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黄牛对高原脑水肿的易感性,并为青藏高原养牛业提供参考,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法并采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成年黄牛大脑不同功能区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牛不同功能区脑组织中AQP4表达面积(S)和积分光密度(IOD)值的大小顺序为S扣带回>S中央前回>S丘脑>S尾状核,IOD扣带回>IOD中央前回>IOD丘脑>IOD尾状核,且扣带回和中央前回的S和IOD值均显著高于丘脑和尾状核(P<0.01)。结果证实,成年黄牛脑不同功能区、同功能区不同层及同功能区同层不同类型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及代谢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对脑水肿的易感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吉氏巴贝斯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犬、狐、狼等动物的血液原虫病。该病1910年发现于印度的犬和狼,随后在锡兰岛、马来西亚、埃及等地广泛流行。1987年吕文祥在国内报道了发生在河南卢氏县猎犬的吉氏巴贝斯虫病,随后南京地区不断有该病的爆发流行。本研究对流行于南京地区的犬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在红细胞内的发育及形态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978年以来,在我省部分地区发生一种鸡的跛行、麻痹和眼睛失明等症状的疾病。经对40例病鸡的剖检,组织学检查以及对部分鸡场进行血清学检查和雏鸡接种实验,证明属于慢性型马立克氏病(MD),并初步查明了MD在河南的分布概况。现报告如下。 (一)病鸡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病鸡的品种和年龄:本病多见于白来航、星杂288、仙居、芦氏、中原红、青岛花等鸡种,本地土种鸡也有发生。病鸡多在3~12月龄,较大的鸡也有发病。  相似文献   

4.
微小牛蜱对四川丘陵和山区的黄牛危害十分严重,每年蜱活跃期黄牛的感染率几乎高达100%。蜱不仅吸食血液,刺伤皮肤,全身出现弥散性结节,而且传播双芽焦虫病,造成黄牛大批死亡。为防治牛蜱的危害,我们参考国内外文献,选用双甲脒于1991年7~9月在汶川县、峨眉山市进行了本项试验。(一)药品及配制12.5%双甲脒(Amitraz)乳油为江苏泰县兽药厂生产,批号910319,500ml瓶装。试验时取定量双甲脒乳油加常水配成125ppm、250ppm、375ppm浓度乳液供用。  相似文献   

5.
鸡病毒性关节炎是由呼肠孤病毒所引起鸡的一种比较重要的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胫跗关节腱鞘肿胀和腓肠肌腱破裂,生长发育迟缓,淘汰率高。我们于1988年10月~1989年10月应用琼脂扩散试验(AGP)对山东、河南两省17个鸡场进行了鸡病毒性关节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在某些发病鸡场的鸡群里,从病鸡的肿大关节中采取病料接种鸡胚,分离到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  相似文献   

6.
牛球虫病是一种以急性肠炎为特征的原虫病,多发生于犊牛,各个品种的牛只都有易感性。在寄生于牛的各种球虫中,以邱氏艾美尔球虫和牛艾美尔球虫(E.bovis)的致病力最强,这两种病原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在犊牛群中发生此病而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时,则可能造成地方性流行,带来一定的损失。国内关于几月龄犊牛球虫病的报道较多,而1岁以上黄牛球虫病的报告少见。我们在前两年的临诊工作中,每逢4~6月间,常常遇到一些2岁左右以拉血痢为特征的病黄牛,因未作粪便检查,结果药品消耗甚多,但疗效很差。1984年4~5月间,在南昌等地区又遇到本病流行,经粪便检查发现大量球虫卵囊,从而确定为球虫病。按照本病防治,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1961年起在云南边境个别县份马匹中发生一种以喘气为主要症状的疫病。由于病性未定,暂称“马喘气病”。 今年四月,中央农林部负责同志听取“关于云南马喘气病情况”的汇报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员来我省指导工作,并深入疫病重点流行区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和科学实验,对“马喘气病”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初步确定云南“马喘气病”是马传染性支气管肺炎。  相似文献   

8.
疙瘩皮肤病是由痘瘤病毒科、疙瘩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所引起的牛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本病1929年发现于赞比亚和马达加斯加,随后迅速传播至非洲南部和东部及世界其他地区。 我们于1987年9月在河南省扶沟、通许、民权、尉氏等地发现黄牛以皮肤上出现许多大小不同的结节、坏死、化脓等病状为特征的牛皮肤溃烂病流行,经对该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查,认为该病主要是由牛疙瘩皮肤病病毒所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棘球蚴(Echinococcus)是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幼虫,可寄生在绵羊、山羊、黄牛、水牛、骆驼、猪、马等家畜及多种野生哺乳动物和人的肝脏、肺脏以及其它各种器官。在以往的文献资料上尚无有关禽类寄生棘球蚴病的报道。1981年9月,我们在山东省兖州地区的一群麻鸭中发现棘球蚴病一例,现将情况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宁夏泾源县牛魏氏梭菌病调查白慧勤(宁夏泾原县畜牧兽医工作站756400)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位于六盘山东麓,是农业部确定的养牛基地县。近年来随着商品肉牛的不断发展,黄牛的交易及流动量随之增加,一种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和季节性强的疫病在全县大面积流行。牛...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兰州兽医研究所1971年曾用国产贝尼尔对黄牛的临床毒性和牛环形泰勒焦虫病的治疗做了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确定国产贝尼尔对乳牛的安全性和对乳牛血孢子虫病的疗效,甘肃省兰州兽医研究所、甘肃省兽医药品厂、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贵阳奶牛场于1971年4~9月份在贵阳奶牛场共同进行了下述试验。通过试验基本上肯定了贝尼尔对乳牛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剂量幅度,并认为该药对乳牛轻型瑟氏泰勒焦虫病、双芽焦虫病有很高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关于河南省“牛瘁死症”病因质疑何学斌,刘洪仁,樊秀芝,冯丽芳(河南省周口地区动物检疫站466002)近几年来在我区各县、市及豫东其他地区的部分县、市区域流行或零星散发一种黄牛怪病,患牛在无任何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倒地死亡,多数病例为成年健壮牛,经河南...  相似文献   

13.
牛肠黄是四川省役用牛只常见多发病之一。常因确诊困难,延误病机或失治、误治而造成死亡。现将1972年4月至1977年7月记录较详的74例,初步整理小结如下。(一)一般资料1.动物种类:黄牛38例(占51.4%),水牛34例(占45.9%),乳牛2例(占2.7%)。黄牛、水牛全为役用牛。两者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大家畜(黄牛、马、骡、驴)传染性皮肤病防治研究协作组,于1987年9月,先后在我省周口地区、郑州、开封、许昌等市县对大家畜发生的皮肤溃烂病进行了调查,并以扶沟县为重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弄清了该病的流行情况和临床特征。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生化试验及动物接种试验等,证实该病为刚果嗜皮菌引起的大家畜嗜皮菌病。并筛选出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BR)是牛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接触传染病。1956年首次在美国分离到本病病原——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BRV),后来分类为牛疱疹病毒1型,此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1980年4月我国第一次从新西兰进口奶牛体内分离到IBR病毒,以后又陆续从进口的奶牛、黄牛、水牛以及种公牛的冷冻精液中分离到该病毒。封启民等人对我国部分省区进行的血清学普查结果表明:广东、广西、河南、河北、新疆、山东及四川等地的黑白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家畜中毒性疾病的研究简况 解放以来,我国家畜中毒性疾病的研究,一直是围绕着畜牧业生产提出的问题进行的。早在1951年河南省耕牛发生一种以体温不高、呼吸困难、气喘发吭为特征的喘气病,经过反复试验研究,终于在1956年确诊为黑斑病甘薯中毒。据统计,仅河南一省当时损失耕牛即达50万头。此后,北方各省的甘薯产区相继报道了此病。1956年,华北地区马类家畜发生疑似“脑  相似文献   

17.
慈利县郝家山牛场位于我省西北部,武陵山系的东部边缘,牧场内水源充足,饲草丰茂。 但黄牛圈形盘尾丝虫病对牛场危害严重,1984年抽检63头黄牛,其中阳性牛45头,感染率高达71.428%。为了掌握黄牛圈形盘尾丝虫病微丝蚴的活动和消长规律,以利该病的防制,对其进行了年周期的试验观察。 (一)方法 1.试验牛:从1984年抽检的阳性牛中,选择感染严重的34、54、100号黄牛逐月定时进  相似文献   

18.
气肿疽是气肿疽梭菌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黄牛 ,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 ,以败血症及深层肌肉发生气肿性坏疽为特征。 195 2~ 195 4年 ,湖南省部分地区曾发生本病 ,195 5年起每年进行预防接种 ,至 1974年疫情已被完全控制。 2 0 0 0年 7月 ,湖南省湘南某村暴发本病 ,病牛死亡率达45 .6%。1 发病情况2 0 0 0年 7月 2 0日 ,湖南省湘南某村 2 0 4头存栏黄牛发生流行病 ,死亡病牛 93头 ,死亡率 45 .6%。主要感染 1~ 3岁龄黄牛 ,幼犊或 3岁以上黄牛也有发病。2 临床症状病牛发病情况和症状一致而典型 ,表现精神沉郁 ,食…  相似文献   

19.
1996年9月,地处海拔4000m以上的西藏谢通门县通门乡的黄牛、犏牛、牦牛发生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共发病116头,死亡33头,平均发病率为15%,病死率为28%,通过系统调查、诊断,确诊为牛双芽巴贝虫病。经用贝尼尔、黄色素等特效药物和抗生素、解热镇痛剂、补液等对症治疗及综合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  相似文献   

20.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一种新的病毒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呼吸急促和猝死为主要特征。该病于1984年1月首先在江苏省无锡市发生,目前呈蔓延趋势,上海、河南、安徽、河北、四川、浙江、贵州、福建、湖北、湖南、山东、宁夏及北京均有本病流行。1986年1月该病在云南爆发,为控制其流行,我们对昆明、嵩明、富民和陆良等市县的患兔采集了病料,并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及微生物学等项调查与诊断,明确了病原,采取了以接种疫苗为主的防制措施,迅速地扑灭了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