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世界约有35%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在当前中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小麦占到了43%左右。河南是我国小麦种植的中心地带,面积、总产量和贡献一直居于我国首位;小麦种植面积是全国小麦总播种面积的埘,总产量约占1/4;农民的农业收入来源中30%左右来自小麦产业。“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  相似文献   

2.
高轶军 《党建文汇》2010,(12):17-17
11月,斯里兰卡进行了一场特殊的“反恐战争”,打击对象既不是某个国家,也不是某个组织,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斯里兰卡政府向小麦“宣战”,号召民众舍弃小麦吃大米,全国逾1/4的面包店被迫关闭。BBC称,在斯里兰卡,小麦竟然与“恐怖主义”关联上了,因为吃面包的人被斯里兰卡一位部长称做“恐怖分子”。  相似文献   

3.
种植业小麦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小麦生产不利影响较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小麦生产没有优势。品质差、成本高,是我省小麦竞争力差的主要原因。以1998年为例,我省小麦每公斤为1.26元,而河南为0.94元。从品质上看,我省小麦品种比较单一,目前仍为混合型生产,口粮、饲料、食品用粮不分,优势分类专用小麦开发严重滞后。估计“入世”后,小麦是受国际市场冲击最大的品种。同时还应看到,小麦是我省粮食类缺口较大的品种,目前每年需调入7-8亿公斤。这将使我省的小麦种植业受到较大的影响。棉花棉花可能是我国“入世…  相似文献   

4.
李柏彦 《求贤》2023,(3):36-37
<正>今年50岁的时晓伟是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业23年来,一直从事小麦优质高产育种研究工作,共选育出15个强筋、高产春小麦品种,7个优质高产冬小麦品种,育成的强筋小麦品种累计推广1000万亩以上,品质可与进口强筋小麦媲美。时晓伟首创南繁加代、穿梭育种、品质综合评价和试验示范同步进行的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方法,将小麦从组配杂交组合到品系稳定的6年6代缩短为3年8代,显著提高了育种进程和新品种选育质量。  相似文献   

5.
7月17日,山东省平度市“粮食银行”田庄镇粮站代办点,当日小麦收购价1.77元/公斤。由于急需用钱,加上粮价上涨,中柳坡村农民邹成波果断地把储存在“粮食银行”的7889公斤优质小麦兑换成现金。邹成波的这批小麦是27天前存到“粮食银行”的,当初入库收购价格是1.70元/公斤。这一进一出,扣除每吨17元的库存损耗,邹成波存储的小麦赚了418元。  相似文献   

6.
李振声,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遗传学家、小麦育种专家。若干年前,他的一个科研成果,使得中国的小麦产量猛增了80亿斤。又因为他的一个非常合理的建议。使得曾出现的粮食减产势态得到了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7.
张永化 《党史文苑》2005,(11):13-16
公元1958年,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爆出了一件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崔营乡幸福社第二生产队的11亩小麦平均亩产小麦3215斤。6月11日,《湖北日报》以“光化县幸福社坐上了幸福的卫星十一亩小麦单产三千二百一十五斤”的通栏标题,用了整整两个版面隆重报道了此事。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热情洋溢赋诗盛赞:“幸福社,真幸福,创造世界新记录,小麦亩产,三千二百一十五。幸福社,真光荣,光荣榜上占头名,今冬明春再加劲,争取亩产四千斤。”崔营乡的3215,吹响了全国农业“大跃进”的号角,此后,全国各地夏粮、秋粮亩产几千、几万甚至上十万斤的增产捷报频传。于是产生了当时最为流行而响亮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黄淮流域和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条锈病菌平均5.5年就产生一个新的生理小种,可小麦品种间杂交育种的常规方法要8年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小麦新品种选育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病菌变异的速度。“小麦也是三种野生植物杂交后,经过9000多年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那我们能不能让小麦同抗病、抗旱的野生草种再次杂交呢?”望着颗粒无收的麦田,年轻的李振声把目光聚焦在远缘杂交育种上。  相似文献   

9.
郑天存,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所长,从事小麦育种20年,培育出13个小麦优良品种,国内农作物专家们称之创造了一大奇迹。作为省管优秀专家,郑天存于1996被聘为河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7年,他被评为首届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河南省十大科技功臣,并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五大。农作物育种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一般培育一个优良品种需要5至10年的漫长岁月。缩短育种时间,无论在科学意义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都是一大难题。冬小麦是秋播夏收作物,必须经过越冬低温阶段,才能春…  相似文献   

10.
谢成效 《党课》2008,(7):82-85
近来,国际市场粮价一路攀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议题。有资料表明,2006年以来,全球大米的价格涨了217%,小麦涨了136%,玉米涨了125%,黄豆涨了107%。世界银行4月发表的相关报告也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新的粮食危机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30日,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人大代表、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主任许为钢带着在小麦研究和推广领域的杰出成就,光荣入选“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个人”,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受到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相似文献   

12.
河南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在连续六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今年小麦有望继续增产,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这些年,河南农业为全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河南粮食总产量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超过四分之一,邑经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2003年,河南粮食产量是714亿斤,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超过1000亿斤,而且每年都增产,去年达到了1078亿斤。  相似文献   

13.
1月3日,针对小麦生产50年一遇的秋冬连旱,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大抗旱浇麦的工作力度,切实加强冬季麦田管理,确保小麦安全越冬。这是河南省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采取的紧急部署和行动。  相似文献   

14.
罗鸿 《支部生活》2011,(6):21-21
杨善洲同志从不搞试吃、试用。1980年,小麦丰收,粮食局试验用小麦酿出第一批酒,送了一些给地委领导试喝。杨善洲说:“白送的一口不尝,付了钱的可以喝。”他从不利用职权揩国家的油、占公家的便宜。杨善洲家住在离地委110多公里远的姚关公社。有时因私事回家,都是买客车票。他跑农村回来晚了,不想麻烦炊事员.就吃点干粮或到街上去吃。直到退休,他的家人还在农村,  相似文献   

15.
素有“中国粮仓”美誉的全国产粮大省河南,小麦正遭受着50多年不遇干旱的威胁和考验。全省已连续100多天无有效降水,受旱面积占到小麦播种面积的63%以上。受旱面积之大,时间之长,程度之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少有。  相似文献   

16.
《党课》2011,(12):16-17
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其就2011年全球小麦产量进行的一份预测报告中指出,全球今年小麦产量将比2010年增长3.4%,达到6.76亿吨,但仍将低于2008年和2009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郭庆晨 《奋斗》2007,(7):58-58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的政治课讲得好是出了名的。一次,他在大连旅顺口区铁山镇讲“WTO对农业农民的影响”,来听课的都是农民和农村干部。讲着讲着,不知台下是谁喊了一声:“咱种的粮食都不好卖,外国粮食进来更完了!”方永刚就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小麦做面包掉渣吗?”在讲述了我国的小麦品种目前质量还不过关的实际情况之后,他把话锋一转,  相似文献   

18.
小麦的生育期长.生育期间气候变化幅度大,病虫害发生频繁,多种小良因素对小麦产量构成较大的威胁。在传统栽培中,一般重视以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为主要手段,轻视以栽培管理为基础、农业技术措施为主的灾前预防,结果使田间管理被动,生产成本提高,种田的经济效益降低。因此,从改善栽培管理入  相似文献   

19.
饱穗压弯三尺秆,麦海腾涌扬金帆。中原大地喜迎夏粮丰收,农民在收割中体味着收获的喜悦。今年,我省夏粮丰收总面积达8150万亩,全省投入16万台收割机,15天收割完全部夏粮,机收率达到98%,连续12年实现小麦增产。“今年的馍能吃上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看麦情时发出的感叹,中原儿女再次不负期许,勇挑大梁,用数千万亩小麦颗粒归仓向总书记和全国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相似文献   

20.
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又不断飘出小麦粑的诱人香味。老家是山区,小麦多,稻米少,沟沟洼洼的两边,没有芦苇,却生长着许多高大笔直的粑叶树。也算是因地制宜吧,我们这里端午节的习俗,就是家家户户发小麦粑,蒸小麦粑,吃小麦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