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具有多重内涵,既可以指人际之间的和谐.也可以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体的身心和谐。在这三种和谐中,人际之间的利益和谐无疑最为关键。在资源稀缺背景下人际之间的利益争夺与冲突是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重要原因,而在人际之间利益冲突激烈的情况下.要求个体保持身心的和谐也是不现实的。有鉴于此,本文从当前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特点出发,谈谈政府如何通过机制建设不断提高处理社会利益矛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成杰芳 《学理论》2011,(26):24-25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尤其是老庄生命哲学中的"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的思想,对当前生命教育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中,老庄生命哲学比较注重生命的本体,而现代人却更注重当下生活感受,而忽视了生命本源。对于这一现象,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从注重个体生命的本真性,注重人生境界的超越性,注重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性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怀特海在机体思维、辩证思维、关系思维和实践—过程思维方式下,以现代科学为基础,依循感性活动论与历史逻辑形成了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机械宇宙论的生命观,并在现实世界、宇宙整体中探究具体主体的生命本质确证、过程展开、意义体现、价值实现等问题,呈现出共通性。马克思立足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人学,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前提,在其能动的感性实践活动中确证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借助"两种生产"区分种生命与类生命,通过劳动和物质生产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展现了个体主体的人与他者、自然、社会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在社会历史之维呈现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过程;怀特海则基于有机宇宙论,通过对"现实实有"这一生命最本源生成方式的发生学和形态学描述,寻求宇宙秩序,阐释宇宙的进化与发展,揭示宇宙创化之下个体生命的生存之道,即在创造性进展中超越当下,在不断冒险中实现自我,同时因双向的因果效验建立生命个体与宇宙共同体的有机联系,进而走向具有和谐秩序的宇宙文明。因此,二者的生命观无不有助于摆脱现代性急难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是一个个体及社会道德水平都达到一个较高层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从公务人员、企业管理者及普通民众三大方面阐述了“慎独”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并提出了“慎独”品性的培养是一个时刻反省自我的过程.只有经常反复的自省自律才能使人们更加真切地了解自己、分析和把握自己、提高自我意识,从而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身心"的互动关系,用以开发人的潜能、增强人的社会适应性,并且其可以用于预防和克服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入的身心健康.方法:义理诠释法、系统分析法等.结果:人类第一次发现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人的身心科学的互动关系.结论:人的身心是一整体,必须用"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的整体发展观和"生物-心理-行为-社会"的整体护理观解决人的身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瞭望》2010,(39)
"公平正义之所以比太阳更有耀眼的光辉,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离不开自然与社会的维系和支持,社会的存在必须依靠个体生命与自然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德勒兹的配置概念在去人化、去个体性、去主体性的基础上表达贯穿个体的力度与多样性,它是一个指涉偶然性和结构、组织和变化的关键概念。根据德勒兹的观点,配置概念具有机器性装置、界域性装置和阐释的集体性装置三重维度,它沿着每一个维度建立并毁灭。德勒兹配置概念三重维度的丰富内涵,优于传统"独立实体论"、"社会环境论"和"接合论"对"AI-人"关系的理解,能够破解传统观念对"人-技术"关系理解的困境,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AI-人"关系的新兴方式,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AI-人"之间的高度融合、和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人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个体精神和谐的塑造。 精神的和谐,是个人形成健全人格的前提和表现。对个体的人来说,肉体固然是生命的基础,但人要保持理性、获得发展、创造价值,都必须有和谐精神的支撑。人如果没有精神,就失去了人的本质意义;人如果精神不健全,就不能正常生存发展,并可能对社会产生危害。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社会要和  相似文献   

9.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所谓"天人合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所谓"人际和睦";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所谓"身心和乐".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要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通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任务,就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意蕴,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使命与条件下融入新的含义。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富有新意的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生命个体之间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不仅指人的社会层面,也涵盖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体现出对生命本质的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品质不仅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还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公民个体更加完善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2.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喻享渊:自我和谐,指个体在内在的身心需求、外在的环境现实以及未来理想等方面能和谐一致。一个人自我和谐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保持良好心态,积极地接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较好地适应环境。从“自我”做起,努力实现自我和谐,是每个人成  相似文献   

13.
"社会和谐"表征的是社会生态系统各不同要素之间的友好相处和良性互动的状态,这种具体状态既是在人类社会系统的"和合"运动中创生的,又是人类社会系统"和合"关系的表征.人类社会系统构成要素之间的"和合",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本质,也反映着"和谐社会"的价值本质.因此,人只有在理性的价值关怀的观照下,在理想尺度与现实尺度、整体尺度与个体尺度、目的尺度与工具尺度相统一的价值实践基础之上,才能不断趋近"和谐社会"的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4.
蓝玉林 《学理论》2009,(2):120-121
一般说来,和谐社会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人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又要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要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痛斥罪恶呼唤和谐——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主题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艾红 《理论导刊》2007,(10):143-144
劳伦斯文学创作的主题,试图以其独特的方式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机器文明对自然环境与人类和谐关系的破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危机和人的整体异化,强烈地呼唤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出了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获得最根本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8,(11)
以马克思人的"关系本质论"思想审视,"人生关系"指的是人的生命活动中所拥有的全部对象性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人与自我这四大基本关系。人生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进而决定人生境界;人生境界不同,个体人格本质也就不同,对社会的影响也就不同。当此改革开放新时代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关系调整加剧之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花大力气在提升大学生人生境界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魏婉滢 《学理论》2013,(20):253-254
生命是人的载体和根本,关注生命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下,幼儿是完整的生命存在,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绵延性和创造性的个体。针对幼儿教育过程中漠视生命的现象,教育者需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并把握其生命活动的瞬间,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直觉发展空间并与其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让渐渐消解的幼儿生命意蕴重新回归。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生命观的诠释与生命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雁飞 《学理论》2009,(29):47-48
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或尊严的基石和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生命意识深入人心,只有每个人的生命得到珍爱、尊重、敬畏和保障,社会生活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加强生命教育,形成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和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维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0)
和谐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生活、成长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与现今和谐发展、和谐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和谐的生命观包括自我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融洽,人与社会、自然的有机联系三个层面。追古溯今,引用论证、剖析现状,力图挖掘当前大学生和谐生命教育的主要方略,通过方向指引、情感疏导、深层解忧等办法为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