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史文苑》2014,(8):43-43
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反共后,一方面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另一方面又竭力煽动张发奎"清共"。在汪精卫的影响下,张发奎态度动摇,形势十分险恶。当时叶挺等同志率领的部队,因奉命"东征讨蒋"已开往九江。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27年7月17日(或18日)在武汉召开会议,研究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动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涛  天虹 《广东党史》2004,(3):43-45
张发奎将军(1896-1980),字向华、广东始兴县清华矮岭村人,是新粤系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氏早年受“国父人各与革命精神所感召”,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初张发奎任北伐大本营警卫团第3营营长,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由粤军改编)第12师师长,1926年冬任第4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 三五长堤阻击战 晚上九点钟,国民党军舰“宝璧”号停泊在白鹅潭江面上。潮水微微地涌着,舰身轻轻地摆动着。四周没有灯光,也没有一只小艇。初升的月亮把它照得又灰暗、又寂寞,好像一座无人的小岛一般。张发奎在军舰的甲板上来回走着,眼巴巴地望着沙面,不说一句话。好容易盼望到陈公博坐着日本海军的摩托艇回来了,他才悄悄地透了一口气。陈公博踏着吊梯走上甲板,到了张发奎面前,第一句话就说:  相似文献   

4.
广州起义前后,联共(布)、共产国际内部在要不要举行广州起义、要不要与张发奎进行谈判以及如何评价广州起义这三个重要问题上,都存在着分歧。然而,在具有绝对话语权的联共(布)、共产国际领导人的操控下,具有"左"倾盲动倾向的人占了上风。这一倾向也严重影响到我国党史学界对广州起义的研究和评价。本文认为,从保存实力的目的来看,不应举行广州起义;从建立统一战线的原则来看,不应拒绝与张发奎派的谈判;从广州起义时中共党内的主导思想来看,广州起义是"左"倾盲动错误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5.
申喜平 《湘潮》2006,(8):26-30
1906年农历8月30日出生在湖南省邵东县周官桥乡司马冲村的左洪涛,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左洪涛经恽代英、萧楚女介绍,加入青年军人同志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淞沪战场右翼军总指挥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亲自出马拜访北伐时期的老友郭沫若,请求他襄助,组建一个类似北伐军部队的政治部。郭沫若会同周恩来、潘汉年、刘晓等,很快就召集了左洪涛、杜国庠等34人。由于组建政治部遭到蒋介石、陈诚的反对,张发奎遂将政治部改为战地服务团。蒋介石、陈诚仍认为“名堂”太大,最后将战地服务团…  相似文献   

6.
电波传来日军投降的讯息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广东志锐中学毕业后,到广西柳州业勤小学当教师.这所学校和志锐中学一样,是由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创办的,他亲自担任学校董事长.但是,该校校长和一些教师都是中共秘密党员,是第四战区司令部的一个中共秘密组织--中共特别支部的成员.这个秘密党组织直接受中共长江局(1939年后改为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担负着在张发奎指挥的国民党军队中,宣传贯彻党的全面抗战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电波传来日军投降的讯息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广东志锐中学毕业后,到广西柳州业勤小学当教师.这所学校和志锐中学一样,是由国民党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创办的,他亲自担任学校董事长.但是,该校校长和一些教师都是中共秘密党员,是第四战区司令部的一个中共秘密组织--中共特别支部的成员.这个秘密党组织直接受中共长江局(1939年后改为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担负着在张发奎指挥的国民党军队中,宣传贯彻党的全面抗战方针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张发奎,字向华,广东始兴人,武昌起义后入伍,参加过讨袁、讨桂、两次东征诸役, 北伐战争时期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克复武昌等战斗中屡建功勋,该部被誉为“铁军”。抗战期间,曾任第四战区司令,在两广等地指挥部队与日军作战,多次获胜。1949年,李宗仁出任国民党政府代总统,张曾担任过短时期的陆军总长,但不久即辞职寓居香港。作为民国史上重要的军事将领,张发奎的发迹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虽然他也参与过反共活动,但在中共印象中,其名声并不似某些国民党将领那样臭名昭著,在一定时期内,还成为中共的重要统战对象。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南昌起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南昌起义的决定 1.谁先提出南昌起义的。(1)南昌起义是由李立三、邓中夏等人在九江提出的。7月16日中共中央主张“依靠张发奎回粤徐图发展”,并指示广东省委做好迎接第二方面军回粤的准备。7月18口中央决定在第二方面军中成立前敌军委。7月19日李立三、谭平山、邓中夏、叶挺、聂荣臻等到达九江,于20日召开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张发奎态度日益右倾,依靠其回粤之运动很少有成功的可能,在叶、贺部队中的共产党人甚至会被敌人消灭。因此,鉴于汪精  相似文献   

10.
1927年夏大革命失败后,中华大地到处充满白色恐怖,根据共产国际执委会指示改组后的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联合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将党领导和受党影响的北伐军部队开回广东,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继续进行革命。然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立三等一批党的重要干部到达第四军、第十一军在九江驻地作移师广东准备时,传来张发奎在武汉“高唱拥汪”,并有“在第二方面军之高级军官中的共产党分子如叶挺等须退出军队或脱离共产党”之表示。依张之策不可能了,于是拟议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中共中央表示同意。1927年8月1…  相似文献   

11.
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趁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第四路军总指挥、湖南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以大部兵力追击张发奎、李宗仁部队的机会,迅速攻占了敌人兵力较为空虚的湖南省会长沙城。  相似文献   

12.
1927年7月27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全部从江西九江开赴到南昌,军长贺龙在军部驻地紧急会见了领导和参加南昌起义的共产党人李立三、谭平山、朱德、恽代英、刘伯承、吴玉章、徐特立、高语罕、方维夏、郭亮、朱蕴山等。当有人提议要设法争取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参加南昌起义时  相似文献   

13.
《新长征》2007,(12)
冯玉祥是中国国民党爱国将领,字焕章,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一九二七年北伐期间,他出任西北联军总司令,率大军进驻郑州一带。当时武汉国民政府主要官员谭延闿、汪精卫、唐生智和张发奎等人齐集郑州,约  相似文献   

14.
叶剑英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八一”南昌起义的组织指挥工作,但他对该次起义做出过特殊贡献。文章通过叶剑英通电反对蒋介石,加入共产党;秘送情报,贺龙、叶挺赴南昌;巧献计,阻止张发奎尾追起义军三个方面,论证了叶剑英对“八一”南昌起义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能征善战,被民众誉为“铁军”。这一赞誉的来由,据张发奎编纂的《第四军纪实》一书记载:第四军攻克武昌,随即挥师援赣,同年11月下旬返汉。由于第四军战功卓著,“各方联电致贺,遣使慰劳。民众犒军之宴,经旬不息,而武汉民众宠以铁盾之荣,赐以铁军之誉,尤极一时之盛事”。这面铁盾是武汉粤侨联欢社赠送的。铁盾正面铸有“铁军”两个大字,上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全体同志伟鉴;下款为:中华民国十  相似文献   

16.
1927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广州起义爆发。12月12日,国民党张发奎所部3个多师和在广州市区的国民党残部,在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向起义军反扑,下午两点多,一辆插着红旗的敞篷汽车从起义总部驶向枪战正急广州大北门,车上坐着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和广州起义的总指挥张太雷,  相似文献   

17.
<正>吴仲禧是一位资深的爱国将领。他早年投身辛亥革命,随后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大革命时期他已是国民革命军的将领,先后担任北伐军第十二师代理团长、第二十四师参谋长,第二十六师副师长、代师长,张发奎第二方面军副官长等职,在汀泗桥、临颍等战役中屡立战功。大革命失败后,经过长期的探索,他于193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按  相似文献   

18.
肖如平 《世纪风采》2010,(12):35-38
国民革命时期,苏俄顾问鲍罗廷曾特别推荐一批国民党要人的子女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其中,包括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廖仲恺之子廖承志、邵力子公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之弟张发明、邓演达之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冯玉祥长子冯洪国等。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后,大部分国民党要人的子女都顺利回国。然而,蒋经国却一直滞留在苏联,直至1937年,才返回国内。  相似文献   

19.
三四巡逻队 那天天刚壳,几点钟之前还在当着国民党公安局长的朱辉日从公安局跳墙走出来之后,乘坐了一只英国海军的小摩托艇,逃到河南第五军军长李福林那里。原来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陈公博,财政厅长邹敏初,乘坐了日本军舰;广州卫戍司令、第四军军长黄琪翔和副军长谢婴白,乘坐了美国军舰,都早就来到了。不久,国民党广东省临时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发奎也乘坐着美国海军的小炮艇来到。  相似文献   

20.
迟宪平 《党史文苑》2012,(17):43-46
1927年8月1日,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与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领导起义部队在南昌打响了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新时期。南昌起义的成功,使国民党反共势力大为惊恐。蒋介石、汪精卫急忙调兵遣将对南昌起义军进行讨伐。起义军当时又处在朱培德、张发奎部队的四面包围中,故不宜在南昌久留。面对如此不利形势,前敌委员会决定:起义军立即按中央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实行土地革命,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