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环境犯罪与生态伦理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以生态伦理的视角来看,环境犯罪在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联系中被赋予新的特征,即是环境犯罪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一种表现行为,是违背可持续发展理念,侵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利益与权利,否定环境、资源的内外在价值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环境犯罪刑法治理早期化之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梁 《法学杂志》2017,(12):133-140
基于环境犯罪的特殊性,人们对以刑法谦抑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的事后刑法治理理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以预防性理论和生态中心主义为基础的早期化治理理念得以确立.环境犯罪早期化治理的理论依据是积极预防,实践依据在于国家治理环境犯罪之战略的确立以及刑法对环境犯罪之社会治理的深度参与.我国新近的环境立法、环境刑法立法以及相关刑法司法解释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环境犯罪刑法治理的早期化,但从生态中心主义立场来看,这种体现还需要从刑法上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3.
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呼唤法律观念的转变 ,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权利本位、有形产权优位、人类中心主义、国家主义和一元主义等法律观念 ,应该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权利至上、知识产权优位、生态主义、世界主义和多元主义等法律新观念转变 ,实现这些观念的转变对促进未来社会的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汪劲 《现代法学》2002,24(2):124-130
本文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以家族、部族、地域利益为中心 ,到现在以国家、人种、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伦理时代。在这个漫长过程中虽然调整人类行为的法律逐渐成熟和完善 ,但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2 0世纪以来 ,环境问题在各国日益突现 ,运用传统法律手段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更显力不从心。频频爆发的公害事件、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观念。本文指出 ,2 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平等的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应运而生 ,它对人类中心主义予以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 ,提出了新的以确立环境和自然固有价值及权利的环境伦理思想。本文认为 ,这些思想理论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仅动摇了传统部门法的法理学基础 ,一些国家还涌现了反映和维护环境和自然固有价值及权利的法律实践。本文指出 ,伦理观念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嬗变已经影响到当代环境立法和实践 ,并将对整个传统法律从理论到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段凡 《河北法学》2005,23(3):135-137
从生命的起源上来看,动物和人都是作为地球的生命形式而存在的。将动物看作客体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 法律上的表现,而在推行环保主义、生态主义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不仅仅是法 律做出的技术改良,更是一种构建在"非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的全新中国法理念。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回到中国:反思中国刑事审判模式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的刑事审判模式理论,比如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传统型/现代型、宪政型/集权型、对抗型/合作型等,一是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嫌疑,二是缺乏对中国实践的切实关照,以致既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司法的制度与操作,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指引.因此,只有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真正面向中国实践,才能提炼出富有解释能力和指引价值的审判模式理论.  相似文献   

7.
环境刑法的法益是环境伦理的现实化,环境伦理思潮的变动必然会影响环境法律,从而引起环境刑法法益的变动。围绕着如何保护环境,各种环境伦理学流派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迄今为止,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伦理学、人类·生态中心主义伦理学先后登场并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此相对应,环境刑法的法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徐东 《法制与社会》2013,(7):199-203,207
公司治理首先应当强调公司自治,但公司自治不能解决公司治理的所有问题,在公司自治失灵时,国家干预是必要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采取法院中心主义方式对公司事务进行干预,这一方式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当前对公司事务的国家干预中仍带有明显的行政中心主义色彩,但已开始重视司法权的作用。法院介入公司治理的路径主要有三条: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各条路径当前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梳理。  相似文献   

9.
《政法学刊》2019,(1):7-14
监察委的设置和监察法的通过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监察自治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源于腐败犯罪侦查的规律和刑事诉讼程序正当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应用面临着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化问题、被追诉人权利的保障问题、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问题、刑事诉讼中的"调查中心主义"的风险问题。实际上,按照推进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的要求,监察自治理论是有其适用局限的,即仅可以用于证成构建独立的腐败犯罪调查机构和调查力量。据此,监察法和刑事诉讼法在程序规范上属于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监察自治理论并不适用于处理监察和检察、审判的关系;监察自治理论也不是要塑造一个优越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独立主体。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剑 《河北法学》2005,23(10):109-113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伦理受此观念影响,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立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指导下的环境伦理强调生态伦理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将环境与发展、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是环境保护唯一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制度伦理教育是指致力于使人认可、内化并践行契约伦理的教育.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教育界的影响日益深远等,它已经悄然兴起.合法性判断是对事物是否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所以对制度伦理教育进行合法性判断是非常必要的.道德教育合法性判断的依据包括道德伦理合法性判断的依据和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合法性判断的依据.前者具体可分为民意、文化传统和超越三重依据;后者具体可分为尊重常识道德、教育者"言行一致"、旨在于使人向善、有效性四重依据.以这些依据作为评判的标准,不难发现制度伦理教育尽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借鉴,但它并不具有很强的合法性基础,它的兴起不能实现其已有的承诺.  相似文献   

12.
盂伟 《法学论坛》2004,19(6):74-77
在环境伦理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存在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种学说。其中,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最低性的道德标准,可以作为环境刑法的伦理基础。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审视环境犯罪,可以发现:环境犯罪是对当代人和未来世代人利益的侵犯,其社会危害性并不仅仅体现为经济价值,环境犯罪正在向一种自然犯罪演化。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发展需要一种文化伦理的支撑,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繁荣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斯.韦伯从一种文化伦理的视角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虽有失偏颇,但对我们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启迪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富于启迪意义的思路,并开辟了多种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KAARLO TUORI 《Ratio juris》1989,2(2):125-143
Abstract. The reconstructive theory of the procedural legitimacy of modern law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ethics has limited itself solely to the deontological, moral-normative aspects of the validity claims of legal norms and judgments. However, teleological and axiological aspects are also intertwined with legal validity claims and with the procedures in which legal norms and judgments are produced. The discursive-procedural concept of legitimacy seems to require as its support, instead of the theory of discourse ethics, a general theory of practical discourses or, more generally, of rational collective will-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动物权利论或者动物主体论是一个受人们关注的话题。保护动物是否意味着要赋予动物权利或者将动物上升为法律主体?动物权利论或动物主体论在理论和实践中是否站得住脚?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动物权利论和动物主体论在理论与实践中均存在无法克服的障碍,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动物的法律保护,应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7.
令小雄 《行政与法》2014,(10):44-52
人与自然的关系演变表征了人类文明史的逻辑进程.人从根本上是自然发展的产物,是“大生态动物”.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是世界的改变.发达工业文明造就的“单向度的人”是对现代“文明人”的价值伤害.伴随“丰裕社会”消费时代的娱乐精神,人陷入到了“消费的迷阵”,倾倒在拜物教盛行中,甘愿成为受物欲奴役迷醉的“消费型动物”.和合的社会伦理价值将一种生生为大“天人合一”的大生态观与“究天人之际”贯通起来,通古今之变.期望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态化”与“人际关系生态化”的价值转向.  相似文献   

18.
于伟 《行政与法》2004,(11):47-48
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德治的社会,如何界定公务员行为的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是行政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公务员行为的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的界定、特点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The LETR urged UK law schools to consider how they might do more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This article engages with that call and reflects on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professional ethics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It begins by outlining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work that has been undertaken in establishing law and popular culture as a discipline more generally, before focusing on professional ethics in particular. The course itself is designed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hanges to professional ethics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and how these changes have pushed law away from a model of professionalism towards one of commercialism. These changes are mirrored by a subsequent downturn i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lawyer. The module encourages students to see professional ethics as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ese negative portrayals. The paper then considers student evaluations of the first two years that the course has run, highlighting its positives and also looking at how it may be improved for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