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广撰文指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对拉萨尔主义正义观的批判,深刻地阐明了劳动、生产资料与正义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认为,实质上,生产资料私有制是社会非正义现象的总根源。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之所以对正义提出批判,一方面在于他要同蒲鲁东的永恒正义观划清界限,另一方面在于他充分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正义观的虚假性。虽然马克思对正义提出了批判,否定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历史、解释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正义理论,马克思的正义论是一种以生产方式为基石、以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为原则的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着重批判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掩盖阶级剥削和鼓吹拉萨尔主义分配观点的错误,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无不彰显分配所凸现的公正原则。公正应该是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的统一,价值判断为公正树立了理论标准,而事实判断则使得公正得以真正实现;公正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公正与否决定于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作为生产方式的内容和基于生产方式之上的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平等的形式是统一的;公正也是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的统一,有折有扣是基于生产方式之上的分配的公正体现。马克思公正思想能够为我国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正确的指导,明确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特质,以区分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避免价值观的普世化。  相似文献   

4.
《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德国工人内部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马克思对拉萨尔机会主义的批判过程中,又阐述了分配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科学的预测。但由于各国历史、体制、国情不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预想的社会主义存在着差异。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深入探究这"两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的契合点,剖析马克思"分配观"、"社会主义观"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化诉求。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的视阈和语境中,"正义"既有作为事实性的法权意义的形式正义的涵义,又有作为价值性的规范意义的实质正义的涵义。在这样两个层次的差别与统一中,马克思对正义观的批判及其建构呈现为双重维度,即基于法权事实基础上的外在客观批判与基于规范诉求基础上的内在价值批判、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契合统一。只有将马克思的正义观置于其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视域中,才能真正辨识马克思正义观双重向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纠正以往在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中或偏重于事实或偏重于道德的"单向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方法论误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正义观的四个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飞 《求索》2015,(1):29-34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学术争鸣,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结论,且争论各方都以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为依据,在迄今为止的"马克思研究"中实属罕见。根据历史主义和整体主义原则,马克思的正义观呈现为一个立体式的具有多重意蕴的结构:交换领域的形式正义、生产领域的实质非正义、按劳分配的正义、按需分配的正义。每一种正义都具有历史正当性,在使特定正义原则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仍然存在时,即使该原则存在着诸多弊端,但仍然不失为调节社会分配的次优方案,我们就没有理由推翻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其内在包含着事实与价值、批判与规范、历史与现实三重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正义观在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逻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批判维度与规范维度、历史制约与现实可能的辩证统一。为此,只有从辩证的双重维度出发,才能澄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争论,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精髓,揭示马克思正义观的真实意义与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8.
艾伦·布坎南在《马克思与正义——对自由主义的激进批判》一书中对马克思批判权利进行了非常有价值的解读,指出马克思对权利最为尖锐的批判是:一个需要权利来实现正义的社会是一个存在根本缺陷的社会,正是由于私有财产以及由私有财产所导致的利己主义的个人才产生了需要权利来进行调节的冲突,共产主义因为消除了冲突的根源,所以超越了权利本身。布坎南认为马克思的这种批判虽然存在问题,因为马克思没有提供足够的理论来说明未来社会如何消除对权利的依赖,但是布坎南仍然坚持认为马克思对权利的这种尖锐批判是对包括当代自由主义正义论在内的所有正义的规范学说的根本批判。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学术界进行了一场有关马克思与正义(伦理)问题的大争论,争论的焦点包括三个问题:马克思是否把资本主义剥削看作一种分配的不正义;马克思如何看待分配正义;马克思所设想的按需分配是否是分配正义原则。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对分配和评价分配的解释;第二个层面则是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的内在批判和外在批判。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G.A.科恩在马克思给后人留下的两大理论空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丰富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关于什么是正义,"一个人有一个人理解"[1],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未曾直接阐述过什么是正义,但曾在著作中批判过资产阶级关于正义的理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但是存在两种误解。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实质正义,可见,马克思的正义观是"以人为本"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11.
张寅 《求索》2011,(2):60-62
多元文化是对拥有不同文化的民族国家的事实性描述,多元文化主义是一种关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政治观。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主要涵摄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差异性、平等性以及族群间关系的政治理论,其二是一项处理民族国家内族群文化多样性以及族群矛盾、追求各种文化和族群和谐共处的具体政策。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强调集体权利,这是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批判。与罗尔斯的个人权利至上的主张明显不同,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所要求的是一种居于群体权利之上的正义,一种社会意义上的正义,一种承认正义。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主义正义观对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傅强 《大连干部学刊》2008,24(11):39-42
凯·尼尔森对罗尔斯公平正义论的正义原则进行了比较与批判,着重指出“差别原则”与“平等自由原则”和“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之间存在内在矛盾,资源和利益的不平等分配并不能实现人们平等的自尊,同时也因为差别原则所导致的实质性不平等,而使自由成为“无用的自由”。尼尔森在批判中构建,提出了平等正义论的两原则,力图将平等贯彻始终,实现两个正义原则在平等维度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一种正义的批判吗?这一问题蕴含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否依据于一个抽象的分配正义原则,这一由国外而至国内的争论受着两个因素的干扰,其一是正义概念原文所具有的双重涵义,其二是我们认识本身所具有的双重维度。借助于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思路问题意识的分析,可以发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思路中显然存在着一种分配正义原则,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论证了这一原则是如何在形式上自由、平等的经济交往关系中被颠覆的,并且从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上去论证这一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义性批判与对资本主义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合理性判断,二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14.
以约翰·罗尔斯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正义观通常给人以一种普遍主义的印象。女性主义对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论证方式、基本理念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普遍主义是一种虚假的普遍主义,在其中性别正义是缺失的。性别正义缺失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二分法,因此,为实现性别正义,必须超越这种二分法。  相似文献   

15.
姜丽 《理论月刊》2014,(5):45-48
麦金太尔学识渊博、思想复杂,通过对麦金太尔正义理论进行思想渊源的梳理,将有助于挖掘其思想的本质内核。麦金太尔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正义理论,构建了自己的正义理论,即一种根植于历史传统的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正义理论。有充分的文本根据和学理证据可以表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马克思和阿奎那等人对之产生了较大影响。他接受并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正义和社群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那里他吸取了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理论;黑格尔的伦理共同体思想以及人与历史关系理论对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通过对阿奎那思想的分析与阐释,则为麦金太尔的正义理论赋予了一种超越性的基督教神学维度。  相似文献   

16.
以约翰·罗尔斯等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正义观通常给人以一种普遍主义的印象。女性主义对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的论证方式、基本理念及其适用范围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普遍主义是一种虚假的普遍主义,在其中性别正义是缺失的。性别正义缺失的根源在于自由主义内部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二分法,因此,为实现性别正义,必须超越这种二分法。  相似文献   

17.
周健 《理论月刊》2013,(3):60-63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概念,并对功利主义正义观进行了批判。他通过预设一种"无知之幕"的状态,提出了关于正义的两条原则。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自己对不平等问题的主张以及补救原则。罗尔斯对正义理论的阐释和演绎成为政治哲学史中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塔克—伍德命题"认为资本主义剥削有理并且正义,极力塑造拒斥正义的马克思幻相,给人们留下了模棱两可的乱象和自相矛盾的错觉,使正义的马克思被遮蔽在赞成剥削正义的迷雾中,由此引发了声势浩大、经久不衰的正义争论。实际上,马克思以正义之剑剖开资本剥削隐藏的秘密,以革命的激情谴责和抗议资本主义并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的正义王国,他既是正义的批判者,也是正义的建构者。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交易正义、分配正义和生产正义的解剖和归谬,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把资产阶级的正义言说抛在历史的深渊予以掩埋,彰显了内在批判与外在批判、事实批判和价值批判、整体解构与立体建构的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以批判的武器还原正义的原相,奠定正义的根基,以期通达正义的王国。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而唯物史观的确立又对马克思正义观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来说,它促使马克思由批判"正义"到重构自身正义观的转变;由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的转变;由思考"什么是正义"到思考"怎样才能正义"的转变。依循此路,马克思得以最终确立起历史正义观和初步完成对未来共产主义正义图景的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20.
王瀚浥 《前沿》2023,(5):25-33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及数字化的发展,数字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使得生产结构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得社会收入及其分配结构随之发生改变。在此背景下,回溯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探究马克思对拉萨尔分配思想前提、内容及原则的三重批判,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生产与分配的关系,澄明分配理论的丰富内涵,还为数字经济时代何以进行分配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