队伍整体素质和组织生活质量联建联创是一面镜子。照亮了彼此的长处也显现了不足,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了优势互补。军地双方在部队创建活动与地方创先争优活动中互相取长补短.变“单打独斗”为“一盘棋”。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5,(12)
<正>赫哲族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语言、风俗、信仰等民族活态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急剧流变和消失,抢救和发展赫哲族文化迫在眉睫。如何有效依托"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让互联网与赫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将成为饶河县做好赫哲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努力方向。一、赫哲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民俗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9,(19)
正"赫哲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特别是渔猎技能高超、图案艺术精美、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参观了赫哲族民俗展,观看了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教学,称赞"伊玛堪说唱很有韵味"。这句赞扬让赫哲人对赫哲文化的传承更有信心了。为了让民族文化迸发新活力,村里扩办了伊玛堪传习所,开办了赫哲手工艺品培训,赫哲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如今的同江已成为全国赫哲文化  相似文献   

13.
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介于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一种旅游发展方式,在最大限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前提下,采用合适的方式,对一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一种旅游发展理念。它利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既是一种生态旅游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旅游发展的战略和旅游开发的一种文化理念。因此,在风景优美、民族传统文化富有特点的民族自  相似文献   

14.
山旭  夏攀 《党建文汇》2011,(8):11-11
今年7月20日,黑瞎子岛登岛旅游进入“试营业”阶段。这是2008年中俄两国政府在黑瞎子岛举行界碑揭幕仪式以来,该岛首次对游客开放。“黑瞎子岛景区的最大特色,是东方文化、民族文化、两江文化、边境文化相统一。”黑龙江省旅游局副局长刘显富说,这里是祖国最早迎来太阳的地方、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两条中俄界江的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可体验“一岛两国”,是全国稀有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正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实行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政策,有效保护了景区内苗族传统建筑文化,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旅游收入逐年增加,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构建了文化、旅游、扶贫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近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景区管理局拿出2016年下半年门票收入的1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奖励金,奖励村中保护苗族传统建筑有功的农户,奖励金共计1600多万元,平均每户分得11627元。  相似文献   

16.
正5月6日,省委常委会在专题听取黔东南州工作汇报、研究指导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时指出,民族文化旅游业对黔东南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黔东南州最有条件和优势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黔东南的生态旅游、原生态文化旅游走向了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而今,加快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优势,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推动旅游  相似文献   

17.
论民族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浓郁文化特色,融入当地真实朴质生活,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体验当地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为当地提供有效经济支持的新型旅游形式。文章对民族生态旅游的概念、意义、原则及内容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鱼皮文化是赫哲族渔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核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本文通过对鱼皮文化传承与开发现状的调研,诠释赫哲族鱼皮文化传承意义与策略,以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并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伟 《世纪桥》2023,(3):21-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类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积极意义,不仅使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力地推动文旅融合,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融入内容上,根据价值维度、政治维度和时代维度,结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突出精神内涵,选择家国情怀、天人合一、崇德向善的理念融入思政课,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西江苗寨在长期实践摸索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开发模式,本文在理清旅游开发模式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试图探寻西江苗寨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一、西江苗寨旅游开发模式的历史演进西江苗寨的旅游开发肇始于20世纪80、90年代。初以苗寨居民的自发旅游接待为主,游玩者多为当地村民,一些从事民族文化、历史研究的学者也开始涉足西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