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刑事案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重点就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非食品原料等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中涉及到的滥用食品添加剂如何定罪处罚,食品生产中添加的不合格食品添加剂、掺进的药品、使用的新资源食品,被当作食品原料的已腐烂变质或者被污染的食品等物质能否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观点。  相似文献   

2.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3年4月28日通过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使入罪门槛进一步降低,使刑法的打击面进一步扩大。该解释对司法实践造成了重大影响,致使涉及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案件数量陡然增高。刑法对于维护食品安全的作用是有限的,维护食品安全应充分发挥民事、行政手段的作用。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盲目严打趋势必须得到有效遏制,使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商业贿赂在一些领域和行业滋生繁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危害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危害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制定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但是,“两高”《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仍然存在着“未能就单位受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进行补充”、“对商业贿赂犯罪中‘财物’的界定范围还不宽泛”等不足之处,应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秉承新刑诉法中关于“鉴定意见”定位与适用的思路,明确规定鉴定结论不具有天然终局性,并就鉴定“难以确定”时确立处理原则.要结合刑法精神正确理解和适用最新有关食品安全司法解释中的鉴定条款:鉴定意见在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是定罪量刑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难以确定”不等于“无法确定”,鉴定意见须有实质性内容,防止形式化,架空鉴定意见,突破刑法界限.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行《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了"污染环境罪"的罪状。201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立法理念、罪状表述方面仍存在纰漏。从立法上完善"污染环境罪"应增设环境危险犯,完善罪状表述,创新罪名体系。  相似文献   

6.
2008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继《刑法修正案(六)》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的主体范围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和界定。其中,明确了医生利用开处方的职务便利收受回扣的行为按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论处。本文就医务人员商业贿赂犯罪的相关问题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与上海市《关于本市办理“两抢”和入户盗窃犯罪案件的若干意见》比较分析,结合司法实践,就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之间的主要差异、有些新的规定内容可能对办案的影响,以及在理解与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试论“特定关系人”界定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首次将法律法规中的"利害关系人"扩展为"特定关系人",明确界定了"特定关系人"的概念和范围。对于司法机关的侦查及审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修正)》的陆续颁布或修订,逐渐形成了以刑事法律为强制力保障、民事法律法规作为规范性引导的民间借贷法律规范体系。基于这一体系理解《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发现刑法规制的“高利贷”是“经营性高利贷”,而非所有“高利贷”,进而认识到一年期LPR四倍与36%之间形成了“违法利率区间”。文章对其中构成非法经营罪的特殊数量要件进行了分析与解读,对关系着罪与非罪、罪轻罪重的实际年利率出现的不同计算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应当依照“实际支配说”进行理解适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打击恐怖犯罪,2014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出台了《关于办理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多处涉及明知的问题。如何准确界定明知的对象,如何认定恐怖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是否明知,直接影响对恐怖犯罪的打击。  相似文献   

11.
伴随信息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网络型寻衅滋事行为屡见不鲜。与传统的寻衅滋事罪相比,网络型的寻衅滋事具有更强的社会危害性。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其在司法适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12.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在司法实践中为更好地挽救未成年犯罪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该解释颁布以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造成了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发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为实践中如何准确适用法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但也存在对入户抢劫,携带凶器抢夺以及驾驶车辆强行夺取等的解释有违刑事立法的初衰及刑法原理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应当在遵循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主客观相统一等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根据立法原意做出相关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这在司法实践中为更好地挽救未成年犯罪人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该解释颁布以来,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造成了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关于干股型受贿研究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股型受贿的危害性已经呈现,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颁布,对干股型受贿的惩治力度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对干股型受贿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和扩展,但特别要深入研究该种受贿犯罪的数额、既遂与未遂等的认定以及防治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对《刑法修正案(九)》的进一步细化.《解释》数额标准的变化体现了“严而不厉”的理念,“数额+情节”模式的进一步细化使得法网更为紧密,而罚金刑的运用使得刑罚体系更加合理化.但《解释》仍存在不合理之处,贪污受贿罪共用同一标准的尴尬,行贿罪与受贿罪处刑的不协调以及单位受贿罪、单位行贿罪等未作同步调整的遗憾都需要在之后的司法活动中进行修正完善.  相似文献   

17.
干股受贿的隐蔽性和危害性已经人所共识,可刑法理论的失语和刑事惩罚的失效难以与国家惩治腐败的力度相适应。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7年7月颁布了《关于办理受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初步统一了对干股受贿理论与实践上的模糊认识。为加深和扩展研究,对于千股受贿犯罪特定语境下的股份价值、受贿数额、受贿未遂等问题本文特别加以厘清。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了携带凶器抢夺转化为抢劫罪的条款。为了便于实践中对该条款的把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但司法实践中对此款的适用仍存在争议。该条款的性质为法律拟制条款,只要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即可认定为抢劫罪,不必行为人向受害人显示或暗示携带凶器。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诽谤是利用网络平台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相比,网络诽谤具有影响力大、隐匿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数起网络诽谤事件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为打击网络诽谤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20.
网络诽谤是利用网络平台故意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与传统诽谤行为相比,网络诽谤具有影响力大、隐匿性强等特点。近年来,数起网络诽谤事件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名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为打击网络诽谤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却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