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琼花是一种开在古诗词里的花。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欧阳修任扬州知府吋题下的这首七绝,赏花品酒,其酣畅淋漓的意境,在宋以后的70余篇咏叹琼花的诗赋中,最为令人神往。 时光流转,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里,很难再找到那种“花间一壶酒”的雅兴。仿佛就是为了弥补  相似文献   

2.
司马文 《检察风云》2013,(13):28-29
姓钱与金钱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人姓钱不爱钱,有人姓钱偏爱钱,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原副区长钱增宏就是个爱钱的主儿。他为官几十年,让人称道的政绩没有几件,可受贿捞钱的"成绩单"却是门门优秀。钱增宏捞钱只恨聚无多,捞出了名,人们便送给他一个个与钱有关的"雅"号,什么"钱扒子"、"钱篓子"、"钱串子"等等,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3.
大师的改名     
张光茫 《政府法制》2012,(14):25-25
中国人对名字是非常讲究的,甚至视为生命。闲暇时,看大师们改名的故事,不但读着有趣,更令人深思。国画大师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他幼时由于家境贫寒,衣着俭朴,也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常遭别人冷落。后来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来,于是,他便向别人借,可谁也看不起他,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态炎凉,不禁悲从中来,有如鸿雁哀鸣,遂改名为“悲鸿”。  相似文献   

4.
“我在社会上混、需要钱,所以才给他介绍女孩玩的。”这话出自黑山县一名15岁少女小雪(化名)的口中。小雪,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人,14岁在黑山县的中学读书,后辍学,以后无业。长期没有工作,家人没空理她。她常常一个人在外面闲逛。就这样,年纪轻轻的她认识了社会上各路朋友。2006  相似文献   

5.
法律咨询     
对自己提出的主张举不出证据就会败诉吗?来信我曾供给本单位同事一笔钱,因平日关系较好,未收借条,后岳父因病急需一笔钱,多方筹集未果,我只好向该同事提出能否先还些给我。谁知他不承认向我借钱这件事,无奈我只好诉诸法律。可有人说,如果举不出借钱的证据是要败诉...  相似文献   

6.
胡质,三国魏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魏文帝时,他官至东莞太守,后又任荆州刺 史、征东将军。胡质为官正直清廉,不仅不贪污 和收受贿赂,就连朝廷赏赐他的财物,他都是分给 部下或贫穷的百姓,从不独吞独占。他所到之处,社 会治安良好,百姓生活安定。 胡质一生以清廉著称,他的儿子胡威受其影响, 也养成了清正廉洁的好品质。一次,胡威去荆州探望 父亲,因无钱雇车马和仆人,便骑着一头毛驴上路。 每到晚上住宿时,胡威都自己捡柴烧饭吃。探望过父 亲准备回家时,父亲胡质送给他一匹绢。胡威见父亲 竟然有绢匹,疑惑地问道:"父亲大人一向清廉,怎么 会有绢呢?"胡质说:"这是我从俸禄中节省下来的, 给你路上当盘缠。"胡威这才收下。  相似文献   

7.
杜预(公元二百二十二年——二百八十四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人。他生逢魏晋之交,出身于世家望族。其祖父杜畿为魏尚书仆射,其父杜恕任幽州刺史。“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使贵胄世代相承,其子弟都可获得较高的品第和官位,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相似文献   

8.
举贤荐才     
自古以来,“举贤荐才”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美德。同样也是官场政治手段之一。在历史上有许多“知人善荐”之士,他们所推荐的人才对当时局势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如萧何荐韩信、魏元知荐陈平、徐庶荐诸葛亮、周瑜荐鲁子敬,乃至今天叶剑英荐邓小平……这些历史都值得为官者深思。在历史上许多荐贤举能的故  相似文献   

9.
北宋仁宗年间,包拯进士及第,在回 合肥为双亲服丧后即任地方官。因其清 廉明断,政绩卓著,不久升监察御史,常 外出巡按,当按行至扬州,审阅狱囚案卷 时,发现有桩奸杀案十分可疑,须认真复 核。 这件案子由扬州府尹刘某审理,其 案发前后有关情形是: 离城五里地的吉安乡,有个名叫谢 景的士绅,四十余岁,知书识礼。眼见长 子幼安已经成人,夫妇俩为他娶了个贤 惠、俊秀的妻子,是城中商户苏明的女儿 玉君。成亲半年多,小两口感情融洽,互 敬互爱,但偶尔也因小事争吵几句。有一 次,玉君的堂侄苏宜来访,仪容不整,言 语粗俗,幼安很看不惯,视之为市民无 赖,不予理睬。苏氏觉得这是不给她情 面,便初次瞪眼顶撞,使幼安难以下台。 苏宜本想留宿,见状便拂袖怀恨而去。  相似文献   

10.
官风清若一枝竹;囊空如洗两袖寒。这是后人为赞颂清代郑板桥而作的一副对联。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江苏兴化人。44岁中进士,居家候官4年,后被任为山东范县令。到任后,他常常不坐官轿,身着便服,脚穿草鞋,下乡察访。无论去哪里,不许鸣锣开道,不许打“肃静”、“回避”的牌子。夜间查巡,他只许一人提着写有“板桥”二字的灯笼引路,不许惊扰百姓。任范县县令5年,因政绩昭著,后调任潍县令。潍县临海,有渔盐之利,有“小苏州”之称。郑板桥依旧清白为官,爱民若赤,以“安黎元、济苍生”为己任。贫家寡妇之子上学无钱买书本,…  相似文献   

11.
王文波 《法庭内外》2008,(11):62-62
22岁的史俊清是河北魏县人,他的两个哥哥都在北京从事水果批发等生意。不愿继续读书的史俊清辍学后来到北京投奔两个哥哥.先后在两个哥哥处干了几年.因为哥哥们把他挣的钱给了父母,史俊清就对哥嫂心存不满。  相似文献   

12.
一说起欧阳修,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但说到他叔叔欧阳哗,可能知道的人就少了。欧阳修幼年丧父,家里很穷,是由叔叔欧阳哗抚养长大的。欧阳哗曾任刑部郎中,处理过许多疑难案件。欧阳修在为欧阳哗写的墓志碑中,称赞其为官清廉,秉公执法。  相似文献   

13.
公元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时赴京赶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那一年,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当时正在倡导诗文革新运动,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反对华而不实的浮夸文风.苏轼的文章写得潇洒豪放,风格浑厚,欧阳修见了大为惊喜,准备点其为状元.当时的考卷是密封的,欧阳修觉得这份试卷的风格与他的得意门生曾巩相似,怕点了自己的门徒为状元,被人非议,于是就把苏轼点为第二名.后来欧阳修得知卷子是苏轼的,很是后悔.他曾对老友梅尧臣说:“读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就是成语“出人头地”的来源.欧阳修的意思是说,自己应给这位有才华的青年让路,让他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案情简介 某分局民警于某在依法对涉嫌故意伤害他 人的犯罪嫌疑人高某进行人身搜查时,发现高 某随身携带有50张面值100元的人民币。于某 见钱起意,从高某的口袋中取出这些钱,装入自 己的手包,全部据为已有,后经鉴定均为假币。 当时,高某以为被于某识破持有假币,故未做任 何表示,但在侦查讯问阶段,高某向公安机关反 映了这一情况。  相似文献   

15.
警坛风云     
怕母亲受刺激孝子杀死逼债人他嗜赌如命,没事就跑到麻将馆玩牌,结果十赌九输,欠下一堆赌债。麻将馆女老板一直追债,无正当职业的他根本没有偿还能力。女老板威胁道:你再不还钱,我就去找你妈要。因为这句话,刺激了他,他便动了杀人之心,因为他不  相似文献   

16.
一鸣 《政府法制》2012,(14):31-31
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遭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到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痛陈他的奸恶。所以他便千方百计地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  相似文献   

17.
《法治研究》2009,(8):F0002-F0002
李辛,笔名苏射人、石拔子。1935年6月出生于江苏射刚。1954年从江苏扬州中学考取南京大学,中途因病退学。次年,他本可复读,但为不弃心仪之愿,1955年他再次参加全国高考,进入华乐政法学院。毕业后,进过工厂,干过秘书、审判等工作。1980年从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调入浙江省司法厅。1983年创办《浙江法学》杂志,1985年任浙江省司法厅法制宣传处副处长兼《司法战线》杂志和《浙江法制报》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8.
案情介绍: 2002年12月8日晚7时许,某村村民刘三因王某(被告人王文天之父)又来向其父要上次被刘三打伤后答应给的钱,便到王家对王某说:"要什么钱,要钱问我要。"王家人未和他多说,叫来村治保主任张某将刘三拉走。过了1小时许,刘三又来到王家,被告人王文天一人在家,二人话不投机,厮打起来。被告人王文天从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将刘三左上臂砍伤。二人继续厮打,后被人拉开。经公安局法医鉴定,刘三之伤构成重伤。因此,检察院于2004年3月31月依法对被告人王文天伤害刘三一案提起公诉。下文是被告人王文天的辩护人山西达道律师事务所叶文魁律师在法庭上作的一审辩护词。  相似文献   

19.
6旬老妪,凌晨去菜地摘菜,不幸触电身亡。子女欲讨说法,却苦于无钱打官司,法律工作者仗义执言,打了一桩——年过60岁的刘满琴,原为资阳市雁江区伍隆镇炮台村8社人,后带着两儿一女改嫁雁江区砖瓦厂退休职工任某为妻'之后,又因夫妻感情不和而分居。刘  相似文献   

20.
一生清操如冰雪;五世励节似苍松。这是后人为明代廉吏夏原吉写的一副楹联。夏原吉,字维,祖上是德兴(今河北涿鹿)人。因发愤攻读,被荐入太学。由明太祖朱元璋选拔为户部主事,后历建文、成祖、仁宗、宣宗等五世,官至太子少傅,一生廉洁清正。永乐元年,浙西发大水,有司治理无效,成祖命夏原吉去治。他“请循(大)禹三江入海故迹,吴淞下流,上接太湖,而度地为闸,以时蓄泄”,得到批准。10余万人治水,他亲自上阵,“布衣徒步,日夜经划,盛暑不张盖”,与民同劳。有人为他张伞,他拒绝说:“民劳,吾何忍独适。”历时3年,治好了水患。后浙西大饥,他又奉命赈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