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梁超 《世纪桥》2012,(5):54-55
宪政文明标志着政治社会的文明。民主、法治及人权是宪政的应有之意,而宪政生成依托合适的土壤。居民自治作为基层群众自治,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居民自治的良性运行培养了居民的法治观、民主观和人权观,这“三观”对中央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具有借鉴意义,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政治曾一度深受西方宪政共和政治思想的影响,“地方自治”思潮与运动就是其实践上的表现。其中,青年毛泽东的“湖南共和国”政治构设是其表现形式之一,它体现了代表民众权利的民主宪政理念及治国的制度选择。本文拟从政治发展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一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就业结构多元化和住宅私有化的发展,基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而产生的社区业主组织应运而生。通过社区业主自治的实践,唤起了业主的民主意识,代表了社区的共同利益,城市社区业主自治将成为宪政民主的“摇篮和训练场”。这是市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步提高的必然结果,此举必将有力地推动政治民主和法治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民主宪政的背景下,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为“社会公共利益本位、发展经济民主”,当其运用于指导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建设时,便可得出少数民族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民族地方利益本位,国家保障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翔 《求实》2002,5(3):62-64
当前中国所推行的村民自治作为实施地方自治、推进民主宪政所迈出的第一步 ,无疑将对我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历史影响。中国村民自治所遵循的路径模式区别于西方现代国家的民主自治模式 ,而是结合了中国国情所创造的一种积极有效、稳妥有序的全新的路径模式。尽管如此 ,对于中国村民自治路径模式的探索仍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一、推行宪法政体是世界法制建设发展的趋势 1、宪政是民主的政治,民主是宪政产生的根源和基础 宪政制度近年来一直是宪法学界研究的热点。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宪政》中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宪法同宪政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  相似文献   

7.
论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纯柱  郑洁 《探索》2007,(1):181-184
作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的创新,村民自治是国家治理农村方式的重大变革,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村民自治的宪政价值日益凸显,体现在:村民自治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民主素质和宪法意识、有利于扩大村民在宪政条件下制度化参与、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约束村组干部的不良行为、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制约乡镇对村级资源的过度提取、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巩固党对农村的领导、有利于在宪政条件下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疑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和谐的突破口。在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在生活富裕之后,对政治地位的要求比以往更加迫切,民主参与意识进一步增强。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如何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如何通过民主管理实现和谐村镇建设的目标,上海市嘉定区太平村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村民自治的“四让”和新村民管理的“五个统一”。可以说在中国宪政制度的程序性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经济发达地区和谐村镇建设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中国宪政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村民自治制度是对中国宪政制度的重要创新。它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分离过程中出现的紧迫性公共问题而对治理体系的变革;变革的特点是向基层社会和公民让渡和下放部分治理权。结果是公民不仅通过自己的代表间接行使对国家的管理,而且可以通过自治组织直接行使对本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国的宪政体制因此具有上层间接民主和基层直接民主双层复合、国家代议民主和社会直接参与双重复合的特点。村民自治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在中国宪政制度的程序性民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并要求加快国家层面的代表制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到四大政治制度新高度的同时,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为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以绍兴市推进村级民主治理的探索和创新为例,探讨了在民主选举之后,如何推进村民自治的课题。本文认为,选举性民主和经常性民主是相辅相成的,进一步推进经常性民主是村民自治运动今后的重要走向。  相似文献   

11.
林芊 《当代贵州》2011,(25):69-69
比照辛亥革命贵州宣布独立前后各省的宪法文件,虽然大都明确未来国家是“共和”政体,但都没有像“贵州国”如此强烈色彩的表达地方民主政治的词汇。“贵州国”一词充分表达了当时贵州政治家以宪政思想来建设“新贵州”的强烈企望。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报告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民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方式,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尝试,须在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论全面推行村民自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近几年来。各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村民自治发展还不平衡,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下简称“四个民主”)的实施尚不规范,一些地方还没有摆上日程甚至还有较大阻力,实行村民自治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必须下大功夫,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把村民自治事业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李颀 《理论文萃》2004,(4):19-26
社区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新兴的以城市居民自治为基础的,社区群众、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政权合作互动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有别于国家民主,社区民主属于“非国家形态民主”或者是“草根民主”。社区民主一方面是政府重构城市基层社会进而推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政治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宪政紧密相联,宪政是民主的保证,民主是宪政的依归;法治是宪政的运行机制,本文对宪法、宪政含义、宪政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进行探讨,并试探性地对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推进宪政建设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杨波 《奋斗》2003,(8):36-36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陈浩天 《探索》2011,(5):73-76
村民自治是贯穿我国基层民主发展的基本逻辑。我国基层民主的发育经历了从个体参与到组织参与的民主彰显形式,通过组织参与促成民主权利的回归。同时,民主是选举和治理的综合体,基层民主以村民自治为依托.对基层进行治理,通过社区建设达到村民民主能力的提升。目前,中央惠农政策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新动力,以惠农政策为基础,发展农村经济,提升了基层民众的民主实践能力。村民自治的政治实践不但使我国基层民众零距离“操练”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而且直接推动了我国民主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晓群 《唯实》2005,(6):54-56
“宪政制约民主”只是一种假象。宪政与民主是高度一致的,美国的宪政制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尊重宪法、遵守宪法,首先应当尊重、遵守宪法所确认的民主程序。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从三个层次对巴黎公社进行了解读:巴黎公社是一种革命运动的组织形式;巴黎公社是超越旧制度的新国家制度;巴黎公社是一种地方自治制度。他强调:国家应该还权于社会,中央应该让权于地方。实现地方自治和人民的全面自由发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共和国”制度。巴黎公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的原型和理想模式,弄清它的社会共和制基本原理,有利于我国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有利于我国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20.
自人类有宪法以来,宪政的发展就是与公共行政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公共行政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宪政之理念与精神的实现,彰显一国之立国价值;而民主则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手段。实现民主宪政之理念与公共行政的整合,自然成为各国政府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努力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