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学良被秘密幽禁的50多年里,他和周恩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感情.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与张学良分手25年之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仍在通过香港的种种关系设法为张学良隔海捎书.  相似文献   

2.
冯凝政 《政府法制》2010,(22):31-31
"西安事变"后,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叶剑英、罗瑞卿等人组成的代表团到达西安,罗瑞卿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代表团成员的安全。 就在这时,张学良公馆附近新开的一所牙科诊所引起了罗瑞卿的关注。他把这个疑点告诉了张学良的侍卫队营长孙铭九,孙铭九当即派人去了解。  相似文献   

3.
叶永烈 《政府法制》2013,(30):26-27
政要们的日记,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国共两党政要的日记里都写了什么?蒋介石写日记一天不漏,就连当天的气温、气候也一一记下。张学良在日记里分析日本的军国主义。毛泽东用宣纸和毛笔记录生活,周恩来则在台历上记录工作。  相似文献   

4.
康艳华 《政府法制》2012,(29):14-14
张学良与“御弟”一见如故 张学良与溥仪的初次相见是在天津。其时,适逢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奉系进入鼎盛时期。张学良因此成为天津城里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5.
一吕正操将军是张学良的老乡、同学、部属和知己,两人共事长达十余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吕正操参加了共产党,并率部脱离东北军改编为八路军。从此,两人天各一方,音讯阻断。但是,海峡并不能阻断他们的相互思念。张学良在台湾被软禁中曾经对他的亲人说,在大陆,有他的两个部属最令他想念,第一个就是吕正操。改革开放后,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来大陆经商,才沟通了张学良和吕正操的秘密联系,但也不过是些书札来往、诗词赠答。人到暮年更思亲。1990年6月1日,是张学良的九十大寿。祝寿之后,张学良便争取到赴美国探亲的权利。赴美探亲决…  相似文献   

6.
李克农,1899年9月生,安徽省巢县人。1928年,他和周恩来等同志,成功地挫败了敌人妄图破坏在上海党中央领导机关的阴谋。后任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在争取张学良将军抗日、以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问题上,他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作出了出色的贡献。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八路军、新四军驻上海、南京、桂林等地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出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国共谈判时,任军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建国后出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兼军委情报部长。  相似文献   

7.
杨虎城之子成为中共高干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在30年代中期发动的“西安事变”举世闻名,他们成为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张学良至今尚在台湾。曾经沧海之后,他淡泊人生,超然处世,皈依宗教。而杨虎城早已作古——被国民党杀害于  相似文献   

8.
许多政治家都喜欢历史,张学良也不例外。尤其是对明史,他情有独钟。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软禁。一次,他给朋友写信,说:“光阴如流水,转瞬已是十易寒暑。在这悠长的岁月中,我实在读了一些书,并且对于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中国监察》2008,(6):60-61
这是1967年2月,周恩来身边的工作人员写给周恩来的一封公开信。这份20多人签名的信,请求周恩来改变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保重身体。周恩来在这封公开信上批示:诚恳接受,要看实践。  相似文献   

10.
孟红 《政府法制》2010,(6):24-25
多少年来,反映周恩来总理的诸多影视、文学作品及回忆录,多是侧重展现周恩来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忍辱负重等品格,但有血有肉、真实全面的周恩来绝不缺少严厉的一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长们不止一个曾说过:“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怕主席的威严,怕总理的认真。”但这里所言的“怕”周总理,缘于周恩来的严厉,缘于周恩来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极端负责。  相似文献   

11.
纪东 《政府法制》2010,(4):33-33
1973年前后,周恩来三次受到了毛泽东的批评。而“四人帮”也借着这个机会,对周恩来进行了很密集的围攻。 我只有一次听到周恩来用了“国骂”。事情是关于到底林彪他们是“极左”还是“极右”?因为当时周恩来支持一个看法,就是认为林彪他们是“极左”,所以要清除“极左”势力。但是“四人帮”说林彪不是“极左”,是“极右”,反过来批评周恩来清除“极左”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最近读老舍夫人回忆周恩来与老舍真挚情谊的文章!对于周恩来总理厚德载物之为人,并且把以人为本的工作做到艺术极致的那份潇洒,感慨系之,不能自已。周恩来总理是老舍政治上的向导、艺术上的知音、生活中的知己。在老舍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关头,都是由于周恩来的举荐与感召,才使其置身洪流,回归热土,做出了正确选择。老舍写的戏,周恩来总理几乎都看过,不光看,还帮着老舍出主意。没有周恩来的慧眼卓识,像《龙须沟》、《茶馆》这样的上乘之作,都可能是另一番命运。而当老舍在“文革”中不堪屈辱、魂断太平湖之后,又是周恩来的巨手悄悄拨动着乾坤…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思想和理论构成了周恩来精神.其民主思想及其活动和民主风格是周恩来精神的突出体现。他的民主思想内涵丰富、风格独特。  相似文献   

14.
秦九凤 《政府法制》2011,(18):50-52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广东云浮市已故女教师范桂霞曾扮成周恩来的夫人,掩护周恩来留港养病,留下一段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萨苏 《政府法制》2012,(32):35-35
张学良平时说话并不粗俗,但也不是知识分子腔调,有点儿像老北京的旗人子弟。只是西安事变前张学良说话颇有些异常。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又一重要资源,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背景下,将周恩来精神教育渗透到大学的日常教学之中,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童年丧母,10岁时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庆,周恩来痛哭亡父,为其树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解放后,他又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的3处祖坟。  相似文献   

18.
管继平 《检察风云》2014,(21):94-95
出生于官宦世家的张伯驹先生,与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并称为“民国四公子”。如今人们提起他,也多以“大收藏家”之名冠之。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周恩来作形势报告,国内、国外讲了一个下午,讲的内容非常重要。记者采写时,稿子上有一句“周恩来总理作了重要讲话”,交给周恩来审阅时,别的地方都没改动,他就把那个“重要”二字圈掉了。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国卓越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恩来同志在建党、建军、建政等方面的丰功伟业,与世长存,久而弥光。《周恩来选集》上下两卷共收文献一一六篇。这是从周恩来的大量报告、文章、讲话、书信、电报中精选辑录的,反映了他光辉的一生中,忠心耿耿,为党为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反映了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光辉的思想,也反映了他的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学习《周恩来选集》,将会使我们受到很大的教益。“如闻謦欬精神振,展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