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贵州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创造了全国脱贫攻坚"省级样板"。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指出:"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六个精准"基本方略,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  相似文献   

2.
正创造奇迹的过程,必然是英雄辈出的过程。在贵州攻克贫困历史进程中,可歌可泣的为民好干部、尽心尽力的致富领头雁不断涌现,年份英雄、第一书记、大山园丁、数据精英、带富能手……饱含动人音符的"贵州脱贫攻坚群英谱",记录着贵州跨越发展、后发赶超历程中向贫困发起总攻的生动实践,展示着推动大扶贫战  相似文献   

3.
贵州,中国最贫困的省份。如果说,西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贵州就是这短板中的"最短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身处"经济洼地"之中的贵州,如何才能创  相似文献   

4.
<正>"在贵州这片充满红色基因的土地上,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光荣与梦想。"跨越发展、后发赶超的砥砺奋进,铺就光荣的征途。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为民信念,奠定梦想的基石。过去五年,是"贵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冲出"经济洼地"、总攻"绝对贫困"、构筑"精神高地"、推进绿色发展,昂首阔步走向世界。未来五年,贵州改革发展锁定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开创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奋斗目标。开创新未来,贵州要更加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相似文献   

5.
伍小涛 《当代贵州》2013,(25):62-62
19世纪末,随着传统士绅向绅商阶层的转变,"实业救国"思潮在贵州扩散开来,成为推动贵州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谓"实业救国",就是通过兴办实业的途径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以此抵制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时期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戊戌政变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社会受到极大震动,"实业救国"思想渐为世人所注意,从而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6.
<正>摆脱无奈困境,撕掉贫困标签,贴上靓丽名片,贵州有信心,有底气!在4月16日开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陈敏尔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的奋斗目标: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过去五年,贵州全省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向贫困发起"总攻",五年减少贫困人口776.8万人。但仍有372.2万农村贫困人口尚未脱贫,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相似文献   

7.
正"弯下腰来,真抓实干,拔掉贵州贫困的穷根子,让贵州发展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距离李克强总理2015年来贵州省黎平县蒲洞村看望贫困村民已两年多时间,黎平县时刻牢记总理嘱咐,全心全意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让广大群众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的脱贫目标。"整个村可以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力发展产业,百姓富了、守住绿水青山,生态美了。"这是黔东南州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典型的经济穷、资源富省份。要改变这一状况,一靠自身努力,二靠朋友帮 忙,三靠中央支持。为西藏的稳定和发展,中央已三次召开专门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有关同题。而按人均GOP比较,1991年贵州人均890元,西藏人均1388元,贵州远比西藏贫困。西藏少数民族人口约200万人,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近1200 万人,约相当于西藏的6倍,受影响范围更大,理应引起全国上下的高度重视。因此,贵州也迫切希望中央尽快召开一次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当前,急需中央帮助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拓宽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加快资源开发 贵州经济发展50年内将以资源开发为特点。由于贵州基础差、底子薄、筹资能力弱,所产  相似文献   

9.
小平同志说:“……搞现代化,要从交通,通讯入手,我看有道理”。“资源富,交通难”是长期以来贵州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要想富,先修路”,“要大富,修大路”这已为近些年来贵州经济发济发展的实践所证明。经济耍发展交通必须先行,在九十年代,贵州要抓住机遇发展交通,必须抓好高等级公路建设为振兴贵州经济服务。 今年六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公路建设会议,确定到2000年,基本建成“两纵两横”和三条重要路段,在全国大片地域初步形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产出率高、就业容量大、关联度强等特点,发展旅游经济不仅能为贫困民旗地区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容易成为落后地区实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层次及快速摆脱贫困的捷径。本文结合花垣实际,就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贵州黔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1993年6月经贵州省体改委批准,由贵州省电力投资公司,国能中型水电实业开发公司,贵州省开发投资公司,国能中型水电实业开发公司,贵州省开发投资公司.贵州新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省普定县资源开发投资公司等法人股东联合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的贵州第一家电力行业  相似文献   

12.
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阶段。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贵州各地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在脱贫攻坚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今年退出贫困行列的14个县(市、区)作出了表率,其中,"用美丽战胜贫困"的江口经验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从贫困大省到GDP增速领先全国,从"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贵州"逆袭"已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亮点。贵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牢牢守住生态底线,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优化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要求贵州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4.
正安位于贵州北部,是黔北经济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域,素有"黔北门户之称,辖19个乡镇152个村(居、社区),总人口65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县情实际,正安紧扣"富、学、乐、美"核心定位创新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党建聚民、产业富民、文化塑民、乡风乐民、环境怡民"的"五民"正安模式,抒写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惠民强县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贵州,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强调,“对贵州来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最主要的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贵州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学笃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钉钉子”精神,全力总攻“深度贫困”,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精准打好“四场硬仗”,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凝心聚力打攻坚战,坚持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  相似文献   

16.
正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奋斗目标,彰显全省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发展充满了信心,指明了贵州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两条底线的具体落实,以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贵州的生动实践,并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符合生态文明的贵州发展。荔波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以及生态基础之上的旅游产业。如何把生态旅游资源转变经济资源,真正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17.
秦涛 《当代贵州》2022,(52):74-75
<正>建行贵州省分行主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新金融实践,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添注动能,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建行贵州省分行主动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纵深推进新金融实践,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添注动能,以新金融力量为贵州创造新的“黄金十年”加油助力。截至2022年10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4025.15亿元,突破4000亿元大关,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徐静 《当代贵州》2012,(17):26-27
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白南风、康晓光等人针对贵州守着金山没饭吃的窘境,提出了后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富饶的贫困",从此贫困便成为贵州被关注的重心。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贵州的长期贫困而命名的"贵州现象"又被国情分析专家胡鞍钢提出,至此贫困似乎已经成为贵州的一个符号。但2010年以来,省委紧扣发展速度"慢"这个主要矛盾,高举发展、团结和奋斗的旗帜,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  相似文献   

19.
正荔波始终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以党建引领为保障、全域旅游战略为抓手,奋力走出一条"党建实、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绿色崛起新路。荔波,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美丽赋予她无数的赞誉。身处贵州"三山"贫困区中的瑶山和月亮山,贫穷一度成为她的代名词。对于荔波来说,走出贫困的关键在于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走出贫困的不竭动力在于党建的引领。荔波始终坚持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党委"主心骨"作用,以党建为引领,助推  相似文献   

20.
正黔东南州抓住脱贫攻坚扶志、扶智"牛鼻子",紧盯勤、能、富三项目标,探索形成就业扶贫"三扶三转"(扶志转勤、扶勤转能、扶能转富)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就业扶贫工作新模式。黔东南州是贵州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截至目前,贫困发生率为13.6%,仍有55.6万贫困人口、1510个贫困村。如何通过扶志、扶智,有效激活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成为摆在黔东南州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