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学学杨力求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某某明明违法乱纪,但有的人或者因其“来头”大而无可奈何。或者一看“来头”的条子,便赶紧照办,放过了事,惟恐“来头”责其不敬。  相似文献   

2.
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的事:某某明明违法乱纪,但有的人或者因其“来头”大而无可奈何,或者一看“来头”的条子,便赶紧照办,放过了事,惟恐“来头”责其不敬。 “来头”何以有如此威风?我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来头”握有的权力缺乏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3.
话说中山舰     
据近日一些报刊称:经过几年的努力,一代名舰中山舰的修复保护工程己经在武汉竣工,待水上专用设施建成后,中山舰便可“坐”上船坞、巡展各地,供人们参观与景仰。中山舰在其服役的25年中,曾先后经历了孙中山领导的两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广州3.20事件” 和武汉保  相似文献   

4.
农民卖了粮接不到钱,老师教了书领不到工资而领到的欠条俗称“白条子”;汇款单不能及时兑取现金俗称“绿条子”.而时下,社会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比“白条子”鲜艳,比“绿条子”高档的“条子”,有人称之为“红条子”.  相似文献   

5.
杜段长的“条子”时下,一提到领导干部的“条子”,往往就意味着“走门子”、搞不正之风,所以“条子”的概念在部分老百姓眼里成了权力的象征和代名,词。然而,兰州铁路分局兰州东车务段段长杜长海的“条子”却独具新意。每逢过年过节,一些地处沿线的职工总要带上丰厚...  相似文献   

6.
合家团圆,在响彻云霄的爆竹声中过一个和乐年,不仅是走卒贩夫、升斗小民的期盼,皇公贵胄、文人墨客、革命领袖,也概莫能外……1890年张之洞当皮箱过年晚清名臣、湖广总督、慧眼识得孙中山的张之洞,过年时都是让部下拎着皮箱往外跑,去哪里?去当铺,把身边  相似文献   

7.
一说到“条子”,人们往往很快就把它与特权、不正之风等腐败现象挂起钩来,其实“条子”这东西,井不都是坏的。 列宁就常给人写条子。比如在第八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有一次会议休息时,代表阿法那西耶夫乘兴唱了一首抒情歌曲,那优美的嗓音使列宁非常欣赏。第二天,列宁便于百忙中抽空给莫斯科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关于孙中山对国共合作方式的表述问题,史学界一直存有分歧。一般地说,港台史学界把它表述为“容共”,大陆史学界把它表述为“联共”。为此,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论辩。港台史学界坚持“容共”说,否定“联共”,称“联共”是中共在孙中山逝世后编造出来的;大陆史学界则坚持“联共”说,批驳“容共”是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背叛。进入80年代后,部分大陆史学家开始认可“容共”说,但在“容共”的内涵上,他们认为:孙中山“容共”中的“容”,意在“容纳,接  相似文献   

9.
《湘潮》2016,(7)
正邓演达为黄埔军校招兵买马,但劝不回蒋介石1923年4月的一天,孙中山请邓演达一道来喝早茶。刚从战场上下来的邓演达很疲倦,但仍然端坐如钟。茶和稀粥下肚,便提了许多神,孙中山对邓演达说:"我决定授予你少将参军之职务。"邓演达要说什么,被孙中山扬手制止。接着,孙中山又从包里取过一  相似文献   

10.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义是其革命思想的集中体现,民生主义则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孙中山将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民生主义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涵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这一思想的缘由,再归结到其后南京国民政府对这一思想的具体实践,最后加以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短文说:近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最早倡用的.在这之前,中国只有“造反”、“起义”、“暴动”等词,向来不用“革命”两字.1895年10月,兴中会在广州运送军械,准备起义,却不慎走漏风声,陈皓东等70余人被清军逮捕.不久,孙中山、陈少白、郑弼臣(士良)3人被迫自香港东渡日本.11月初经过神户时,3人登岸后买了一份日本报纸看,见上面登有一则新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中山(时年29岁)阅完对陈少白  相似文献   

12.
叶挺摔银脱险境192 2年的一天 ,广州城内乱成一片。军阀陈炯明的叛军冲进城内 ,大肆杀戮。“轰轰轰 !”叛军发射出的炮弹相继落在孙中山总统府旁 ,局势极其严峻。孙中山警卫团第 2营营长叶挺率先护卫着孙中山脱离险境 ,并一直将孙中山送上“永丰”舰避难。这时 ,叶挺又放心不下他的士兵 ,重返总统府。叛军借炮火的掩护 ,疯狂地扑向总统府。叶挺指挥他的第2营将士英勇作战 ,一次又一次击退了叛军的进攻。这些叛军是一群亡命之徒 ,此时已杀红了眼 ,黑压压的后续部队一队接一队地开往这里。叶挺见寡不敌众 ,为保存实力 ,他果断地命令 :全部伺机…  相似文献   

13.
李淑媖、肖学信所著《国共合作简史》中第37页,在阐述陈炯明叛变革命对孙中山的打击时,引用了孙中山的一段话:“文率(即陈炯明——笔者注)同志为民国而奋斗,垂三十年,中间出死入生……”。作者将“文率”解释为陈炯明,是不符合原意的。“文”是孙中山的自称。《简史》中引用的这段话出自《致国民党员书》一文。在这篇文章  相似文献   

14.
论孙中山“联共”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将涣散无力的国民党改组为领导国民革命的中心势力,以有效地进行反帝反封建和重造民国的斗争,是孙中山晚年革命战略思想的核心部分。对于孙中山晚年“联共”一事,国内外史学家的认识和解释不一致。本文对孙中山“联共”的原因、目的、政策及其行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一、孙中山是“容共”还是“联共”? 对孙中山晚年允许与欢迎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一事,中国大陆的学者称之为“联共”,而台湾及海外的学者则称之为“容共”。长期以来,国民党的官方与史  相似文献   

15.
一切为了群众利益——记四平市铁西区条子河乡党委书记张连清●杨长江曹俊峰在广袤坦荡的东北平原上,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小河,它就是流经四平市铁西区的条子河。条子河边有一个条子河乡,条子河乡有一位人人称道的好公仆,他就是乡党委书记张连清。富乡裕民是我的责任19...  相似文献   

16.
1916年4月的一天傍晚,婚后不久的孙中山与宋庆龄在公园散步,谈论着讨伐袁世凯的事情。宋庆龄兴致勃勃地说:“逸仙,我想起了一句讨袁的上联,你能续下联吗?”孙中山微笑着说:“你居然仿效苏小妹三考新郎来了。好,请讲出你的上联来。”宋庆龄吟出上联,曰:“或入园中逐出袁还我国”。孙中山轻念着上联,感到妻子才思敏捷,联中句子一语双关:园出“袁”入“或”则为“国”字,而“或”的解释是:有人也。显然,庆龄对我逐袁是抱有殷切期望的,我岂能辜负她的一番苦心!下联要对得工整,尤应把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孙中山沉思片刻,一…  相似文献   

17.
带病北上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尽管当时政局动荡、情况复杂、形势严峻。孙中山还是由宋庆龄陪同冒险北上,试图为实现国家统一寻找出路。在孙中山北上途中,北京的政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军阀段祺瑞、张作霖进入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段祺瑞当上了“总执政”,而冯玉祥却被排挤到张家口去了。到达天津的当天晚上,孙中山突发高烧,肝痛剧烈,颓然病倒了。12月31 日,他剩坐的专列驶进北京前门车站。由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①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他  相似文献   

19.
“总统是人民的公仆”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总统府的暖阁举行宣誓就职仪式,宣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典礼结束后,孙中山宴请各省代表。晚宴后,又把各省代表送下台阶。代表几次劝总统留步,孙中山仍坚持送,并说:“民国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位是主人的代表,总统是人民的公仆,我理应送之阶下。”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广州蒙难时先上何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叶剑英传》在“护卫大总统脱险”一节中说,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指使部下发动叛乱,“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孙中山的秘书林植勉和参谋林树巍不顾一切,强架着孙中山,……向长堤天字码头奔去”。时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随陈策在码头上迎接孙中山,接着护送孙中山乘小艇登上停泊在江中的‘宝壁’舰”,后转登永丰舰。与叶剑英有关的几种传记及lops年8月4日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七集电视专题片《共和国元帅叶剑英》都持此说。但笔者认为,此说经不起推敲,孙中山最初上的是楚豫舰,而非宝壁舰。陈锡棋等197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