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幼龄牦牛甲状腺的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对幼龄牦牛甲状腺的组织形态结构特征进行了观察.光镜下,幼龄牦牛的甲状腺主要由不同大小的腺泡构成;小腺泡上皮细胞呈立方状或矮柱状,腺泡腔内含有较多的周边胶体空泡;大腺泡上皮细胞呈低立方状或扁平状,周边胶体空泡少.电镜下,小腺泡上皮细胞胞核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内富含线粒体、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胶质小滴和分泌颗粒等细胞器;大腺泡上皮细胞胞核小,呈扁椭圆形,胞质内细胞器不发达.表明,小腺泡上皮细胞较大腺泡上皮细胞具有更高的活性.在幼龄牦牛甲状腺中未发现腺泡旁细胞.  相似文献   

2.
(五)松果体的显微及超微结构 松果体由间脑背面凸出而形成。大多数脊椎动物都有松果体,但八目鳗、鳄鱼以及至少两种软骨鱼类(电鳐及石纹电鳐)和数种哺乳动物(包括鲸)都没有松果体,象和犀牛的松果体则很小。 1.哺乳动物松果体的显微及超微结构:松果体的外面包有一薄层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中的结缔组织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为若干不规则的小叶,小叶间隔内含有血管和无髓神经纤维。间隔结缔组织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间隔结缔组织中可见有成纤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偶可见有黑色素细胞及横纹肌纤维。松果体实质主要由松果体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90%)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在某些动物,偶而还可见有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3.
对四季鹅松果体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鹅松果体有3种细胞类型。光感受器型细胞线粒体丰富,可见特征性的纤毛结构,神经纤维常终止于细胞;分泌型细胞以分泌致密核芯分泌颗粒为典型特征,胞质中分布微绒毛和微管;胶质细胞具多形态核,核膜下积聚大量异染色质。产蛋与停产期超微结构比较表明,停产期分泌型细胞器较产蛋期发达。结果显示,鹅松果体以分泌功能为主并具光感受作用,停产期分泌型细胞的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4.
冬春季莱芜黑山羊松果体功能状态的免疫组织化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5-H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冬春两季的莱芜黑山羊松果体进行了观察比较,以探讨松果体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关系。结果显示,莱芜黑山羊松果体内存在大量5-HT阳性的松果体细胞及5-HT纤维;冬季松果体阳性细胞面积及阳性面积比都明显大于春季(P<0.01),平均光密度在冬、春季间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莱芜黑山羊松果体的功能活动呈现季节性变化,与羊的繁殖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双芽巴贝斯虫电镜观察显示,红细胞内的虫体可分为裂殖子、正在分裂的裂殖子及滋养体三个阶段。典型的裂殖子为双梨子形,环绕着一层外膜和一层内膜,细胞质内可看到前后极地环、微丝体、线粒体、内质网和一个大的核及一个独特的球形体。球形体大小与核一样,位于核与前极环之间。滋养体多形,膜为单层,虫体内有线粒体、微丝体  相似文献   

6.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成年牦牛垂体神经部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 ,牦牛垂体神经部约占垂体正中矢状面的3 3 % ,较其他牛的大 ,位于垂体的前腹面 ,主要由 5种垂体细胞、4种神经纤维以及窗孔型毛细血管构成  相似文献   

7.
电镜观察显示,人工感染大巴贝斯虫的黄牛红细胞有一层绒毛外衣。虫体有双梨子形、单梨子形和形状多变的滋养体。细胞质内有前、后极地环及微丝体、棒状体、线粒体和内质网。除核外还观察到一个球形体。典型的双梨子虫体可见有双生的子细胞在末端相连,维持一段时间后分离,形成单梨子形虫体。滋养体的形态是多变的。大巴贝斯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与双芽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相似。  相似文献   

8.
采用灌胃的方法对试验小鼠进行硝基苯(NB)染毒,染毒剂量分别为26 mg/kg、52 mg/kg、105mg/kg,每天染毒1次,共30 d,观察小鼠肝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并检测了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活性.结果显示,主要表现为光镜下肝细胞水变性,电镜下线粒体肿胀,脊断裂;内质网脱核糖颗粒;细胞核发生形变;次级溶酶体、脂滴数量增多,糖原颗粒减少等一系列的病理学变化.随着染毒剂量的加大,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中的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呈波动性变化;细胞色素b5和EROD酶的活性逐渐升高;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逐渐降低.表明NB对小鼠肝毒性作用随染毒剂量的增加而加强;EROD可以作为检测环境中NB污染水平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17β-雌二醇对脑的保护作用机制,以去卵巢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17β-雌二醇对海马组织结构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去卵巢后补充雌激素组比较,在去卵巢组中,海马CA1~3区、齿状回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5),CA4区神经元数量减少不显著(P>0.05);海马CA1~4区、齿状回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增加不显著(P>0.05);海马CA1~4区、齿状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增加,除CA4区与去卵巢后补充雌激素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均差异显著(P<0.05);海马CA1区神经元、胶质细胞线粒体肿胀,神经元突触和突触囊泡减少,轴突变性;②与去卵巢组比较,去卵巢后补充雌激素组海马CA1~3区、齿状回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5);海马CA1~4区、齿状回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减少不显著(P>0.05);海马CA1~3区、齿状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保持了海马CA1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超微结构的正常。结果表明,17β-雌二醇能通过增加神经元数量,降低星形胶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保持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正常的超微结构,实现对海马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粒棘球蚴的角质层由疏松排列的纤维和颗粒基质构成。生发膜有大量指状微毛伸入角质层中,微毛具有单位膜结构。皮层区可见大量具有单位膜的空泡。皮层细胞区主要由皮层细胞及肌细胞构成,皮层细胞胞浆丰富,有较多线粒体、糖元及少量高尔基复合体和微管等细胞器。  相似文献   

11.
通过RT-PCR克隆了牦牛包含LF基因编码区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EU547251);将克隆获得的LF基因的cDNA与乳牛相应序列进行了比对;对牦牛L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ACB29794)与其他物种的相应序列进行了比较,应用在线生物软件对牦牛LF蛋白的特性和结构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牦牛LF基因cDNA片段长度为2 344 bp,其中LF基因编码区全长2 124bp,编码708个氨基酸;克隆获得的牦牛cDNA序列与乳牛该序列存在15个碱基的变异;各物种LF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LF蛋白进化树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LF蛋白含有α-螺旋36.0%、β-折叠22.4%、β-转角31.1%、无规卷曲12.9%;同源建模预测的LF 3D模型显示,LF为多肽链在二级结构基础上折叠形成的2个极相似的、对称的球状叶,即N叶和C叶,中间由一段对蛋白酶敏感的α-螺旋连接,呈"二枚银杏叶型"结构.  相似文献   

12.
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0d胚龄左右的牦牛胚胎,用2种不同的消化液消化后,将所得的牦牛胎儿成纤维细胞(yak embryonic fibroblasts,YEF)培养于不同血清含量的RPMI1640培养液中,并接种于2种不同材质的培养瓶表面,对YEF的分离方法、培养所需胎牛血清(FBS)添加量和不同基质表面对YEF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150 mL/L FBS的RPMI1640培养基最适合YEF生长,可传代27次以上;经用RPMI1640和D-Hank’s液配制的2.5 g/L胰蛋白酶消化,所得的YEF的细胞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其原代细胞在含100 mL/L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的贴壁率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生长基质对YEF的形态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天祝白牦牛MSTN基因第3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变异特征,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698头天祝白牦牛MSTN基因第3外显子的多态性,对群体内各等位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天祝白牦牛MSTN基因第3外显子有AA、AB和BB 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92 6、0.106 0和0.001 4,由A和B 2个等位基因控制。序列分析表明,天祝白牦牛MSTN基因第3外显子在41bp处发生了A→G突变,但并未导致编码氨基酸序列发生改变。统计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MSTN基因第3外显子呈低度多态。  相似文献   

14.
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四川五省(区)部分地区的黄牛群、牦牛群采集血清,用细胞中和试验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BVD/MD)抗体,结果黄牛群BVD/MD阳性检出率为46.15%,其中宁夏黄牛群的感染率最高(55.95%),其次为甘肃(41.48%)和陕西(40.60%);牦牛群BVD/MD的阳性检出率为30.08%,其中四川牦牛群感染率最高(38.46%),其次为甘肃(29.41%)和青海(28.00%)。  相似文献   

15.
牦牛肠道与粪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PCR-16 S rDNA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取自四川省不同地区的牦牛粪便、肠道内容物为材料,用MRS琼脂双层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分离到50株乳酸菌,经生化鉴定为嗜热链球菌(2株)、乳酸乳球菌(1株)、保加利亚乳杆菌(5株)、嗜粪乳杆菌(10株)、嗜酸乳杆菌(8株)、乳酸乳杆菌(9株)、肠乳杆菌(10株)、弯曲乳杆菌(5株)。采用乳酸菌16 S rDNA通用引物,对分离的8种菌的16 S rDNA一段可变区序列进行扩增,均得到大小约470 bp的产物;扩增产物经纯化、测序后与GenBank中标准菌株的核甘酸序列比较,同源性均大于97.5%,同源性分析与生化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证实,牦牛肠道和粪便的乳酸菌较为丰富,且乳杆菌的数量较多,这可能与牦牛复杂的生长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6.
用离体培养方法观察了γ 氨基丁酸 (GABA)对牦牛黄体细胞凋亡及羟自由基 (OH )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GABA能促进黄体细胞OH的生成并诱导黄体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人工感染伪狂犬病病毒的仔猪部分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在肺、大脑、小脑、脊髓、脊神经节、淋巴结、扁桃体、胸腺、脾、肝、肾、肾上腺、胃、肠等组织内均发现阳性细胞,尤其在肺、神经组织和淋巴组织内为多,病毒主要侵害上皮细胞、神经细胞和淋巴细胞,主要存在于被感染细胞的胞浆和胞核内,但以胞浆内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牦牛舌抗菌肽(LAP)基因序列的特征及其在生殖系统中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从牦牛睾丸、附睾组织中扩增LAP基因,重组到pMD19-TSimple载体中,进行了测序和序列分析,并应用RT-PCR检测了雌性牦牛生殖系统(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组织)中LAP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克隆的LAP基因包含一195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与牛LAP基因相似性达97.9%,该ORF编码的64个氨基酸含有β-防御素特征性结构,即6个在特定位置上的保守半胱氨酸残基;LAP在牦牛生殖系统上皮组织中均有表达。推测LAP在牦牛生殖系统的先天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海牦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青海省泽库县某牧户疑似牦牛病毒性腹泻病牛的样品,将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处理后接种MDBK细胞,并盲传至第10代,检测每一代细胞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E0基因。通过分离株接种细胞后产生的病变效应观察、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RT-PCR扩增以及序列分析鉴定了该病毒。结果表明,盲传的每代细胞中均可检测到E0基因;接毒后的细胞在盲传至第7代时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免疫荧光试验中能观察到细胞内发出的特异性荧光;经浓缩、纯化的病毒在电镜下呈直径为40~60nm的病毒粒子,将其命名为QHZK株。对克隆的E0基因测序后提交至GenBank(登录号:JF927789),并将获得的序列与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的E0序列比对,同源性为73.6%~98.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属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b亚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