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领导必须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从诸葛亮“拒谏”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惧,除失街手、兵屯渭南外等失误,像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可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呢?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作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相似文献   

2.
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书中所写的“木牛流马”。小说的一百零二回《司马茨占北原渭桥诸葛亮造木牛流马》中写道,蜀军伐魏,由剑阁往祁山大寨运粮艰难,于是诸葛亮教人制造木牛流马,“搬运粮米,甚是便利。牛马皆不水食,可以转运,昼夜不绝。”然而,对于后人来说,木牛流马却成了一个谜。《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的描述在史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可以找到依据,说明当时确有其物,文学家罗贯中的描述并非凭空臆想。诸葛亮死后200多年,大科学家祖冲之曾成功地复制出木牛流马(见《南齐书·祖冲之传)})。但是…  相似文献   

3.
蜀汉诸葛亮在与东吴修好,并 且平定南方之后。就一心一 意出师伐魏,希望复兴汉室,还都中 原。在前后七年中,六出祁山,未能 如愿,最后病死在前线,正如他自己 在《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后人读史至此,无不扼腕 叹息。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病死的地方是五丈原, 后人在这个著名的古战场上修了一 座庙来纪念他,现在成为一个旅游 景点。未登五丈原,先过高店镇,因 为当时诸葛亮手下的大将魏延曾在 此扎营,所以此镇又名“魏延城”。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虽不在五 虎上将──关、张、…  相似文献   

4.
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延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延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囊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延。而今七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经沙场屡立战功的魏延如此结局而惋惜,禁不住要发问:魏延为什么会“反”?倘若诸葛亮对他少一点疑忌多几分信任,后劲乏人的蜀汉是否可以不失去这位智勇兼备的大将军? 魏延为什么会“反”?诸葛亮说是因为他“脑后有反骨”。我们不妨回过来看看魏延一生几次“反”的缘  相似文献   

5.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君臣之间的“信”履行得较为完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父子和诸葛亮,这对明主贤君在中国历史上演绎着至善至美的诚信道德。诸葛亮在治蜀时期,信用人才,把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相似文献   

6.
苗振亚 《今日广西》2007,(15):63-64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上半叶那—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更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 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头。又一客问:“今晚可以试试吗?”钱穆又一点头。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一面背诵,—面表演,把诸葛亮与张昭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人称奇,小钱穆当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  相似文献   

7.
“尺子”     
田文 《世纪行》2006,(9):47-48
上世纪末,笔者到四川成都出差时抽空去看了武侯祠。诸葛亮是我早就崇敬的英雄,今天置身祠内,更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的塑像,三人都是为保卫蜀汉而牺牲的。这更增加了我对诸葛亮的敬意。便细细地看,慢慢地品。在看、品的过程中,耳边再次响起了诸葛亮《出师表》中“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句子。祠内游人很多,听口音,多是从外地来的,他们也和我一样,看昭烈庙快而粗,看武侯祠慢而细。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蜀汉在他的治理下,“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种赞誉,未免言过其实,但大体还是符合诸葛亮治理蜀汉,政治得以清明,社会秩序较为稳定这种实际情况的。“刑不上大夫”,自古如是。诸葛亮曾把仅次于自己地位的重臣李严,革去官职,“削其爵土”,降为平民。因为李严“受恩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以蜀汉兴亡为主线,不仅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这个光彩照人的主角,塑造了刘关张、赵云等典型形象,而且以生动传神的文笔,描写了许多益州人士.刘备集团大体上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刘备进入益州之前的旧部,另一部分则是刘备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和占领益州之后逐步吸收的蜀中人士.前者是刘备东征西讨二十几年才积聚起来的一点本钱,自然是蜀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后者虽然归附刘备较晚,但在帮助刘备夺取和治理益州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杨绍华 《求索》2008,(1):187-188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是足智多谋、忠诚坚韧的典型,是中国古代贤臣的代表,是民族智慧的化身。罗贯中在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过程中,大量采用横向比较之法,通过树立正反类型的次要人物性格,让典型形象鹤立鸡群。沉稳干练、圆滑世故的司马懿就是作者刻意创造的诸葛亮典型性格的比对标杆。因而,了解了司马懿形象之于诸葛亮性格的美学意义,就找到了解读《三国演义》众多典型性格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能呼风唤雨的战神,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主要是个政治家。对于他的军事才能,历来褒贬不一。《三国志》作者陈寿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放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有人不赞成这种说法,记陈寿因其父(马议部下)街亭一役失利受牵连而处以刑罚,有意贬低诸葛亮。有人说,魏延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袭取长安,诸葛亮怯而不纳,失去攻魏良机。……我们的态度是,应实事求是地给予评价,不要技高,也不要贬低。诸葛亮“少有通群之才,英霸之辞”,“每自比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乐毅(…  相似文献   

12.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一章中,诸葛亮给“小人之儒”下的定义是:“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而今天,“笔下虽有千言”已发展为“嘴上超过万语”,将上至官员、学者,下至各式人等每天的“精彩语录”加在一起,其数量之多,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3.
《协商论坛》2011,(2):53-53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结果,语文老师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历史小说。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小说搬上荧屏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再创作。在小说和电视剧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形象当数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从古至今,他给我国人民以多少激励和启迪。即使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见解、谋略也与现代科学惊人地吻合。“隆中对”  相似文献   

15.
育才莫学诸葛亮刘佳琦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诸葛亮可谓忠诚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勤政廉政的化身,堪称“万世师表”。然孰不知这位“卧龙先生”,在人才问题上并不高明。“三国鼎立蜀先亡”的悲剧,与他在人才培养上的短视不无关系。“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  相似文献   

16.
避短与扬长     
反之,若不辨长短,甚至舍长用短,必然是一害人才,二害事业。诸葛亮误用马谡而失守街亭就是个典型。马谡是个智囊型的人物.街亭之役,诸葛亮却让他披坚执锐当“先锋官”,结果痛失街亭,使蜀汉局势急转直下。对此。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批评诸葛亮误用马谡是“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犯了“裁之失中”的错误。这个批评很中肯。  相似文献   

17.
话说魏延之“反”袁万祥喊罢三声“谁敢杀我”,一颗人头落地。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孔明死后魏廷受诛的镜头。小时候听人讲“魏廷喊·马岱斩”的故事觉得颇有趣,深深佩服诸葛亮生前算定死后事,预伏锦囊妙计除掉了造反的魏廷。而今八十几集连续剧看下来,至此却为久...  相似文献   

18.
<正> 诸葛亮后裔今何在?在流传于世的诸葛亮史料和《三国演义》通俗小说中,关于诸葛亮后裔们的记述。截至三代,就断了线索。据考察,在诸葛亮一生有迹可寻的出生地山东琅琊、隐居地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人们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诸葛亮了。本文试通过分析他的悲剧形象,从儒家的道德情操、人生价值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他的影响,来分析造成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里有“三气周瑜”的故事。那周瑜少年英俊才华出众,可惜度量狭小,尤其容不得强过于他的诸葛亮,竟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活活地气死。《水浒传》里的王伦,原是方圆八百里水泊梁山的第一任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