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民导刊》2004,(1):M004-M004
“宪法不是预测未来。”中共著名理论权威逢先知5年前在中国第三次修改现行宪法时对记者说,“修宪是对改革开放实践和成功经验的肯定,并把它上升为国家意志。”5年后的今天,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再次成为必然。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12月22日起开始讨论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已形成议案,修宪步入法定程序。然而与以前三次宪法修改明显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三、对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对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主要是在前三次修宪基础上,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需要用宪法规范的、基本的、必需的、比较成熟的、非改不可的部分进行修改,对部分内容和个别条文进行修改,修改重点向宪法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适当倾斜,使更加完善。可改可不改的不改,可通过宪法解释予以明确的不改。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八条至三十一条共14条,涉及13个方面的内容,都是关系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  相似文献   

3.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对我国现行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本文仅就现行宪法修改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探讨。一、如何评价我国的现行宪法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后来于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两条宪法修正案。时至今日,我国现行宪法仍然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第一,从制定宪法的形式看,它采用了全民讨论、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制定宪法的指导思想上看,  相似文献   

4.
正12月4日是我国第五个国家宪法日,也是现行宪法第五次修改后的首个国家宪法日。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首现行宪法与国家同步发展、与时俱进的历史,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意义尤为重要。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82年颁布施行的现行宪法,自诞生之始就承担着为改革开放事业提供  相似文献   

5.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制基础。可见,宪法的修改是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应是我们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之一。自1982年现行宪法实施以来,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三次修改宪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这是1982年宪法实施以来的第四次修宪,本文拟谈谈对这四次修宪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一、思想理论方面1.思想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主…  相似文献   

6.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于同日公布实施,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时代法制建设的大幕,为中国和平、发展与稳定奠定了法理基础和制度边界。弹指一挥间,现行宪法走过了不同寻常的30年。30年来,宪法一直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行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这30年中,我国又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先后四次对宪法的部分内容作了修改和补充,使得这部诞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宪法更加完  相似文献   

7.
现行宪法自1982年制定后,有过几次修改,这一次中共中央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提出的修改部分宪法内容的建议,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次修宪,将把我们改革开放20年来的基本经验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些都是治国最根本的大事。从法律结构上讲,宪法是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用宪法的形式把治国的大事定下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1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先后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修改宪法征求意见座谈会,分别听取法律界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对修改宪法的意见。李鹏首先向与会人士介绍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初步意见。他说,1982年通过的现行宪法,在1988年和1993年经过两次修改。这是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宪法。它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出现了新的局面,我们党在治理国家方面有了新的经验总结,如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相似文献   

9.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关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对现行宪法进行的第三次修改。一它将揭开我国宪政史新的一页,为下世纪中华民族的腾飞提供强有力的宪法保障。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基本架构,是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宪法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宪法也必须作相应的变更、修改。宪法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宪法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发展性是绝对的;宪法与…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依法治国的总章程。我国现行的宪法是1982年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通过并公布实施。这部宪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宪法的基本宗旨。 宪法的主要内容:规定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和职  相似文献   

11.
宪法修改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萍 《人大研究》2003,(9):4-10
在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 ,特别是十六大召开之后 ,国内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些有关修宪问题的文章 ,现将有关内容整理如下。一、宪法修改的方式世界各国宪法修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部分修改 ,即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变更、补充或删除。我国于 1998年、1993年、1999年分别对现行宪法进行的三次修正就属于部分修改。一种是全部修改 ,即按照宪法的修改程序对原宪法重新改写 ,原宪法废止 ,新宪法生效。我国于 1975年、1978年、1982年分别通过的宪法就是分别对前一部宪法进行全部修改而成的。关于我国宪法的修改方式 ,存在三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  相似文献   

12.
云翔 《人权》2004,(2):29-30
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大事件。著名宪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许崇德近日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指出:把“人权”这一概念明确地写入宪法,把尊重人权、保障人权提升到宪法的高度,将有利于社会主义人权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也便于我们在人权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这是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13.
游劝荣 《人民政坛》2009,(11):32-33
宪法的每一次重大修正都推动了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法治恢复和发展的历史,和改革开放是密切相关、互相促进、相互推动的,谁也离不开谁。让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新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就是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颁布之后的四次修正,这四次宪法修正案都发生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4月12日下午,自治区党委、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在新疆人民会堂联合举行学习贯彻宪法报告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主持报告会,来自北京的法律专家信春鹰作了宪法知识辅导报告。信春鹰是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律委员会专职委员,曾参加了宪法第四次修改的全过程。她对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及实质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就如何评价现行宪法、修宪的指导思想及本次修宪的任务等问题,作了进一步地阐释。  相似文献   

15.
信息平台     
我国第四次修宪六大特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是对现行宪法部分内容进行的第四次修正。这次修宪,从启动到提请全国人大会议审议,历时整整一年,工作中体现的几个主要特点非常明显。一、坚持党的领导。二、充分发扬民主。三、遵循法定程序。四、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五、坚持宪法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六、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信息吕忠梅被评为2003年度“《中国妇女》时代人物”由中国妇女杂志社主办的2003年度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国妇女》时代人物”评选近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全国人大代表、…  相似文献   

16.
各位代表:我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作说明。一、这次修改宪法总的原则和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形成现行宪法是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经验,经过全民讨论,于1982年12月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三次对宪法部分内容作了修改。二十多年来,这部宪法既保持了稳定,又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五大以来,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从本世纪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从产生、修订到实施,处处都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广泛征求民意,其最大特点就是修宪为民。重新修正后的宪法有许多条款事关百姓民生,前所未有地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目光。仅以其中的第十四条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例就能看出,体现人民意愿的国家根本大法,在修改中不断  相似文献   

18.
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投票表决,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67条中的“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宪法的这一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立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法依据。《紧急状态法》也已经被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紧急状态法》的专家建议稿预计年内可完成起草,两三年后可望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通过。可以说,从入宪到立法,紧急状态已经被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要把紧急状态写入宪法?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9.
周叶中 《政策》2004,(5):53-55
2004年3月14日,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顺利通过。这次修宪,始终贯穿着“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体现着“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的时代要求,对于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加快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第四次修宪对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工作主要涉及到14项重要内容,在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结构设计等方面均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对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从发展民营经济的视角来说,本次宪法修改也必将对我国民营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