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进程中,作为城市新移民的农民,其在融入过程中产生的阻碍和困境,实质是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摩擦和碰撞。加强针对性的文化培训,提升农民等城市新移民的文化素养,以文化融入助推社会融入,促进进城农民社会认同感、公共精神的提升,扩大其人际关系网络,进而提升其社会融入的程度,从理论逻辑和现实上看是较为符合农民融入城镇化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意蕴的文化话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塑造党的文化话语的时代选择。话语权视角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话语逻辑渊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中华文明历史中文化基因的历史逻辑、改革开放实践中文化积淀的实践逻辑;其时代价值在于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文化支撑,加强文化话语的政治认同,提升文化话语权;其建设路径要求坚持文化话语在学术化与政治化、精英化和大众化、世界化和民族化等三个层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基于湘、川两地实地调研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存在两种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和制度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本质在于村社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血地缘网络的团结能力推动农民自主开展建设。制度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薄弱的地区,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建设来创设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而激活农民的自组织能力。两种路径虽有差异,但内核在于激发农民内在的参与动力,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乡村建设路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化自信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提出有一定的理论前提和现实逻辑。怎样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必要科学地梳理和论证其理论构成、内在逻辑、生成机制等概念。一个社会的文化自信凝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文化自信的逻辑生成的视阈去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科学地理解和把握其内在逻辑,揭示其变化发展规律,对当前我国所大力倡导的培育和践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进行系统审视后的理论结晶。马克思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的特质所在,而且分析了社会有机体的内部构成与生成逻辑,认为社会有机体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现实的人"为能动主体,以自然界为生存前提。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照乡村社会治理,要求我们整体统筹治理内容,实现乡村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的内在结合;坚持以农民为本,把农民视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依靠力量与受益对象;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妥善处理乡村社会治理与环境治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词之一,并将其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那么,如何深入理解文化自信也成为科学理解"四个自信"的关键。基于此,为了更加系统的对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进行深入的认知,应从整体上对这一命题进行考察,即梳理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生成逻辑、文化自信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自信建设的实施路径,以及文化自信思想的现实意义。这样才能更加客观的对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进行深入的了解,提升其现实效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藏在中国劳动人民中的智慧沉淀出来的传统文化更是旖旎璀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以来,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内容不断丰富,本文就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农村文化自信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提高农村文化自信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正植根于中国实际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课题,文化自信作为精神力量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自省、文化自觉、文化自立、文化自强作为文化自信的四重演进逻辑对于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此,我们要以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自省、以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立、以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以文化自信提升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践路径主要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化、本土化、大众化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继承发展、兼收并蓄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中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需要从思想的高度上对文化自信及其确立的问题进行前提性反思。就内涵而言,文化是不同群体在社会实践中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文化自信的提出和确立离不开全球化的文化视阈。概念的解析为反思文化自信确立的路径提供了逻辑前提。历史性决定文化自信的确立是一个进行式而非完成式;多元性和差异性要求具有他者意识,实现一种文化间的自信,而非一种独断式的文化霸权。全球化为文化自信的提出和确立提供了现实的语境,确立文化自信要坚持改革开放,捍卫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农民生活逻辑背后的一套文化价值体系指导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贵州B村是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庄,农民的生活逻辑呈现为"生活本位"。"生活本位"逻辑的核心在于对当下生活过程的体验与满足。个体在当下的生活过程中不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与价值需求。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生活本位"逻辑下形成的低经济效率的劳动力利用机制、低度循环的家庭再生产机制和强生活幸福感的价值生产机制,指导和安排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活本位"逻辑阻碍了农民家庭向上流动,但也缓和了乡村文化失范危机。  相似文献   

11.
以数字技术助力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以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针对资源分配、人才结构、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要坚持数字乡村文化政策的引领作用,以数字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被裹挟在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之中,乡村公共文化的变迁是乡村社会历史性巨变的缩影和表现。乡村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获取文化资源、表达文化情感、实现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文化受生存基础、建设主体、文化心理、文化空间、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日益走向式微。基于此,从乡村公共文化重建的内生力量、外在条件、重要依托、有力保障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形成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廉之恒道: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研究》是在当今不同廉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一部代表性力作。该著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进行了历史考察和全面审视,展现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逻辑生成、主体内容和基本特征;著作深入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现代转换的动力、路径、目标与方法进行了探讨,体现了对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觉悟和自信。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表明党和国家对文化是党之魂、国之魂、民族之魂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与深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正在不断的探索构筑。文化强国战略的探索历程经历了文化构筑信仰支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步摸索磨合、"文化是工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四个时期后,终于走向了自信、自觉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体系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民族文化之魂;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追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主体;继续坚持双轨并行的发展道路三部分组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把握正确路径,要走一条科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不仅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更是要求实现乡村主体——农民的现代转型。在乡村主体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下乡村文化存在制度、功能、内容危机等问题,而文化认同危机是其根本问题。乡村文化危机表明了乡村文化现代重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也为乡村文化的现代重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苏南乡村文化建设也可以将此分析作为制定建设规划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主动承担起了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重任。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扎实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前提条件,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必由路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系统探究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梳理当代中国文化的演进逻辑,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助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理论自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本质上看,"理论自信"具有始源性、继承性、探索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征;同时,"理论自信"也有自身特殊的逻辑结构和发展样态。文化矛盾、实践矛盾和价值矛盾是理论自信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自觉建立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相融合的发展视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9.
"理论自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本质上看,"理论自信"具有始源性、继承性、探索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征;同时,"理论自信"也有自身特殊的逻辑结构和发展样态。文化矛盾、实践矛盾和价值矛盾是理论自信建立过程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自觉建立中国向度和世界向度相融合的发展视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进行农民教育等一系列路径方法,调整了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国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功实现了农村社会基础的翻转与再造。农民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