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人大代表的选举是一个大系统,选举提名制度在这个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我国的选举法对于候选人的提名主体、代表候选人的产生和正式代表候选人的确立作出了规定,但是当前的选举提名制度无论在法律文本还是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具体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政治参与危机下选民提名权的虚化;第二,压力型体制下选举执行机构的失范;第三,党委领导下选举提名权的高度集中化。对此,首先应该努力培育选民的政治参与意识,落实选民提名权;其次,要通过改革选举提名技术,压缩选举执行机构的操作空间;最后,要拓宽提名渠道,打破党委对提名权的垄断。只有充分尊重选民提名权,多管齐下才能解决我国选举提名运行中的各种问题,提升我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民主绩效。  相似文献   

2.
基层人大代表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理应对选民负责。将竞选机制引入基层人大代表选举,能体现人民群众的集体意志,切合群众路线精神。目前,我国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选举过程缺乏监督、候选人的产生机制有待改进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从增加代表候选人申请环节,平衡组织推荐、选民推荐和自荐代表的比例,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竞选的经费,增进候选人之间、候选人与选民之间的交流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3.
人大制度是保障公民选举权利的基本形式和制度载体。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作为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最具代表性的考察对象。政治文化是反映政治参与的根本,政治现代化进程是体现政治参与的关键,政治制度化是提高政治参与的保障。应着力从培育公民文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个方面提升公民政治参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大代表提名制度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机关属性,决定了人大代表行为具有公务性;原则上按地域或社会阶层划分选区及代表名额的规定,决定了人大代表的地域或群体公民利益的代表性。以此为基点审视我国人大代表提名制度,可以发现存在着候选人资格过宽、事先确定代表阶层构成比例限制选民自由提名、执政党提名过多、确定正式候选人过程缺乏操作性及对选民自荐缺乏规定等问题。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上,应当合理限制候选人资格,逐步取消阶层代表比例限制,妥当发挥执政党在提名中的作用,并对选民自荐加以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大《选举法》第八章规定了双轨制提名代表候选人的方式,地方人大根据《选举法》制定的《选举操作实施细则》进一步规定了这两种方式的提名推荐比例。以北京市人大代表选举为例,北京市人大的《选举操作实施细则》规定,各级政党、人民团体联合推荐的代表候选人不超过应选代表的20%。然而,从2006年北京市区县以下的直接选举实践看,各党派、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推荐的代表候选人的区县人大代表的当选率几乎达到100%,而选民10人以上联名推荐代表候选人的当选率仅在10%左右;在区县人大以上的间接选举中采用大会主席团与本级代表提名上一级代表候选人的方式,其结果是,本人不是区级人大代表的市级人大代表当选率在80%左右,由本人是区级人大代表的市级人大代表当选率在20%左右;而到了市级人代会选举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即使有基层代表当选,也基本与普通选民或代表的提名无缘。由此可以总结为两个定律:其一,人大代表能否当选与双轨制提名相关,被政党和人民团体提名的各级代表候选人的当选成功率要远远高于被选民或代表提名的代表候选人的当选成功率;其二,代表的当选层级越高,与被政党和人民团体(大会主席团)提名的相关程度越高,与普通选民或代表提名的相关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神圣的身份,人大代表肩负着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使命,然而在现实中,人大代表在发挥代表性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代表的受限选择、代表与选民的不一致性、代表的角色间冲突、代表与选民距离的拉大等问题。本文在分析这些问题及其致因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从改善党的领导、完善选举制度、建立代表与选民的互动机制等方面提升人大代表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在人大代表的直选中,不少地方存在着重政党、团体提名,轻选民10人以上联合提名的现象。有的地方的负责人为图省事,在未发动选民广泛提名前,就把事先定好的条条框框、代表类型下达到各选区;有的不敢放手让选民提名,怕选民提名的候选人过多会把选举搞乱;有的对选民提名的候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农民受到传统政治、历史文化、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选举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通过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农村选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普及农民法律知识,完善农村选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等方式来激发农民政治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9.
参选率是选举研究的重要主题,也是政治参与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县级人大代表选举是选民能直接参与的最高层级选举。对选民参选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来自北京的连续五次县级选后调查资料为基础,描述县级人大代表选举中选民投票率的发展变迁轨迹,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我们发现,近20年来,北京选民的投票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明确表示"不想去"的选民在未投票选民中所占比率持续上升;阶层、政治讨论网、政体支持、教育、性别和年龄均对选民是否投票存在显著影响。在这里,投票率的调查和统计有待完善,相关部门也应改变投票率越高越民主的观念,但更重要的是要采取有效措施规范选举组织工作,从而提高选民参与投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互动行为与选民动机——一项关于选举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北京市区县人大代表选举的一项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大代表与选民的互动将会显著地影响到选民投票的积极型动机比例。因此,应当有制度保障来确保人大代表与选民之间的互动,以便提高选民的参选热情,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更趋完善。在方法上,本文揭示了在根据观察数据进行因果推论时普遍存在的“隐性偏误”问题,并介绍了一种解决办法,即基于“倾向得分”而进行的配对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组织基础,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体现。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高民众民主选举的积极性,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科学地分析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可以使基层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2.
选举法是保障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依法产生各级人大代表的重要法律,我国选举制度进行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重大改革,不断规范代表名额,体现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完善了差额选举制度,充分保障民主权利;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是我们党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要求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有利于加快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利于完善人大代表制度、批准与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要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必须采取措施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修改现行选举法律制度,科学划分选区,并加强人大代表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4.
鲍文 《海南人大》2006,(11):8-10
百万选民在4个区投下自己的神圣一票10月12日是海口市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全市近百万选民在4个区的399个选区以及541个镇选区投下了自己的神圣一票,选举产生出新一届区、镇两级人大代表。此次选举是我省区、镇两级人大代表首次同步换届选举。作为全省的试点地区,海口市从今年7月开始率先进行各项准备,先后经过了宣传发动、选民登记、推荐提名、协商确定正式代表候选人、宣传介绍正式代表候选人等各个阶段,并于10月6日公布了各选区正式代表候选人。为切实保障广大选民行使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方便广大选民投票,海口四个区10月1…  相似文献   

15.
参不参加选举活动是否应当由选民自由决定,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选举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现代宪政要求充分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因此贯彻选举自由原则是现代宪政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自由选举的含义,学界有不同的理解,各国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国家的宪法中就有强制投票制度的规定。由于我国在这个问题上尚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人大代表的选举活动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难题。因此,通过对自由选举的含义、选举行为的性质以及公民义务的分析,有利于为“动员和组织选民”参加选举活动寻找一些理论上的依据和实践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我国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公民参与主要有政治投票和选举、通过各级人大政协参政议政、信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社会协商对话、大众传媒、基层群众自治、社团代表、公民旁听等九大制度网络.整体上看,公民参与的制度框架相对完整,但程序和技术的匮乏使公民参与的制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战略上的鼓励与现实中的限制使制度环境未能体现出鼓励和能促性特征.基于此,需要重视公民的权利要求和推动参与制度环境变迁的四种途径选择,从程序和技术上完善细节,进而将公民参与的制度环境推进到精细化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基层选举中,居民自主性参与选举是其主要目标。目前,我国居民参与选举存在制度性约束,居民自主表达选举诉求积极性不高。选民自主性出现了偏差其原因在于,选举制度的设计带有强赋权、弱授权的色彩;规则设定的激励机制不足,无法鼓励选民进一步实施授权;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时间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上,人大选举是中国所有的选举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目前关于人大选举制度并没有明确的改革方向和方案。当越来越多的选民认真对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后,相应的权利会变得真实。许多案例表明,公民个人的自觉践行,有利于基层政治竞选的发展。中国应该循序渐进地发展基层人大选举制度。从基层改革着手的最大好处是只会触及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方式,而不会影响到执政党的权威。  相似文献   

19.
造成公民对人大选举的冷漠从本质上看是选举不能有效实现选民利益。这种“利益决定论”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马克思有关选举的理论、法权理论。消除公民选举冷漠的途径有三 :建立公正民主的选举程序、完善选民与代表的沟通程序和选民对代表的监督程序、强化人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民政治参与是实现政治民主的保证。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法制保障、经济保障、文化保障和制度保障,但受一些因素影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仍有不足。应当在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构建公民文化,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积极培育第三部门建设等方面完善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