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一种非常态形式,是执政党结构严密和功能扩张的结果。它是在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过程中,在国家和社会能力虚弱的条件下,执政党权力扩张以至控制国家和社会从而三者结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状态。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研究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研究为反思“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执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与革命社会是连续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思潮、革命经历和现代化危机共同推进了当代中国执政党、国家、社会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王可园  李晓芬 《学理论》2010,(20):172-173
对“五四”的性质的理解近年来逐渐形成三种解释,即自由主义的、保守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解释。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五四”对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内在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其破除人们内心的道德束缚有余,而制度约束建设不足,因此,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给法制尚不健全的中国带来了人的行为的极大混乱。  相似文献   

3.
党历来高度重视民主集中制在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反复强调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动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但是,在决策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不少偏差,有的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仍然有不少决策不尽人意,有的决策甚至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如何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仍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民主集中制对决策的基本要求 在决策过程中,既要体现组织原则,又要落实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从组织原则的角度来看,要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其核心是“服从”。从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角度来看,其…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化是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也是政治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1949年至今,中国社会在分化过程中经历了由政治强力整合形成的政治身份制结构到法定权利基础上的经济分层结构的转型,与此相适应,政治运行态势也经历了从集权型稳定到过渡型稳定的转变。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将逐渐发展成以中间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将造就一个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推动着民主型稳定的实现。社会分化转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两次较大规模调整。“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保持政治控制、社会结构分化和政治稳态化三者间平衡发展的最佳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杨烈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个体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既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体现,又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关系发生着很大的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一种刚性约束,只能管束人的行为;感恩是一种柔性约束,可以控制人的心灵。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业是新时期从严治党、端正党风的重要前提,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基本预设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将经历经济、社会与政治的多维变化。其中,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变迁对于政治转型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作为中国最大和最重要的经济特区,深圳在过去的30年间不仅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而且也经历了显著的政治变迁。回顾深圳经济特区30年政治发展的进程,梳理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把握中国改革开放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法治建设离不开本土资源,而农村社会中的非正式制度成为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与国家正式制度并行的关系中,农村非正式制度影响着农村法治资源的绩效,并产生了二元的制度结构、加强了农村天然的社会关系、影响着农民的政治参与方式和法律意识增强,这需要对非正式制度加以引导协调,使之成为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积极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9.
乡村经济的市场化发展带来农村社会整体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变迁,由此揭开了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大幕,这一社会背景和发展体制的根本性转换在乡村民主政治的体制结构和农民日常的政治生活当中都能找到其深深的变化印迹。市场化本身固有的能够推动社会主体的多元分化、利益需求的整合联动以及社会结构的分层别类等制度性特征,使得人们的行为和需求越来越关注利益。利益在市场化过程中受到重视,成为人们的行为动力,因此需要对农民的利益诉求渠道和保障机制进行制度性的调整和整体性的规范。农村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发展使得农民的民主思维、政治理念、法治观念、权利意识等等开始萌芽并逐步稳固化,越来越强烈的要求参与到乡村社会具体的事务管理和政治运行当中去。面对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农村的民主政治制度开始发生变革。  相似文献   

10.
“三个务必”是新时代新征程治党兴党新论断。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务必”要深入分析其跃升动力、深层机理和实践指向。从跃升动力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然使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孕育、百年大党独有的奋斗精神、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是推动“两个务必”跃升到“三个务必”的多重动因。从深层机理看,“三个务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自立,贯穿着党的大历史观,并内在统一于党的自我革命。从实践指向看,贯彻落实“三个务必”,重在实现“四个转化”,即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将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将积极进步的政治文化转化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特定的政党话语转化为普适的大众话语。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实践中国梦从理论建构层面来看,从毛泽东到习近平,其中国梦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实践过程来看,孜孜以求于民族的独立,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革命是其主要手段和途径,工业化革命和农村的现代化社会改造是基本步骤;从现代化视域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中国梦符合世界现代化的民族国家梦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在地方推行的一种重要民主议政制度。毛泽东高度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扩大民众政治参与方面的关键性职能并不断推动地方落实该制度。从参与对象维度来看,强调以统一战线为内核的制度设计,最大限度扩大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参与范围;从参与方式维度来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基本原则,突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解决现实问题的运行理念;从参与效果维度来看,以提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化水平为基本目标,将其作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稳定运行的保障机制。从政治参与角度认识新中国成立前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此时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向人民代表大会实现制度转换的内在理路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范式作为一种整体主义方法,受到以诺思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家的责难,认为他没有解决社会政治变革中“搭便车”问题,并借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这是对马克思的曲解和超历史苛求.与一定经济关系互补的意识形态是解释“搭便车”问题的基础.意识形态嵌入人们的经济、政治关系,从而影响、促使人们摒弃“搭便车”行为.近年来演化博弈论的发展,为从微观上解释人们的利他主义行为如何产生与存在,从而解决社会政治变革中的搭便车问题提供了一种说明工具.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得出:在组群间冲突频繁的时期,高水平的利他主义得以产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多元主义”、“社会合作主义”、“国家合作主义”和“社会合作主义”等多种政治文化或政治体制视角,在坚持和给定中国现有制度和文化的前提下,我国的国家———社会关系应该调整和转化为“社会合作主义”———即赋予社会和民间更多的自主权,限制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和逐利行为,强调国家与社会合作而非社会与国家合作。  相似文献   

15.
2003年深圳市区级人大代表竞选现象的政治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3年深圳市区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换届选举中,出现了一些“民荐候选人”或“自荐候选”,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民间动力和社会基础日益增强,激活了现行体制和本制度中内在的民主基因,催生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竞选制度。通过这次选举,可以看出,民主政治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利益协调机制,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必须防止金钱的腐蚀和干扰,公正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应有权利。  相似文献   

16.
论政治管理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认为,有限政府是市场经济对政府角色的具体定位,要实现有限政府的目标模式,需要适时进行政治管理行为模式的调整与改革.即实现:在治国方式上,从政策治国走向制度治国;在权力更新机制上,从选拔制度走向选举制度;在党政关系上,从以党代政走向党政分开;在政府与社会关系上,从“大政府、小社会”走向“小政府、大社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从高度集权、服从中央走向地方分权、基层自治.  相似文献   

17.
试析我国村民自治的现实基础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村民自治制度,于1982年被宪法正式确定,如果从1990年试点开始,其在我国示范运行已近十年了,1996年我国已建立了931716个村委会。实践证明,村民自治制度对推动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  相似文献   

18.
村民自治:我国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的伟大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农村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农村社会基础的变更无疑对基层政权组织体制产生了直接的冲击。在这种新的社会格局中,如何以村民委员会作为组织实体而构筑村民自治体制,成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一项基础理论课题。1998年1...  相似文献   

19.
高朝凯 《理论导刊》2024,(3):56-61+109
政治认同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深刻影响着政治体系成员的政治行为,而心理与行为的二元分离却无法确保体系成员在行为上始终忠诚于政治体系。当前的政治认同研究陷入只强调内心认同而忽视外在行为的研究误区。“政治接纳”的出场为政治认同研究摆脱这一误区提供了新的出路。“政治接纳”作为一种政治认同基础上的外化行为,主要由制度接纳、价值接纳、政策接纳和过程接纳等核心要素构成,并具有增强政治合法性、维护政治稳定、提升政策执行效率以及促进政治民主与监督等诸多功能。相较于政治认同而言,“政治接纳”在强调内在心理的同时更加注重外在行为对政治体系的实质性影响,在理论上克服了政治认同的心理偏好,并有效兼顾了政治心理与政治行为,从而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只有自觉参与经济建设,才能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广大政工干部的共识。但是,在参与过程中,也不免掺有杂音和“跑调”现象。一种是把“参与”理解为“弃政从经”,认为参与就是参加,参加就得改行,否则就不是“参与”。另一种则把“参与”理解为只能是间接服务,只要管住党员不出事,保住企业不出乱子就行了,否则就是“种别人田,荒自己的地”。这两种观点都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因为:其一,我们说的“参与”是更好地为“中心”服务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是行政的根本任务,也是企业党组织头等重要的责任,是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本质内容。其二,“参与”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和掌握经济工作的第一手材料,增强党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